3月21日,稅務機關公布網絡大V司馬南偷稅案件處理情況,具體細節如下:
一、個人層面偷稅手法
1、隱匿收入
2019年至2023年間,司馬南通過未申報部分收入(如直播打賞、廣告分成等)少繳個人所得稅和增值稅,金額達462.43萬。
2、虛假申報
在納稅申報時,采用拆分收入、模糊收入性質(如將勞務報酬申報為經營所得)等方式降低稅負。
3、陰陽合同
通過簽訂金額不同的“陰陽合同”隱瞞實際收入,部分資金通過私人賬戶或關聯企業轉移。
二、企業層面違法行為
1、虛列成本費用
其實際控制的北京某影視策劃中心通過偽造支出憑證、虛增成本費用等方式,減少企業所得稅應納稅所得額,涉及金額75.32萬元。
2、違規套用稅收優惠
利用小微企業稅收優惠政策,通過拆分業務、虛構經營規模等手段,使不符合條件的企業違規享受低稅率。
三、處罰結果
稅務機關依法追繳稅款、加收滯納金并處以罰款,合計926.94萬元,涵蓋個人所得稅、增值稅、企業所得稅等多個稅種。
司馬南實際控制的北京某影視策劃中心到底是什么機構?
根據公開信息,目前司馬南名下僅存兩家實體,其余關聯企業多數已注銷或被吊銷,這兩家實體分別為三亞崖州司馬南文化工作室北京梅迪亞中文影視策劃中心。
因此,此次被司馬南利用偷稅的機構應該是北京梅迪亞中文影視策劃中心,屬于股份合作制企業。
該機構成立于1999年8月,法定代表人為于寧,注冊資本10萬人民幣。其經營范圍包括影視策劃服務、企業形象策劃、承辦展覽展示服務等。
司馬南直接持有該機構50%的股權,為最大股東;其余股份由于寧和于慧共同持有。
司馬南作為該中心的實際控制人,并通過其控股地位對企業運營及財務決策施加直接影響。
在2019年至2023年期間,該中心被稅務機關查出通過虛列成本費用、違規套用小微企業稅收優惠政策等方式,少繳企業所得稅75.32萬元,成為司馬南個人偷稅案件的重要關聯主體。
目前,該中心參保人數僅1人,說明該機構很可能就是個“空殼公司”。
截至2025年3月21日,公開資料中未顯示該中心直接參與過任何影視劇的制作或發行工作。其官方登記的經營范圍雖包含“影視策劃服務”,但未披露具體項目案例。
那么問題來了!
司馬南設立這么一家25年以來沒有實際業務的影視策劃中心,用意是什么?
司馬南本人回應,將責任甩刷給MCN機構!
他表示:自己6年來跟某MCN合作,一共獲得600多萬元酬金,但罰款和滯納金共繳了900多萬元,“教訓不可謂不沉痛”……此事主要與他輕信MCN公司會代繳稅款有關。司馬南稱,他得到的教訓是,與MCN公司合作,必須要通過協議確保對方公司承諾代繳稅款真實。
那么,背鍋的MCN機構到底是哪一家?
根據公開信息:司馬南的MCN機構歸屬存在多次變動,且涉及多家關聯公司:
1、藍岸智庫(南京聆思科技有限公司)
2022年至2023年初,司馬南曾隸屬于藍岸智庫;2023年1月,宣布退出藍岸智庫,并成立以個人命名的“司馬南頻道”。
2、司馬南頻道(南友匯文化發展有限公司)
2023年后,司馬南將賬號主體變更為南友匯(北京)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由團隊獨立運營,MCN名稱直接標注為“司馬南頻道”。但這一調整被質疑為“換殼”操作,實際運營仍與原MCN存在關聯。
3、昆侖策咨詢服務(北京)有限公司
另一關聯公司昆侖策被曝參與司馬南的內容批量生產與流量運營,該公司注冊資本僅9萬元,且存在多起司法糾紛。其低資質與司馬南的高曝光形成反差,進一步引發對其MCN合作模式的爭議。
4、北京中易網天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該公司與藍岸智庫存在直接業務關聯,負責簽約自媒體賬號的收益結算及稅務處理,應該就是這一家。
饒謹作為四月傳媒、藍岸智庫、中易網天等公司的實際控制人,并且擔任南友匯(北京)文化發展有限公司件事,長期主導司馬南的賬號運營與商業化路徑。盡管司馬南聲稱“獨立”,但其MCN歸屬始終與饒謹旗下企業存在深度綁定。
那么,司馬南甩鍋MCN機構有道理嗎?
稅務機關通報中指出,其控制的北京某影視策劃中心通過虛列成本、違規套用小微企業稅收優惠政策偷稅75.32萬元。該行為與MCN機構無直接關聯,屬于企業自主實施的稅務欺詐。
因此,至少有75.32萬元的金額是司馬南自己實施的,甩鍋MCN機構毫無道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