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供醫學專業人士閱讀參考
打響代謝失衡與健康管理的科學之戰!
撰文:南總內分泌科吳銘芳
一、肥胖不只是“吃出來的”
“攝入的熱量>消耗的熱量”是肥胖的經典公式。從中所產生的多余能量就會以脂肪的形式囤積起來,最終形成“游泳圈”或“啤酒肚”[1]。但肥胖的成因遠不止“吃得多”這么簡單,在這個經典公式的背后,其實涉及遺傳、環境、神經內分泌等多維度的交互作用。
1
“易胖體質”真的存在
常常有人自嘲“喝水都胖”,可能確有其事!比如,你的朋友吃炸雞配可樂依舊苗條,而你只是隨便吃了碗飯,體重就“報警”——這可能就是“偏心眼”的基因在搞鬼!科學研究發現,人體內存在某些“吃貨基因”,能夠有效增加能量儲存效率,同時還可能導致食欲亢進,讓減重變得更加困難[2]。
2
快餐時代,想不胖都難
外賣軟件的高度普及、自動售賣機的方便快捷,導致現代人的生活中充斥著精致碳水化合物(如含糖飲料)、超加工食品(含高糖、高脂)。一杯奶茶的熱量≈慢跑1小時,一包薯片的脂肪≈爬樓梯30分鐘才能消耗!更可怕的是,這些食物還會“綁架”大腦的獎勵系統,讓人越吃越上癮,越吃越肥胖[3]。
3
睡不好,也是導致肥胖的“真兇”之一
熬夜刷劇、加班到凌晨?當心睡眠不足讓減重難上加難!研究發現,每天睡眠不足6小時的人,體內“饑餓激素”飆升,而“飽腹激素”下降,導致食欲失控,尤其渴望高熱量食物[4]。
二、肥胖的壞處,不只是“胖”
脂肪不是“軟柿子”,它潛伏在內臟周圍,悄悄發動“健康偷襲”:
1
心血管系統的“隱形炸彈”
內臟脂肪組織會分泌促炎因子,加速血管硬化,使血壓升高。研究顯示[5],體重每增加10kg,血壓可能上升10mmHg,冠心病風險增加20%。
2
代謝系統的“多米諾骨牌”
肥胖是2型糖尿病的“最佳拍檔”——脂肪細胞會干擾胰島素作用,導致血糖失控。更可怕的是,肥胖還會引發脂肪肝、痛風[6]等連鎖反應。
3
關節的“不可承受之重”
想象一下,每天背著20斤大米走路是什么感覺?肥胖者的膝關節承受的壓力是正常人的3~4倍,關節炎風險直線上升[7]。
4
心理的“隱形枷鎖”
社會對“瘦”的過度推崇,讓許多肥胖者陷入自卑、焦慮甚至抑郁。更扎心的是,壓力激素(皮質醇)還會進一步促進脂肪囤積,形成惡性循環[8]。
三、測一測:你是“真胖”還是“虛胖”?
想知道自己是否被肥胖盯上?試試這兩個簡單方法:
1
體重指數(BMI,kg/m2):
公認的減重公式
正常:18.5~23.9kg/m2
超重:24~27.9kg/m2
肥胖:≥28kg/m2
2
腰圍:內臟脂肪的“報警器”
男性≥90cm、女性≥85cm即中心性肥胖(又稱腹型肥胖),說明內臟脂肪可能已“攻城略地”。
四、四步教您科學甩肉不反彈
1
吃對食物:做個“營養偵探”
碳水選擇:把白米飯換成糙米,用紅薯代替蛋糕,讓血糖平穩上升。
蛋白質助攻:雞胸肉、豆腐、魚類是優質選擇,既能飽腹又能保護肌肉。
脂肪“以退為進”:堅果、深海魚中的不飽和脂肪反而能促進代謝!
2
運動新玩法:讓脂肪“燃燒吧!”
有氧+無氧雙管齊下:慢跑30分鐘+深蹲/平板支撐,既能燃脂又能塑形。
碎片化運動:上班族可以每坐1小時做5分鐘開合跳,累積消耗熱量。
3
睡眠:躺著也能瘦的“黑科技”
保證7~9小時優質睡眠,讓生長激素充分分泌,躺著也能消耗脂肪!睡前遠離手機藍光,喝杯溫牛奶助眠。
4
心理戰術:打敗“情緒化進食”
壓力大時別靠吃解壓!試試深呼吸、冥想,或者把零食換成低糖水果。記住:食物是燃料,不是情緒創可貼。
五、黑科技or智商稅?減重誤區大掃雷
1.汗蒸減重:流汗≠減脂,掉的只是水分,喝杯水就回來了。
2.節食陷阱:過度節食會導致代謝下降,變成“易胖體質”。
3.減重藥風險:部分藥物可能引發心悸、腹瀉,需遵醫囑使用。
結語
減重不是與美食為敵,而是學會與身體對話。記住,健康的身材沒有統一標準,而是代謝的穩態與生活質量的平衡,找到這個適合自己的平衡點,才是真正的“身材自由”!
審核專家
李 佳
南部戰區總醫院內分泌科主任,醫學博士,研究生導師
中國醫師協會內分泌代謝科醫師分會委員
廣東省醫師協會內分泌科醫師分會常委
廣東省老年保健協會骨質疏松預防與康復委員會主任委員
SCI、核心期刊發表論文50余篇
主編、參編、參譯專著5部
近年主持國家、省部級基金5項 授權專利8項
多次擔任大會同聲翻譯
多份SCI雜志審稿人
參考文獻:
[1]楊進剛.打太極拳能減“游泳圈”[J].家庭醫藥.就醫選藥,2021,No.420(08):80.
[2]于丹丹.喝水都長肉?因為你有“胖基因”![J].共產黨員(河北),2015,No.773(31):58.
[3]周細琴. 現代化進程中兒童青少年肥胖的社會因素探析[J]. 武漢體育學院學報, 2017, 51(3):10-15.
[4]明星, 王志紅. 國內外關于激素分泌與睡眠較少導致肥胖或超重關系的研究進展[J]. 護理學報, 2018, 25(18):45-48.
[5]黃小流, 郭小草, 顏紅宇等. 青少年體重指數與血壓水平相關性的研究[J]. 井岡山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22, 43(4):78-83.
[6]楊清雅,許超,楊亞旭,張芳.肥胖與痛風的研究進展[J].風濕病與關節炎,2023,v.12(01):70-75.
[7]劉中, 劉貞, 羅紅梅等. 肥胖和脂肪因子在骨關節炎中的研究進展[J]. 中南醫學科學雜志, 2020, 48(1):5-8.
[8]劉長麗,金秀平,王穎,王曉迪.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血皮質醇水平與血糖、血脂的關系[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8,v.27(06):660-663.
本文審核丨南部戰區總醫院內分泌科主任 李佳 責任編輯丨小林
*"醫學界"力求所發表內容專業、可靠,但不對內容的準確性做出承諾;請相關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為決策依據時另行核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