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俄北極合作迎來曙光?
【The Nation網 3月18日報道】
停火談判或促成北極合作,但氣候危機不容忽視。在沙特阿拉伯舉行的美俄會談以及特朗普與普京的通話,預示著烏克蘭和平談判的曙光,也為兩國在北極地區開啟新合作帶來機遇。
北極升溫速度是全球其他地區的四倍,或成為美俄開展合作突破僵局的關鍵。美俄關系緩和不僅有望結束烏克蘭災難性戰爭、降低核戰風險惠及全球,但根本的環境問題依然亟待解決。
特朗普政府已開始清理政府網站上的氣候數據,促使民間力量將氣候變化問題推上議程,并督促兩國將氣候議題納入北極合作議程。北極氣候危機敲響了警鐘,預示著其他地區未來可能面臨的危機。
2025年2月18日,盧比奧(Rubio)于利雅得會見拉夫羅夫(Lavrov),俄羅斯直接投資基金(Russian Direct Investment Fund)首席執行官基里爾·德米特里耶夫(Kirill Dmitriev)稱北極為美俄合作的潛在地區。他明確表示:“我們需要在北極等地開展聯合項目。”鑒于雙方已明確表示有興趣在能源、投資和地緣政治等方面開展合作,北極地區成為合作的理想選擇。
在過去幾周對美俄外交官及商界人士采訪中,明顯感受到許多人對開展多樣化北極合作興趣濃厚:既有慶祝白令海峽兩岸原住民共通文化的文化外交,也有探索應對氣候風險的科學外交。然而,商業利益始終居于議程之首。
特朗普提出收購格陵蘭島,不排除采取軍事或經濟脅迫,這一舉措再度引發全球對北極穩定性的擔憂。特朗普對北約盟友丹麥的威脅更是在歐亞大西洋地區激起軒然大波。盡管部分俄羅斯國家媒體對此表示歡欣鼓舞,但俄羅斯外交官卻批評這一計劃“只會加劇地區不確定性和緊張局勢”。
加之特朗普意圖收購烏克蘭資源、減少美國對中國稀土依賴,稀土礦產顯然成為其政治世界觀的重點。格陵蘭不僅蘊藏豐富稀土,還地處北極航道和近海油田的戰略要地,而普京提出與美方聯合勘探俄羅斯稀土礦產,也可能為北極合作增添新變量。
特朗普曾抱怨俄羅斯和中國船只“遍布”格陵蘭,透露出他對格陵蘭關注中夾雜著大國競爭因素,但這其實是對北極安全的誤判,因為中俄軍事活動遠離格陵蘭,僅在阿拉斯加附近的白令海峽偶有協同行動。然而,格陵蘭或可作為北美防御中的前哨,監測北極來襲的威脅。
此外,恢復外交關系并重建使領館人員的計劃,將大幅降低當前美俄北極科學合作的障礙。簡化簽證和往來流程,使雙方得以再次開展聯合研究、考察和科學會議,共同構建模型以更好理解氣候緊急狀況。受烏克蘭戰爭政治后果影響,關于海冰、永久凍土、生態系統和當地社區變化的科學合作曾一度受阻。
北極合作不僅有助于構建區域穩定,更能增進美俄互信,為裁軍、中東和平及全球健康等其他關鍵領域的合作提供有力支撐。
能源轉型與雙碳觀察
Energy Transition
編譯:劉夢瑤(新能源部)
審校:李家豪(新能源部)
編輯:劉夢瑤(新能源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