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亭集序》摹本 局部
王羲之是東晉時期著名的書法家,兼擅隸、草、楷、行各體,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采眾長,備精諸體,冶于一爐,擺脫漢魏筆風,自成一家,影響深遠,被后世譽為“書圣”。其代表作《蘭亭序》,被認為是“天下第一行書”。因為曾任右軍將軍一職,也被人稱為王右軍。
他非常喜歡鵝,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個“鵝奴”。他認為鵝形體、姿態優美,令人著迷。相傳他從鵝的姿態動作中,悟到執筆、運筆的真諦,使自己的書法日益精進。
對此,清代書法家包世臣曾經這樣評價:“其要在執筆,食指須高鉤,大指加食指、中指之間,使食指如鵝頭昂曲者,加指內鉤,小指貼無名指外距,如鵝之兩掌撥水者,故右軍愛鵝,玩其兩掌行水之勢也。”
王羲之原本是瑯琊臨沂人,永嘉之亂、衣冠南渡后,王羲之舉家遷居到會稽山陰,也就是今天的浙江紹興。那里有一位孤老太太養了只鵝,叫聲很好聽,王羲之聽說后十分欣喜,就帶著親友前去觀看。誰知老太太聽說他要來,竟把鵝烹煮了,準備招待他,結果王羲之為此難過了一整天。
▲ 張大千《羲之換鵝圖》蘇寧藝術館藏
好巧不巧,山陰有個道士,也養了一群鵝。王羲之聽說了,前去觀看,十分喜歡,就問道士能不能把這群鵝買下來。
道士素來仰慕王羲之的書法,表面卻不動聲色,只說:“我的鵝是不賣的,倘若右軍大人一定想要,請抄寫一部《黃庭經》來換吧。”王羲之欣然應允,不到半天時間就將一部《黃庭經》抄錄完成,終于得到了那群鵝。
臨走的時候,王羲之一時興起,又在溪邊的沙灘上用手杖書寫了一個草體的“鵝”字。道士看到這個“鵝”字寫得龍飛鳳舞,猶如神來之筆,趕忙讓人取來一張大薄紙蓋在上面,親自臨摹。接著道士又請來石匠,把這個“鵝”字刻在石碑上。如今,這座“鵝”字碑就豎立在紹興的蘭亭風景區,碑后的池塘也被后人稱為“鵝池”。
南朝的《論書表》和唐代的《晉書》中,都記載了這則趣事。
◎本文來源:“上海蘇寧藝術館”,圖源網絡,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