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號是美軍小鷹級航母的第3艘,排水量8.4萬噸,于1996年退役。從2005年4月19日開始,美軍用它進行了一次著名的航母抗沉性試驗和評估。期間,美軍動用了包括航彈、水雷、魚雷、炮彈、反艦導彈、高爆炸藥等幾乎各種常規武器彈藥,輪番對這艘既無動力又無武備的航母,連續實施了25天打擊,結果它依然屹立在海面,直到美軍在其要害部位引爆了4噸高爆炸藥,這個鋼鐵巨獸才緩緩沉入海底。
美國航母(資料圖)
在二戰結束后的“十字路口”核試驗中,90多艘戰列艦、航母組成的靶船艦隊,硬生生扛著了兩枚2.3萬噸爆炸當量的核彈攻擊,第一次核爆只有5艘軍艦沉沒,第二次核爆有10艘軍艦沉沒,其中一艘是薩拉托加號航母。另外,美國海軍在2005年曾做過一項航母沉沒實驗,已退役小鷹級航母“美國”號被當做靶船,在被各種導彈狂轟亂炸了25天后才開始沉沒。所以,想要擊沉更加現代化的尼米茲級航母必須進行飽和式打擊,才可能徹底擊沉一艘美國航母。
眾所周知,美國擁有全球80%的海軍力量。尤其是美軍航母,幾乎占了全球航母的一大半。根據美國官方公布的數據來看,美國一共有11艘航母,其中包括10艘尼米茲級航母,以及1艘福特級航母。這些航母不僅都達到了10萬噸級,而且還都是核動力,堪稱無限續航。可以說,即便把全球所有的海軍加起來,也只能抗衡美國1/4的海軍力量。也正因如此,所以美軍這些年憑借強大的海軍,在全世界耀武揚威,多次觸碰他國底線。
這時候很多人就會思考了,假如把美軍航母打沉了會怎樣?那美國是不是就會因此失去霸主地位了?其實從實際角度出發來考慮的話,會發現打沉一艘航母簡直比登天還難。面對這樣一個航母巨獸,任何人或組織即便動用最新、最先進的武器,也難以在短時間內將其徹底殲滅。究其原因,首先是航母本身的防御能力實在太強。這些巨艦的鋼板材質經過特殊處理,極大增強了抗沖擊和耐高溫的性能。其次,僅依靠單一武力打擊根本無法撼動美國航母群的根基。
希臘“蘇尼翁”號油輪(資料圖)
目前有最經典的一個例子,希臘“蘇尼翁”號油輪受到攻擊的戰例。也門胡塞武裝先后對這艘油輪實施了4次反艦導彈,1次自殺式無人機,1次無人自爆艇的打擊,引發了多次爆炸,船體燃起大火。目前“蘇尼翁”號油輪的所屬公司拒絕承認這艘油輪被擊沉,但是船員早已經棄船而逃,這艘船處于失控的狀態了。為了避免環境問題,所以派遣了大批拖船去維修。一艘8萬噸級大型油輪在遭遇多次攻擊之后,還發生過大規模爆炸,即便如此依然沒有沉沒,目前依然在水面上漂浮。
不過這也并不代表航母就完全不會被攻擊到,畢竟戰場上瞬息萬變,什么事情都有可能會發生,航母也不能時時刻刻都保證自己一定非常的安全。因此航母在建造的時候,對于本身的防御能力也是要有一定的保障的,起碼不能隨隨便便就被擊沉了。就像是澳大利亞的航母墨爾本號,雖然經常發生和其他船只相撞的事故,但是每次它都只是修修補補就能繼續使用了。而那些和他相撞的船當中,有的甚至當場就被墨爾本號給撞沉了。
核爆中幸存下來的獨立號航母(資料圖)
胡塞武裝擊沉航母的可能性或許不足1%,但其撕開的戰略裂痕已足夠深遠。這場紅海博弈證明:當導彈射程覆蓋航運節點,當社交媒體成為認知戰場,當成本消耗改寫戰爭經濟學,傳統軍事霸權的黃昏便悄然降臨。正如美軍參聯會主席馬克·米利所言:“我們不再擔心航母被擊沉,而是恐懼它變得無用。”或許這才是現代戰爭最深刻的隱喻——摧毀鋼鐵巨獸的,從來不是另一頭巨獸,而是時代齒輪的轉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