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錢塘人吳自牧曾在《夢粱錄》中寫道:“燒香點茶,掛畫插花,四般閑事,不宜累家”,而這其中提到的“燒香、點茶、掛畫、插花”,四般閑事,其實就是宋朝文人四藝,也叫宋代“四雅”。
宋人想讓平淡悠閑的生活融入藝術(shù)的態(tài)度和審美。
1
焚 香
在宋代,香文化深植于日常,宋人在家居、宴客、讀書時,常點燃香料,營造雅致氛圍。黃庭堅提出的“香之十德”,展現(xiàn)了香在凈化環(huán)境、提神醒腦、精神溝通上的多重價值。
宋畫中,焚香情景常見,體現(xiàn)了香文化在宋代的普及與重視。
▲ 香山九老圖 天津博物館藏(局部)
香,不僅是宋代生活的一部分,更成為精神追求的象征,豐富了宋人的精神世界,展現(xiàn)了宋代社會對自然美和精神美的深刻理解。
2
點 茶
只有宋人敢說:“近歲以來,采擇之精,制作之工,品第之勝,烹點之妙,莫不盛造其極。”因為在中國茶藝史上,宋人的烹茶方式是獨一無二的。
漢唐人雖然也飲茶,但飲用的方式比較“粗暴”:將茶葉放入鍋里煮,并加入姜、蔥、茱萸、薄荷、鹽等佐料。陸羽將這種煮出來的茶湯直接貶斥為“溝渠間棄水”。元明時期形成、流傳至今的泡茶法,則過于樸實、簡易,難以發(fā)展成一套繁復(fù)的烹茶工藝。
▲ 文會圖 趙佶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宋代流行點茶法,一共分為八個步驟,即碎茶、碾茶、籮茶、茶末置盒、撮末于盞、點茶(注湯入盞)、攪拌茶末、置茶托。點茶只是其中一個步驟,但由于是最講究的一步,所以拿來命名。
宋徽宗的《大觀茶論》是點茶文化的集大成之作,其中就茶的產(chǎn)地、制作以及品茶等與茶相關(guān)的方方面面都有談及,特別是點茶一節(jié),更是對點茶的各道程序都進行了描述。
3
掛 畫
掛畫是鑒賞美術(shù)、書法卷軸。宋朝文人聚會,通常都要掛出自己的美術(shù)、書法作品,供文友品評;或者取出自己收藏的名畫,供大伙鑒賞。
這就是掛畫的生活藝術(shù)。一般來說,在士大夫雅集或博古時,掛畫是常見的節(jié)目。
▲ 博古圖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4
插 花
插花作為一種生活裝飾品,廣泛出現(xiàn)在不同階層的宋朝家庭中。宋代之前,雖然也有插花藝術(shù),但一般只流行于宮廷與貴族家庭,或表現(xiàn)為佛堂供花。
到了宋代,插花已成為整個社會的生活時尚,深入到尋常百姓家。今天比較追求生活情趣的市民、白領(lǐng)、小資,經(jīng)常會買一束鮮花回家,插在花瓶中,裝飾生活。宋人也是這樣。
▲ 花籃圖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宋朝,一個文化繁榮、審美情趣高雅的時代,插花藝術(shù)在士大夫階層中蔚然成風(fēng)。從蘇轍的《戲題菊花》:“春初種菊助盤蔬,秋晚開花插酒壺。”到楊萬里的《賦瓶里梅花》:“膽樣銀瓶玉樣梅,此枝折得未全開。為憐落莫空山里,喚入詩人幾案來。”再到歐陽修的《洛陽牡丹記》:“洛陽之俗,大抵好花。春時城中無貴賤皆插花,雖負(fù)擔(dān)者亦然。大抵洛人家家有花。”這些詩詞描繪了宋人對自然美的熱愛與追求,展現(xiàn)了插花藝術(shù)在宋代社會中的廣泛影響。
焚香重嗅覺之美,品茶重味覺之美,掛畫則重視覺之美,而插花重觸覺之美。將日常生活提升至藝術(shù)境界,且充實內(nèi)在涵養(yǎng)與修為。這與現(xiàn)代人追求的生活美學(xué)與講究個人品味的生活態(tài)度極為一致,亦與當(dāng)今的東方美學(xué)主流意識不謀而合。
◎本文來源:“宿學(xué)社家”,圖源網(wǎng)絡(luò),圖文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