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烏克蘭對中國充滿傲慢與偏見,馬達西奇收購案的冷處理、對中國留學生的歧視,都彰顯著其“歐洲中心主義”的優越感。
如今,硝煙彌漫的烏克蘭主動向中國拋出橄欖枝,尋求合作與支持。
是什么讓烏克蘭的態度發生了如此劇烈的轉變?
在俄烏戰爭爆發之前,烏克蘭對中國的態度可以用“傲慢與偏見”來概括。
追溯到基輔羅斯時期,烏克蘭便與西方文明建立了緊密的聯系。
這種文化上的親近感,逐漸演變成一種“歐洲中心主義”的視角,使得烏克蘭人對東方文化,尤其是對中國,抱有根深蒂固的偏見。
他們將自身視為“歐洲東大門”,對來自東方的文明帶著一種優越感和不屑。
這種文化上的優越感,也直接影響了烏克蘭在經濟、社會等領域的對外政策。
2016年的馬達西奇收購案,便是這種傲慢與偏見的典型體現。
當時,中國天驕航空計劃收購烏克蘭馬達西奇公司股權,這對于當時正大力發展航空工業的中國來說,是一個重要的戰略舉措。
然而,烏克蘭方面卻百般阻撓,最終以“國家安全”為由否決了這筆交易。
更令人氣憤的是,在此過程中,烏克蘭議員公開嘲諷中方出價“太少”,一些媒體也大肆渲染“中國威脅論”,將正常的商業交易政治化,極盡羞辱之能事。
這種傲慢與偏見并非僅限于政府層面,而是滲透到烏克蘭社會的各個角落。
在教育領域,中國留學生常常成為被歧視的對象。
類似的事件也發生在其他領域,在利沃夫的咖啡館,中國顧客常常遭到服務生的刁難。
在體育界,基輔迪納摩青年隊的中國球員也曾遭到隊友的排擠和嘲諷,被戲稱為“筷子手”。這些事件都表明,在戰前的烏克蘭,對華偏見已經成為一種社會常態。
在經濟合作方面,烏克蘭也屢次對中國企業表現出不誠信的行為。
尼古拉耶夫造船廠單方面撕毀與中國企業簽訂的港口擴建合同的事件。
烏方不僅違背了合約,還在法庭上公然嘲笑“中國制造”,這種行為不僅損害了中國企業的利益,也嚴重破壞了雙方的互信。
此外,哈爾科夫拖拉機廠在出口中國的產品合格證上將生產日期寫為“公元前221年”,這種帶有明顯侮辱性的行為,進一步加劇了雙方的矛盾。
俄烏戰爭的爆發,對烏克蘭造成了毀滅性的打擊。
戰爭不僅摧毀了烏克蘭的經濟和基礎設施,也使其地緣政治處境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烏克蘭失去了戰略緩沖地帶,國家安全受到嚴重威脅。
為了生存,烏克蘭不得不更加依賴西方的援助。然而,西方的援助并非無條件的,也并非無限的。
戰爭使烏克蘭經濟陷入癱瘓,重建資金缺口巨大。面對嚴峻的經濟形勢,烏克蘭不得不重新審視其對外政策,尋求新的合作伙伴。
與此同時,國際政治格局也在發生深刻變化。
中國的國際影響力日益增強,而西方國家對華態度也日益復雜化。
在這種情況下,烏克蘭意識到,完全依賴西方并非長久之計,保持戰略自主性和靈活性才是生存之道。
面對戰爭帶來的巨大挑戰和國際局勢的變化,澤連斯基政府不得不調整其對華政策。
2024年和平峰會后,澤連斯基公開表示“中國不是敵人”,并表達了與中國合作的意愿。
這標志著烏克蘭對華政策的重大轉變,從過去的傲慢與偏見,轉向了務實與合作。
盡管烏克蘭對華態度發生了轉變,但中烏關系的未來仍充滿不確定性。
歷史遺留問題、外部勢力的干預以及烏克蘭國內的政治環境,都可能對雙邊關系的發展造成影響。
烏克蘭社會長期以來對中國存在的偏見,并非一朝一夕可以消除。馬達西奇收購案等歷史遺留問題,也可能成為未來合作的障礙。
此外,美國等西方國家對中烏合作的潛在干預,以及俄羅斯因素的影響,都增加了中烏關系的復雜性。
盡管挑戰重重,但中烏合作依然存在巨大的潛力。
中烏關系的未來,取決于雙方能否以務實和開放的態度,克服歷史遺留問題和外部干擾,在平等互利的基礎上,建立起互信和穩定的合作關系。
您認為,在未來的國際格局中,中烏關系將走向何方?
歡迎留言區留下您的觀點!
信息來源:
《外交部:高度贊賞基里巴斯與臺灣“斷交”并將同中國復交的決定》——作者:馬卓言
資料參考:2024-01-26澎湃新聞——大外交|中烏升級戰略伙伴關系,烏總統新年首訪成果幾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