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財聯社報道,為回應美國政府以芬太尼問題為由對中國輸美商品加征10%關稅的舉措,中國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于3月4日宣布,自3月10日起對原產于美國的部分進口商品加征關稅。其中,雞肉、小麥、玉米和棉花被列入15%的高關稅清單,而高粱、大豆、豬肉、牛肉等商品則加征10%的關稅。這一反制措施不僅體現了中方維護多邊貿易體系的立場,更折射出中美經貿博弈的復雜性與長期性。
從國際經貿秩序視角觀察,這場關稅博弈實質上是全球供應鏈重構的縮影。數據顯示,中國對美農產品進口依存度已從2017年的33%降至2023年的18%,同期自巴西、阿根廷的進口占比上升至47%。這種供應鏈多元化布局,使得中國在貿易對抗中擁有更大的戰略回旋余地。但需警惕的是,短期內畜牧養殖業可能面臨飼料成本上升壓力,這要求政策層面做好應急預案。
特朗普(資料圖)
此次關稅加征標志著中美貿易戰進入新階段,即從“全面對抗”轉向“精準打擊”。中國不再被動應對,而是主動出擊,精準打擊美國薄弱環節。同時,美國也試圖通過單邊主義維持其全球霸權。這種戰略博弈不僅影響中美貿易關系,也對全球貿易體系產生深遠影響。未來中美貿易關系將呈現復雜多變態勢,雙方需在競爭中尋找合作空間。但此次關稅加征表明,中國在貿易爭端中已占據主動,為未來談判爭取了更多籌碼。
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普通百姓更需理性看待:消費者:短期部分進口商品價格波動,但國內保供穩價機制完善;投資者:關注農業科技、國產替代、新基建等領域機會;外貿企業:加快布局海外倉、轉口貿易等“關稅規避”策略。中方的反制既是捍衛國家利益的必要之舉,也為全球多邊貿易體系注入強心劑。正如商務部所言:“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边@場博弈的終極答案,終將寫在歷史的選擇中。
歐洲目前是美國LNG的主要出口市場(資料圖)
中國已連續40天沒有從美國進口液化天然氣,據報這是近兩年來最長的間隔期,因為貿易商被迫將貨船轉移到其他地方,以避免中國對這種超冷凍燃料征收關稅。根據彭博匯編的船舶追蹤數據,此次停運是自2023年6月以來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次。大宗商品追蹤公司Kpler的數據顯示,目前也沒有任何美國液化天然氣運往中國。彭博社報道認為,特朗普政府挑起的貿易戰有可能使全球最大的液化天然氣賣家和買家脫鉤。
美國是全球最大的LNG出口國,路透社估計,美國2024年LNG出口量達到8690萬噸,較2023年增長2.8%。中國則是全球最大的LNG進口國,海關總署公布的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LNG進口量達7132萬噸。在特朗普的上一屆任期內,為反制美國貿易政策,中國于2019年6月開始對美國LNG加征25%的關稅,美國對華LNG出口一度陷入停頓。直至2020年中美LNG貿易才逐步恢復。自那以后,中國自美國進口的LNG數量急劇上升,平均每月進口量超過40萬噸。
美國的對華液化天然氣(LNG)出口已經中斷(資料圖)
中國正致力于提高國內天然氣的產量,以強化能源安全保障。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5年1-2月份,全國規上工業天然氣產量433億立方米,同比增長3.7%。與此同時,從煤炭到可再生能源,再到從俄羅斯陸路輸送的天然氣等更為廉價的替代能源,正在削弱中國對海運天然氣的需求。彭博社提到,美國國務卿魯比奧今年1月曾宣稱,LNG應成為貿易談判的“籌碼”。但中國并未配合,這對試圖獲得合同以啟動新項目的美國天然氣商來說是個壞兆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