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正確家教理念·普及科學養育知識
“整個人已經歪掉,明顯剃刀背畸形。”
近日,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脊柱中心副主任醫師李波接診了13歲女孩小華,脊柱側彎到80度,嚴重變形。李波說,孩子只有一種選擇——手術,“再不及時治療,可能很快就會到100度。”
青少年特發性脊柱側彎患者脊柱正位X光影像。(受訪者供圖)
這段接診視頻被發布在網絡上后,很快沖上熱搜,引發了公眾對“青少年脊柱側彎”問題的討論。
脊柱側彎已成為繼肥胖、近視之后,危害我國兒童青少年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據中華預防醫學會脊柱疾病預防與控制委員會的數據顯示,我國中小學生脊柱側彎患者人數已超過500萬,且以每年30萬左右的速度遞增。
10歲至16歲高發,女孩多于男孩
從醫學角度而言,站立時,脊柱正位X光顯示脊柱向側方彎曲在10度以內被視為正常,超出此范圍則可以認為存在脊柱側彎。
李波介紹說,脊柱側彎通常分為姿勢性和結構性兩大類。不良的坐姿、站姿等導致的姿勢性脊柱側彎通常呈C形,大多是輕度,可能通過糾正姿勢、加強運動得到糾正,也可能自行停止不再進展。
而兒童及青少年結構性脊柱側彎的原因大致有四種,分別是特發性脊柱側彎、先天性脊柱側彎、神經肌肉源性脊柱側彎、綜合征性脊柱側彎。值得注意的是,特發性脊柱側彎在青少年脊柱側彎中占比高達80%以上,堪稱青少年脊柱健康的“頭號殺手”。
小華就是典型的青少年特發性脊柱側彎患者。
脊柱側彎在青少年群體中的患病率約1%~3%,李波見得并不少,但從重慶鄉村來的小華仍讓他感觸頗深。“脊柱側彎有一個逐漸發展的慢性過程,她可能3年前就出現輕度脊柱側彎,但父母為了生計長期在外打工,爺爺奶奶照顧孩子沒注意,脊柱側彎不痛不癢又容易疏忽,因此耽誤了最佳治療時期,發展到了重度側彎、不得不做手術的狀況。”
青少年特發性脊柱側彎(AIS)有幾個明顯的特點:首先,高發年齡在10歲至16歲,尤其是在為期2年左右的生長高峰期;同時,女孩發病率明顯高于男孩,在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骨科副主任醫師陳意磊接診的患者中,大約90%是女孩;第三,大多數患者的脊柱彎曲呈S形,通常由一個向右凸的胸彎和一個向左凸的腰彎構成。
青少年特發性脊柱側彎的發病原因可能與遺傳因素、基因突變、環境因素、激素水平等有關,但目前尚未完全探明其發病機制。
隱痛:重視度存在明顯地區差異
在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每周六上午都有李波開設的脊柱側彎專家門診,“50個病人中通常有十七八個是來自全國各地的青少年。”
對于重癥患者小華,李波建議立即手術治療,但小華的父母仍心有疑慮,至今還在考慮,“可能害怕,也可能有經濟考量,如果走醫保,手術需自費四五萬元,更重要的是,他們對這種疾病的認知度不夠。”李波為小華感到遺憾,也希望再次呼吁家長重視孩子的脊柱健康,于是把這個病例分享到網上。
和小華一樣令人遺憾的病例,陳意磊也遇到過。2023年,一位走進他診室的13歲少女,背部兩側明顯不對稱,兩側肩胛骨高低不平。檢查結果顯示,女孩的脊柱側彎已達60多度,只能手術治療。交流中,陳意磊發現女孩的父母對她早期的脊柱形態異常沒有足夠重視,“一直沒在意,以為是寫作業姿勢不好,拖到太晚才來看醫生。”
接診中,李波有一種直觀感受——家長對青少年脊柱側彎的重視度存在明顯的地區差異,“偏遠地區來的孩子,就診時側彎程度都相對嚴重;而城市的孩子幾乎都是早期篩查出來,往往不會發展到很嚴重的地步。”
“最近四五年,因為擔心孩子脊柱側彎,前來就診和咨詢的家長數量明顯多了起來。”陳意磊幾乎每月都會在自己的脊柱專科門診接診十多個孩子,通常其中只有三四個確診脊柱側彎,且大多是輕度。“體檢報告顯示懷疑存在脊柱側彎,實際拍片結果正常的也不少見。”
陳意磊說,一方面,在浙江,中小學校的相關篩查很完善,脊柱彎曲異常篩查已成為常規體檢項目;另一方面,家長對脊柱側彎的重視度越來越高。
早發現,才是最好的保護方式
李波和陳意磊不約而同地提出,早發現是保護孩子脊柱最好的方式。尤其在進入青春期以后的生長發育高峰,家長要定期觀察孩子站立時背部的對稱性;還可以進行前屈試驗,即讓孩子雙手平舉、膝關節伸直、彎腰向前,家長從孩子身后水平觀察孩子背部是否有一側異常隆起或不對稱。如果有,就可能存在脊柱側彎。
脊柱側彎的治療方式主要取決于側彎的程度和患者的生長潛能。
陳意磊說,對于不超過25度的輕度脊柱側彎,需定期觀察隨訪,一般半年隨訪一次;在生長高峰期間可以縮短到4個月一次。同時,康復運動療法對部分輕度患者有效。25度~45度的脊柱側彎患者,如果脊柱還存在生長潛力,需佩戴支具以防止側彎進展。而40度~50度以上的脊柱側彎患者通常需要手術治療。
手術雖然能糾正畸形、阻斷側彎進展,但也會犧牲一部分脊柱活動度,可能對孩子的運動和日常生活帶來不同程度的影響。以小華為例,手術后可能喪失20%~30%的腰椎功能,“幾乎不影響日常生活,但下腰等超限度活動會存在僵硬感。”李波說,面對手術,不少家長都和小華的父母有相似的心態,“第一反應往往難以接受,想尋找更保守的治療方法。”
被抗拒的不只是手術。在日常接診中,陳意磊還發現患者和家長經常對支具治療存疑。去年,他接診了一位脊柱側彎約25度的14歲女孩,“她已經達到需要佩戴支具的程度,但戴支具孩子不舒服,家長又怕孩子受苦,不愿意戴。”半年后再次就診時,女孩的側彎已經加重到30度,全家人都很后悔。
陳意磊提醒說,對于輕度脊柱側彎,不必過度焦慮,定期觀察隨訪,糾正不良姿勢,多參加游泳、引體向上、吊單杠等運動,結合專業的康復訓練,大部分患者可以以輕度側彎進入成年期,對日后的生活幾乎沒有影響。對于中度及重度脊柱側彎,則千萬不要抱有僥幸心理,聽從醫生的專業指導并及時進行治療,否則可能錯過最佳的治療時機,導致終生遺憾。
聲明
本文來源于潮新聞、青小小。以上圖文,貴在分享,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內容僅為作者觀點,并不代表本公眾號立場。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系。
本文編輯:Sunshine
責任編輯:林美妮
歡迎家長分享家庭教育經驗:sdetvnm@163.c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