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睜眼,朋友圈被司馬南偷稅被罰900多萬的新聞刷屏了。說實話,看到這條消息時,我愣了半天——那個曾經揭穿無數偽科學騙局、敢和神棍大師叫板的“打假英雄”,怎么就成了偷稅漏稅的“雙面人”?更諷刺的是,他一邊喊著“愛國”,一邊在美國買房;一邊痛罵資本家,一邊自己偷稅幾百萬。今天咱們就來聊聊,司馬南的“人設崩塌”背后,到底藏著什么故事?
一、曾經的“打假英雄”,為什么能火?
20多年前的司馬南,確實是個狠人。他為了揭穿那些號稱能“隔空取物”“發功治病”的偽科學大師,硬是把自己練成了“江湖把式”——吞火球、碎大石,啥危險動作都敢上。那時候的嚴新、胡萬林這些“神棍”,就是被他親手撕下畫皮的。
那時候的司馬南,像極了武俠小說里單挑惡勢力的俠客。老百姓愛看他,是因為他敢說真話、敢玩命,像個替普通人出頭的“自己人”。
二、從“打假”到“愛國”,流量生意越做越溜
可不知道從啥時候開始,司馬南的“人設”悄悄變了。他不聊偽科學了,改聊“愛國”了。今天罵美國“亡我之心不死”,明天噴企業家“都是資本家黑心”。靠著“二元對立”的極端言論,他硬是在網上圈了上千萬粉絲。
但仔細想想,他的話術其實很取巧:
把復雜問題簡單化,比如“買國外配件=不愛國”;
把商業行為道德化,比如聯想的股權改制被他扣上“賣國”帽子;
把個人立場標簽化,誰不跟他一起罵,誰就是“漢奸”“公知”。
最絕的是,他嘴上喊著“打擊資本”,自己卻偷偷開公司、搞影視策劃中心,光偷稅就少交了462萬。更打臉的是,網友扒出他2010年就在美國加州買了房,花了25.7萬美元。難怪有人調侃:“罵美國是工作,住美國才是生活啊!”
三、偷稅900萬的背后,藏著“愛國生意”的暴利邏輯
這次稅務局的通報把司馬南的老底揭了個干凈:2019-2023年,他和公司通過“隱匿收入”“虛列成本”這些騷操作,少繳稅款537萬多。加上罰款滯納金,一口氣補了926萬。
但比偷稅更值得警惕的,是他那套“愛國生意經”:
流量就是錢: 攻擊聯想柳傳志時,他粉絲暴漲,廣告報價飆到百萬級;
情緒能變現: 直播打賞、知識付費、企業代言,賺得盆滿缽滿;
人設即護身符: 只要頂著“愛國”帽子,質疑他的聲音就會被扣上“不愛國”的大帽子。
說白了,司馬南把“愛國”做成了一門生意。他比誰都清楚:越是極端言論,越能煽動情緒;越多人罵戰,流量就越值錢。
四、為什么我們會覺得“塌房”這么痛?
司馬南翻車后,很多網友說“信仰崩塌了”。但仔細想想,這種“痛感”恰恰暴露了三個問題:
我們太容易相信“人設”: 當年看他打假,覺得他是正義化身;后來看他罵美國,又以為他是“民族脊梁”。但人設是演的,生意才是真的。
流量時代“黑紅也是紅”: 就算現在人人罵他,900多萬罰款也證明——人家早賺夠了。
愛國不該是“生意道具”: 真正的愛國是默默納稅的普通人,是實驗室里的科研人員,是邊疆巡邏的戰士,而不是靠罵人收割流量的“表演藝術家”。
五、司馬南的教訓,我們該記住什么?
別把“愛國”當生意: 那些喊著口號讓你打賞、買課的大V,可能轉頭就把錢藏到國外。
警惕“非黑即白”的極端言論: 世界不是二極管,動不動就“扣帽子”的人,往往別有用心。
依法納稅才是真愛國: 司馬南少交的462萬稅款,夠建20所鄉村小學,或者給100個山區孩子提供十年午餐。
司馬南的故事像一面鏡子,照出了流量時代的荒誕——曾經的“打假英雄”,最終活成了自己最討厭的樣子。但換個角度想,這也是件好事:至少讓我們看清,真正的愛國不是靠嘴炮,而是靠行動。下次再看到那些喊得震天響的“愛國大V”,不妨多問一句:“您這么愛國,稅交夠了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