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德萊恩迎來落寞時刻:重新振作的歐洲,已經不再需要她了!
作者:黃埔少俠 2025年3月22日
2025年3月,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站在布魯塞爾的講臺上,宣讀著“重新武裝歐洲”的宏大計劃。然而,臺下稀落的掌聲與歐洲各國愈發激烈的內訌,似乎預示著這位曾被視作“美國駐歐盟總督”的鐵腕人物,正迎來政治生涯的至暗時刻。在特朗普政府重啟“美國優先”、北約離心加劇的背景下,一個試圖擺脫意識形態枷鎖、追求戰略自主的歐洲,已悄然將馮德萊恩推向權力邊緣。
一、與成員國矛盾:從“歐洲統帥”到“孤家寡人”
馮德萊恩的權威崩塌,始于與歐盟核心成員國的激烈沖突。法國總統馬克龍曾公開指責其“將歐盟變成美國的附庸”,這一矛盾在2024年因法籍歐盟委員布雷東辭職事件徹底公開化。布雷東在辭職信中直指馮德萊恩為鞏固個人權力,要求法國更換委員以換取政治利益,馬克龍雖迅速提名新委員,卻難掩對馮德萊恩“任人唯親”的不滿。法國《費加羅報》評論稱,此舉暴露了“歐盟集體決策淪為德美利益交換工具”的真相。
更尖銳的對立來自匈牙利總理歐爾班。在2024年10月的歐洲議會上,歐爾班當面質問馮德萊恩:“你的政策是想讓歐洲人都失業嗎?”他痛斥其推動的對華電動汽車加稅、對俄能源禁令“虛偽且自毀長城”,并揭露歐盟多國私下仍與俄羅斯進行能源交易。馮德萊恩則以“親俄親華”標簽回擊,稱其“威脅歐盟團結”。這場互撕不僅撕裂了歐盟表面和諧,更讓馮德萊恩的“價值觀外交”淪為笑柄。
二、與議會交鋒:從“政治正確”到“眾叛親離”
在歐盟立法機構內部,馮德萊恩的權威同樣遭遇重創。西班牙議員豪爾赫·布克薩德曾當眾怒斥:“所有支持馮德萊恩的議員都應感到羞愧!歐盟已淪為虛偽之家。”右翼議員則抨擊其“以意識形態綁架經濟”,左翼陣營則不滿其對美國亦步亦趨。2024年10月斯特拉斯堡會議上,馮德萊恩發言時頻遭噓聲,甚至有議員高呼“下臺”——這種場景在其鼎盛時期不可想象。
矛盾的核心在于馮德萊恩“價值觀至上”的治理邏輯與歐洲現實利益的錯位。她力推的“對華去風險”政策在德國等工業國遭遇抵制,超三分之二成員國擔憂失去中國市場;其強硬的俄烏政策則被匈牙利、斯洛伐克等國視為“經濟自殺”。歐盟議員直言:“她將冷戰思維強加給歐洲,卻無視民生凋敝。”
三、戰略自主困局:從“美國代理人”到“時代棄兒”
馮德萊恩的失勢,更深層源于歐洲戰略覺醒與地緣格局劇變。特朗普二次執政后,美國不僅施壓北約成員國提高軍費,更單方面推動俄烏和談,徹底暴露“美國優先”本質。德國總理朔爾茨、波蘭總統杜達等紛紛呼吁“歐洲防務自主”,馬克龍更直言“北約已死”。在此背景下,馮德萊恩仍力推8000億歐元“重新武裝歐洲”計劃,試圖以對烏軍援維系跨大西洋紐帶,卻被批評“用歐洲錢包填補美國戰略漏洞”。
與此同時,歐洲對華政策轉向務實。面對特朗普的貿易施壓,歐盟多國選擇與中國深化合作以對沖風險。馮德萊恩曾高調鼓吹的“對華脫鉤”論調,在2025年已淪為無人問津的空話。德國《明鏡》周刊指出:“當馮德萊恩還在背誦過時的反華劇本時,歐洲企業早已奔赴東方尋找生機。”
四、結語:歐洲覺醒與舊秩序的黃昏
馮德萊恩的政治命運,恰是歐盟轉型期的縮影。她的“落寞”絕非個人能力的失敗,而是歐洲集體覺醒的必然——當法德開始追求“主權歐洲”,當匈牙利敢于對霸權說“不”,當議員們為民生而非意識形態爭吵,一個更務實、更自主的歐洲輪廓已然浮現。馮德萊恩的教訓警示后來者:試圖以“價值觀”捆綁利益、用“統一”掩蓋分歧的舊歐盟模式,終將被歷史的車輪碾碎。正如歐爾班所言:“歐洲需要的不是總督,而是服務員。”
2025年3月22日
?友情提醒:黃埔少俠歡迎各位留下觀點和看法,歡迎各位關注、點贊、分享和評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