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病率十萬分之一,重達30斤的惡性婦科腫瘤,沒有靶向藥,化療不敏感,該如何治療?
撰文丨凌 駿
責編丨汪 航
腹部膨脹如球,皮膚被腫瘤撐起變得僵硬,連腰都彎不下去……
從業20年,北京朝陽醫院婦產科主任醫師李華接診過無數婦科腫瘤患者,但見到章女士時,她還是吃了一驚。
章女士腹盆腔內的腫瘤最長處有26厘米,重量達到30斤,血供豐富。更棘手的是,這還是子宮癌肉瘤,一種罕見、惡性程度極高的腫瘤,沒有靶向藥,對化療也不敏感。外院的醫生判斷,章女士的生存期不會超過3個月。
在這種情況下做手術,承擔風險的不只有章女士,北京朝陽醫院的醫護團隊同樣面臨巨大挑戰。
章女士30斤重的巨大惡性腫瘤
巨大惡性腫瘤
章女士是被家屬用輪椅推進李華診室的。10多年前,她在體檢中被查出子宮多發肌瘤,2018年復查時,最大的子宮肌瘤直徑已達7厘米。
或許因為一直采取了“保守治療”,章女士對肚子里有異物已經“習以為常”。直到去年年底,她突然出現陰道出血,色黑惡臭,還含有爛肉樣組織。在自行服用中藥無效后,她慢慢地連排尿、行走都變得困難。今年1月,章女士終于決定前往家鄉醫院就診。
隨后一個月里,章女士跑了5家醫院,穿刺結果顯示是子宮癌肉瘤。由于腫瘤體積巨大,占滿腹腔幾乎沒有手術空間,且大出血風險高,沒有醫生敢為她做手術。嘗試進行一次化療后,效果也不理想。
李華對“醫學界”介紹,子宮癌肉瘤是一種發病率約在十萬分之一至四的惡性腫瘤,占所有子宮惡性腫瘤的2%-5%,其惡性程度遠高于較為常見的子宮內膜癌。“它既有癌的成分,又有肉瘤的成分,臨床診療一直是個難題,5年生存率14%,更不用提章女士這么‘極端’的病例。”
李華醫生接診章女士
檢查結果顯示,章女士整個腹盆腔全被腫瘤包裹,腫瘤上達肋緣,下至陰道,雙側輸尿管從中穿過,遭壓迫導致輸尿管積水、腎功能異常,肌酐顯著升高,隨時有腎衰風險。此外,腫瘤的壓迫還引起了盆腔血管靜脈血栓、雙肺肺栓塞,下肢水腫、多臟器功能異常。
“來到診室時,她只能靠在輪椅上,稍微抬起來點,腰就被腫瘤頂著了。整個人狀態非常差,連說話都費力。”李華說。根據團隊初步評估,此時手術,章女士能下手術臺的概率不超過20%。
出于風險考慮,李華也為章女士提供了“保守治療”的選擇,即繼續接受3個療程的化療,觀察腫瘤是否會縮小,為手術爭取更多的操作空間。
但章女士的手術意愿強烈,巨大的腫瘤已嚴重影響了她的生活質量,且由于子宮癌肉瘤對化療不敏感,化療效果無法評估,期間還面臨著因嚴重并發癥突發,隨時死亡的風險。
因此,在和患者與家屬詳細溝通并達成一致后,李華團隊最終決定放手一搏。
十余個科室參與會診
之所以會找到李華,是因為章女士在一檔醫療節目中,了解到北京朝陽醫院婦產科有著豐富的盆腔腫物治療經驗。
去年12月,李華曾和科室翟妍主任醫師聯手,在多學科團隊的支持下,成功為一位巨大卵巢透明細胞癌患者完成治療,切除腫物重達8斤,吸出的腹水及腫物內囊液共計14000ml。
但章女士的情況更加嚴峻。對李華團隊而言,首先要面對的第一關,就是所有醫生術中最不愿意看到的場面——大出血。
李華告訴“醫學界”,一方面,子宮癌肉瘤的特性是血供極豐富,出血風險高。“再加上她的腫瘤體積巨大,可能無法完整切除。一旦術中采取局部橫斷腫瘤,出血必然會發生。”
另一方面,章女士的腫瘤壓迫多條血管,和盆壁致密粘連,團隊預估術中很可能出現“盲人摸象”的局面,只能憑著“手感”,難以避開大血管,導致切除過程中子宮血管破裂,進而引發大出血。
而第二大難關在于,章女士已經出現靜脈血栓,在切除腫瘤時,血栓極有可能脫落,并順著血流進入肺部導致新的肺栓塞,“肺栓塞病死率高達50%,一旦堵塞的是肺部血管主干,那患者很快會出現呼吸、心跳停止,來不及搶救。”李華說。
為了解決這一系列難題,李華迅速發起了院內多學科會診,婦產科、血管外科、介入科、呼吸科、普外科、泌尿外科、麻醉科、腫瘤科、ICU等院內十余個科室高年資專家聯手,共同為章女士商討手術策略。
針對幾乎是難以避免的出血,李華在和血管外科主任醫師宋盛晗充分溝通后,決定在術中預置腹主動脈球囊。球囊可以在必要時迅速膨脹,壓迫腹主動脈主干,阻斷血供,避免大出血。
“但球囊能爭取的手術時間,大約也就在20-40分鐘左右。如果阻斷血供的時間過長,患者可能會發生下肢壞死。”為此,團隊術前又對章女士進行了永久性子宮動脈栓塞,以杜絕術中子宮動脈破裂,導致大出血的發生。
“另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就是我們決定提前為章女士植入下腔靜脈濾網,一旦術中盆腔血管的血栓脫落,它會被濾網攔截,從而避免入肺導致肺栓塞。”李華說。
盡管手術的整體邏輯和思路明確,但團隊也是第一次面對如此巨大且復雜的子宮癌肉瘤。“我們對術中動脈出血制定了解決方案,但靜脈出血沒有很好的方法。加上章女士本身處于貧血狀態,血色素62g/L,缺血耐受性較差。”
“很多治療細節,都依賴于此前相關診療的經驗,以及多學科團隊術前一次次地討論,力爭對所有可能的意外,都能有詳細的應對方案和措施。”
“我們籌備了半個多月,提前為她輸血糾正貧血狀態,導尿解除排尿困難改善腎功能異常……就是希望能盡量做到萬無一失,提高手術的成功率。”李華說。
“如履薄冰”的腫瘤切除術
2月17日12點20分,一切準備就緒,李華團隊聯合血管外科、麻醉科、手術室醫護團隊,為章女士進行了手術。
血管外科宋盛晗主任首先上臺,先在局麻下給患者放置腹主動脈球囊,隨后全麻下行開腹探查術。
腹腔切口達25厘米,開腹后李華發現,章女士的腫瘤幾乎填滿整個手術視野,上下貫通,腸管被擠做一團,同時瘤塊密度極高,十分堅硬。
手術現場,李華主刀
由于無法完全看見被腫瘤覆蓋的正常組織和血管,整個切除過程如履薄冰,李華右手拿著手術刀柄,左手一邊扶著刀頭,一邊撥開還能“動”的組織和腫瘤,爭取到一點視野,就切除一點,步步推進。
然而正如術前所預料,要將這么大一塊腫瘤完整剝離并不現實。李華隨即決定采取橫斷的方式,在靠近盆壁粘連處先“攔腰斬斷”一大部分腫塊,縮小腫瘤體積后再繼續切除。
盡管這會導致血管損傷,但提前預置的腹主動脈球囊發揮了作用。它阻斷了主動脈干的血供,使得橫斷腫瘤后,章女士并未出現大出血,出血量依舊處于可控范圍。
“關鍵就是要‘膽大心細’。”李華告訴“醫學界”,“我們不僅要爭取盡量切干凈腫瘤,還要避免被腫瘤包裹的輸尿管,以及腸道的損傷。一旦發現出血過多,護士團隊就第一時間把血輸上。”
在團隊的配合下,最終歷時6個半小時,手術順利完成。章女士的巨大腫瘤被全部切除,肉眼不再可見,“最讓我們驚喜的是,術后第二天,章女士的下肢水腫情況就得到緩解,身體和精神狀態也迅速恢復。”李華說。3月初,章女士順利出院。
據了解,對于疑難危重患者,特別是合并癥多的婦科腫瘤患者的診治,一直是北京朝陽醫院婦科的專業強項。2023年,李華團隊還和多學科團隊配合,為90歲、91歲的兩位高齡患者,完成了分別長達27厘米、19厘米的巨大盆腔腫物切除。
但李華表示,像章女士這樣的病例,她希望以后“越少越好”。
“我們一直建議,對于有子宮多發肌瘤,或是其他相關疾病史、不適癥狀的女性,一定要及時前往醫院,并遵醫囑定期復診。如果發現異常及時處理,那無論是患者還是醫生,可能都不需要冒這么大的風險了。”李華說。
李華教授(右五)團隊
來源:醫學界
校對:臧恒佳
編輯:張金金
值班編輯:黃思宇
*“醫學界”力求所發表內容專業、可靠,但不對內容的準確性做出承諾;請相關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為決策依據時另行核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