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國垮臺后,不少原先的手下大將都怕被清軍秋后算賬。
其中有個叫郜永寬的,他干脆一不做二不休,直接跑到李鴻章面前,大喊“投降”。
他心想,這下總該能保住一條小命,有個安穩日子過了吧。
可李鴻章這人哪會輕易相信叛徒,結果郜永寬還是難逃一死。
本來以為這事兒就算完了,沒想到這只是暴風雨前的寧靜,李鴻章還把郜永寬的女兒給安排嫁給了外國人,倆人結婚后還生了個兒子。
李鴻章還給這混血小子起了個名兒,叫“馬繼業”。
郜永寬泉下有知,是該哭還是該笑?
這馬繼業長大后,也是個不干正事的,成了個禍國殃民的家伙,搞得老百姓怨聲載道。
李鴻章為何要將郜永寬的愛女嫁給一個外國人,馬繼業又干了什么天怒人怨的事,讓大家這么討厭?
太平軍將領郜永寬
1863年2月,戰火紛飛的江南大地,李鴻章的淮軍與太平天國的殘余勢力,在蘇州展開了決定性的對抗。
李鴻章,這位清朝晚期的重臣,憑借著自己出色的軍事指揮與外交手腕,已然成為了平定叛亂的中流砥柱。
隨著太平天國的大勢已去,李鴻章的目光投向了更具戰略意義的目標——蘇州。
盡管淮軍人數不如太平軍龐大,但他巧妙運用了軍隊的精銳力量,并借助外國雇傭軍戈登的常勝軍輔助作戰,試圖以快速的戰術削弱敵人。
但初期的幾次沖突,李鴻章的軍隊并未占據太大優勢,面對蘇州城內精悍的守軍,淮軍陷入了僵持。
就在這時,一項突破性的消息傳入了李鴻章的耳中——郜永寬,太平天國的納王,意圖投降。
郜永寬,這位曾屢次在戰場上立下赫赫戰功的將領,現在卻選擇了放下武器,主動尋求與清政府的和解。
這個消息令李鴻章一度感到激動,因為若能夠拉攏郜永寬投降,必定可以加速太平天國的覆滅。
于是,李鴻章迅速安排與郜永寬的代表進行密談,并達成了協議。
郜永寬答應投降清廷,表示愿意為此獻上太平天國的重要將領——譚紹光的首級。
但在李鴻章心中,始終存在著疑慮,雖然郜永寬表面上投降,李鴻章卻未曾完全信任過他。
畢竟,郜永寬曾是太平天國的重臣,手下擁兵百萬,若放他一馬,未來的威脅仍然難以預料。
1863年12月26日,李鴻章決定親自主持一場宴會,邀請郜永寬和其他幾位重要的太平天國叛將前來商討降清事宜。
這場宴會在一座豪華的廳堂內設下,四周早已被李鴻章的親信布下了嚴密的埋伏。
宴會的氣氛看似熱烈,李鴻章與郜永寬等叛將觥籌交錯,言笑晏晏,表面上是友好的談判。
就在酒席間,埋伏在周圍的殺手突然行動,剎那間,宴會廳內彌漫起血腥的氣息。
郜永寬和其他叛將連反應的時間都沒有,就被一一斬殺。
李鴻章指揮軍隊展開了一場大規模的屠殺,數以百計的太平軍士兵在蘇州城內被無情地斬殺,血腥的場面蔓延整個城市。
雖然這一行動徹底鏟除了太平天國的一部分主要力量,但李鴻章的冷酷手段,也使得這一事件成為了清廷歷史中的一大爭議。
李鴻章的舉動并未得到所有人的認同,尤其是在外籍雇傭軍中。
戈登,這位常勝軍的指揮官,因與李鴻章曾有過合作,雖屢次為清廷所用,卻因此事心生憤怒。
戈登認為,李鴻章為了一個政治目的,竟然毫不留情地殺害了太平天國投降的將領,這種行為完全不符合戰爭的倫理。
為了緩和雙方的緊張關系,李鴻章暗中送去了大筆賄款,并通過中立的調解人馬格里的調停,盡力挽回與戈登之間的裂痕。
莫名其妙的"政治聯姻"
作為太平天國的納王,郜永寬不僅有著不小的戰功和極高的地位,他在太平軍中的影響力足以讓李鴻章憂慮。
為了切斷這一潛在的威脅,李鴻章做出了一個決絕的決定:將郜永寬與其家人一同俘獲,并予以處置。
郜永寬的女兒,卻沒有經歷這場血腥的肅清,她年紀尚輕且貌美,李鴻章在政治考慮之下,并未將她置于死地。
相反,李鴻章做出了另一個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決定——將她送給了英國軍醫馬格里。
這一安排,不僅僅是一種政治上的平衡,更是一種“文化交流”的象征,代表著李鴻章對于西方技術和理念的推崇。
而馬格里,作為一位在中國政壇和軍事領域中有著極高地位的外國人,接受了這一突如其來的婚姻安排。
李鴻章的深意在于借此通過馬格里的影響力,拉攏英國勢力,為自己的戰略部署增添更多籌碼。
馬格里,作為李鴻章的親信之一,原本并不屬于中國人眼中的“高貴”階層。
在當時的中國,西方的軍官和技術專家雖有一定的影響力,但依舊不被完全接納。
而馬格里在金陵制造局的成功,不僅僅讓他在李鴻章心中占據了不可替代的地位,也令他逐漸適應并融入了中國的政治環境。
當李鴻章提出要將郜永寬的女兒嫁給他時,馬格里深知這不僅僅是一場婚姻,更是一項責任。
娶郜永寬的女兒是完成政治任務的一部分,也是融入中國政權的重要途徑。
于是,盡管心中有些許不情愿,馬格里依然接受了這一安排。
婚后的日子,郜永寬的女兒漸漸適應了馬格里復雜的西方家庭生活。
馬格里待她極為寬容,尤其是在她所承載的悲慘命運面前,他給予了她極大的溫情和關懷。
她生下了三個女兒和一個兒子,那個兒子,還被李鴻章取名為“馬繼業”。
背叛國家,加入英軍
馬繼業的誕生,并未給他帶來世人所期待的幸運與光明。
作為中英混血兒,馬繼業從小便注定要在兩個文化、兩個民族之間徘徊,無法真正找到歸屬感。
在南京的日子里,馬繼業的童年并不如同其他孩子般無憂無慮。
由于他有著明顯的外貌特征——深邃的歐洲面孔,常常遭到同齡人的取笑和排擠。
馬繼業
南京這座古老的城市,背負著百年屈辱的歷史,西方列強的入侵,讓當地人民對于外來者充滿了戒備與敵視。
盡管馬繼業擁有著英國貴族的血統,但他并沒有得到應有的尊重。
當地的中國孩子們將他稱為“洋鬼子”,而他自己則無法認同這一身份的深刻含義。
他無法融入同胞的圈子,卻也始終無法得到西方世界的完全接納。
當馬繼業十歲時,隨著家庭的變動,他被送往英國接受教育。
盡管他精通多種語言,學習成績也一直名列前茅,但他的混血身份始終是他心中的一道無形的障礙。
在英國的街頭,他被嘲笑為“黃種人”,而在同學們眼中,他永遠是一個“局外人”,不論他在學業上如何出色。
雖然英國社會有著寬容的面貌,但對于馬繼業這樣擁有東方血統的混血兒而言,他始終難以融入其中。
當英國在印度和中亞的勢力擴張日益明顯時,馬繼業選擇了站在西方的立場上,為英國的擴張利益效力。
1912年,清朝的滅亡為新興的民國帶來了巨大變動,而這也使得馬繼業的命運發生了劇變。
在動蕩不安的民國時期,馬繼業并沒有選擇回到已經分崩離析的祖國,而是繼續效力于英國,在印度和中亞的職務中逐漸展開了他的外交和政治生涯。
當時的中國,正深陷于列強的侵略和內部的動蕩之中。
英國與俄國的爭奪戰已經蔓延到中國的新疆地區,西方列強盯上了這片富饒的土地。
英國開始通過各種手段滲透并擴展其在該地區的影響力,而馬繼業,憑借其獨特的中西文化背景,正好成為了英國的工具。
在英國政府的指派下,馬繼業進入了印度西北的錫金地區,并被任命為英國駐喀什噶爾總領事。
馬繼業憑借著與中亞地區領導人的熟悉和精通的漢語,迅速在喀什建立了廣泛的關系。
隨著事態的推進,馬繼業的地位愈發重要,他也逐漸獲得了英國政府的更多支持與信任。
他在與中亞、俄羅斯和其他外部勢力的交涉中,始終堅持為英國爭取最大利益。
他始終以一種冷漠的態度對待中國和中國人民,似乎從未將自己視為中國的一員。
通過為外敵出謀劃策,不斷強化自己與西方的聯系,并將自己完全投向了外來的勢力。
馬繼業的這種行動,造成了對祖國的深刻傷害,使得他在歷史的長河中,成為了叛徒的代名詞。
盡管他為英國的利益奮斗終生,但卻未能獲得應有的認可。
最終,馬繼業以悲劇的結局離開了人世,留給世人的是一個深深的民族叛逆的警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