瀘州老照片搜集頗為棘手,清末民國時除洋人傳教記錄外,本地人鮮有意識。新中國成立后,雖有人記錄瀘州,但相關資料依然稀缺。
沽酒客知曉部分照片留存海外,雖是佳音,卻力不從心。照片價格高昂,有的高達3000元一張。若我財力雄厚,尚可購回,奈何囊中羞澀,實為憾事。
幸得俊熙賢弟分享翻拍圖片,雖清晰度欠佳,但略作修復,實屬不易。今日首次分享六張,技術有限,望大家能喜歡。
我命名首張為“長江畔墳頭嬉戲童”。約攝于40年代,疑為小河街。此地為墓地,有墓碑,非亂葬崗。奇的是,一童坐于墳頭嬉戲,無畏。未知此童今安在,或許已近百歲。
接下來的三張照片展現的是如今的鐘鼓樓花園路,此地昔日為體育場。民國時期,它曾是瀘州的廣場與公園,后改建為體育場,據字跡辨認,應名為新運會場。
綠化尚佳。遺憾的是,此照片為日軍轟炸后的鐘鼓樓,鐘樓之鐘損毀未修,仍懸民國徽章,見證了一個時代的滄桑。
此為民國時期瀘州白塔,古樸韻味十足,較現今維護更顯風味。它又稱瀘州報恩塔,傳為南宋官員馮楫為紀念母親所建,意在教化瀘州百姓盡孝。
然而,我認為此傳說略顯牽強。馮楫乃虔誠佛教徒,若深知其生平,或許觀點會有所不同。他不僅于瀘州建白塔,亦曾修大佛,其資財似乎盡耗于此。
馮楫,字濟川,號不動居士,遂寧人,生于宋神宗熙寧八年。1118年中進士,1143年任瀘州安撫使。1149年升從三品敷文閣直學士,1152年甲子月朔日卒于瀘州任上。
馮楫晚年深信佛教,身為宋朝高官與虔誠居士,他積極參與佛事,捐巨資修廟塔、刻像碑、鍍金佛像。在瀘州任上,他支持佛教,捐資建白塔一層及造像,于妙高山舉行佛事。
此外,瀘州昔日稱北塔而非白塔或報恩塔。瀘州人念作白塔,或因瀘州方言中白與北發音相近。至于報恩,雖孝道可嘉,但為母此舉于當時,高官亦需謹慎,免遭貶謫,不如投資地方建設。
因此,最合理的解釋應是他出于信仰而建。現今,瀘州人更傾向于相信報恩塔背后的傳奇故事。
忠山頂上矗立著忠山牌坊,亦是瀘縣政府現今所在。這彌補了四十年代瀘州作為瀘縣時,縣政府辦公地點不明的空白,照片證實了其位于忠山,解開了長久以來的謎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