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此文前,麻煩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聲明:本文內容均引用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標注文獻來源,網絡上可查,不涉及泄密,請知悉。
最近,韓國社會因為漢字問題又掀起了一場風波。廢除漢字幾十年后,韓文終于被確診為中國拼音,這讓一大波韓國人又破了防。那這場風波里,韓國又想對漢字做什么手腳呢?
一場民族主義驅動的文字革命”
上世紀70年代,韓國在民族主義浪潮中掀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去漢字化”運動。政府通過立法,將漢字從教育體系、官方文件中徹底抹除,甚至禁止在公共場所使用漢字。
當時,韓國人認為漢字是外來文化的侵蝕,廢除它是為了強化民族認同,彰顯獨立性。
樸正熙政府更是將廢除漢字貼上“愛國”標簽,聲稱這是“擺脫中國影響”的關鍵一步。他們認為表音文字韓文易學易記,能快速提升國民識字率,助力經濟發展,同時也能建立文化自信。
古籍成天書,連歷史都讀不懂
然而,幾十年過去,韓國人漸漸發現,廢除漢字并非一勞永逸,反而帶來了更多麻煩,朝鮮半島上千年的歷史文獻、古籍均以漢字書寫。
當時在4世紀時,高句麗便開始用漢字撰寫自己的歷史,后面的新羅、百濟也紛紛沿襲這種文化,
到了統一新羅時期,漢字基本上已經成了官方文字。不過1446年,當時的朝鮮王朝為了便于底層百姓學習,世宗大王又創造了諺文,也就是現在的韓語。
但是從4世紀到21世紀,如此悠久的時間,大部分都是漢字所寫,難道廢除后就從此不看歷史了嗎?
廢除漢字后,年輕人連本國古籍都看不懂,甚至名勝古跡的漢字名稱也成了謎。2010年修復光華門時,韓國文化部門不得不頂著壓力恢復漢字牌匾,因為韓文根本無法承載歷史厚重感。
韓文是表音文字,一個發音對應多個漢字。例如“柳”和“俞”、“鄭”和“丁”等姓氏發音一模一樣,重大場合容易出錯。婚禮禮金上若只寫韓文,新人可能連對方姓名都認錯。
2010年,韓國就發生一起嚴重的高鐵事故,因為圖紙上“防水”和“放水”的發音和書寫都是“bansu”, 防水材料被錯誤的改成了吸水材料,造成15萬根枕木報廢。
此外,盡管廢除漢字,韓國人的身份證上仍保留漢字姓名。因為韓文無法區分同音姓氏,若不標注漢字,同名同姓者可能達數萬人。有議員因同名被調侃“連座位都要用漢字區分”。
于是,漢字教育半推半就
面對困境,韓國社會開始重新審視漢字的價值,在2005年廢除《韓文專用法案》,2008年恢復中小學漢字教育,但僅作為選修課。
然而,這些微薄的努力收效有限。調查顯示,韓國本科畢業生漢字識別率僅29.5分(滿分100),6.6%的人連自己的漢字名字都不會寫。廢除漢字如同砍掉文化的根,現在連肌肉(韓文)都失去了支撐。
究其原因,還是因為韓語的發展并不完善,作為單純的表音文字有太多歧義,只是記錄語音,學起來簡單;而漢字作為表意文字,通過字形傳達含義,語音和文字之間沒有必然聯系,可以記載文化內涵,具有很強的穩定性。
更深遠的影響是,廢除漢字加劇了朝韓的文化分裂。朝鮮半島歷史上共用漢字,但韓國廢除后,南北在文化傳承上漸行漸遠。如今,朝鮮仍以漢字書寫歷史文獻,而韓國的古籍翻譯卻因歧義頻發引發爭議。
韓文是拼音,但拼音背后是漢字的魂。文化自信不是辭舊迎新,而是革故鼎新、拒絕歷史虛無主義。
讀者朋友,只有當您跟我有更多互動的時候,才會被認定為鐵粉。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可以點個“關注”,成為鐵粉后能第一時間收到文章推送。
引用資料: [1]連漢字也搶?韓國網民都看不下去了.環球時報.2024年3月13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