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森林等自然資源的產業化利用是近代國家實現現代化轉型的重要路徑,它不僅關系到一個國家在政治、經濟、社會、環境等領域的治理水平和發展潛力,也影響著普通民眾的身份認同與生活秩序。《林業的生成:近代中國東北的森林治理與產業秩序(1860~1931)》以近代中國東北森林的資源利用與產業秩序為主要議題,嘗試將該地區的林業問題置于跨國史和近代中國國家治理轉型的整體脈絡中進行多元、立體、綜合的考察。本書通過探討近代中國東北森林產業化的思想資源、制度設計、利益沖突、機構運作、權屬糾紛、市場秩序等內容,思考了晚清民國時期中外知識的交流與傳播、森林治理與產權嬗變、邊疆危機與國家轉型之間的復雜互動和深遠影響,重新審視了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近代中國人與自然、國家與環境的關系,以及由此引發的更大范圍內國家動員、資源治理和社會經濟的發展演變。
仲偉民
森林對于人類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現代人的觀念里,林業既是現代化的物質基礎保障,也是環境保護的最主要資源。但從先人的歷史記憶中,我感受到中國人對森林有一種莫名的神秘感和恐懼感,隨之而來的就是對森林的排斥。諸如將犯人流放到邊疆林地,以及對西南地區瘴瘟、東北地區嚴寒的恐懼,大約就是中國人對森林最為深刻的印象了。究其原因,無疑是原始森林遠離人類文明核心區域,森林地帶由此就成了野蠻的代名詞。中國是一個傳統的農耕文明國家,在中國人看來,耕地才是最為寶貴的資源。中國歷史的發展和進步,與耕地面積的擴大和農業區域的擴展密切相關,這幾乎成為中國傳統歷史敘事的主調。當然也不容否認,中國人盡管經常把森林看作不適于人類生存的瘴瘟之地,但仍然認為森林是農耕文明擴展的必要空間。中國人對森林的認知,大致如此。
所以,一部中華文明史,幾乎就是一部中國農業發展的歷史;從另一個角度也大致可以說,一部中華文明史,也是一部中國森林消失的歷史。這么說,可能有一點極端,但是如果從林業史的視角思考中華文明史,我們又不得不承認這一點。
中國是一個森林資源貧乏的國家,到帝制中國的后期,這一點愈來愈突出,甚至成為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大瓶頸。也正因此,近年林業史研究成為社會經濟史研究的一大增長點,可以說林業史研究對豐富中國歷史的認識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目前的林業史研究,大多集中于環境史、山林產權、林木買賣等一些問題。這些問題當然非常重要,但是也有一定局限。池翔的這部著作,因為關注的主題、區位、時代等都非常特殊,所以她思考的問題也更加重要、更加廣泛、更加特殊。她跳出林業史、環境史、產權史的傳統研究范疇,從全球史、知識史以及現代中國的國家建構等方面,來探討東北林業及相關的重要問題,觀點新穎,眼光敏銳,方法獨特,是一部極為出色的著作。
冬天的大興安嶺(圖片來源于:中國國家地理)
首先,本書從跨國史或全球史的視角展開對中國東北的研究。
如果讀者認為本書是關于中國東北地方史的研究,那就大錯特錯了。東北是中國的一個重要區域,近年關于東北地方史的研究成果也有很多,但本書作者眼光高遠,沒有就東北談東北。也正因如此,本書可稱為從東北出發的跨國史或全球史。在清代中國經濟發展史上,東北的特殊性非常突出:清代前期,東北作為龍興之地,被執行了嚴格的封禁政策,這使它在清代大部分時間內成為一個神秘的存在。東北封禁的結果,是中國有了面積最大的森林景觀,但客觀上也使這個地區的經濟發展長期停滯不前。施堅雅在劃分清代中國經濟區的時候,就特別強調說,東北不可與中國的其他傳統經濟區相提并論。晚清以后,東北才成為中國較為重要的經濟區。更需要注意的是,東北封禁最為嚴重的后果,是使對領土無限貪婪的沙俄乘虛而入,中國外興安嶺大片地區的丟失,與清政府的長期封禁政策關系極大。東北地區的復雜性,直接由清朝的封禁政策引起。1860年后,東北地區逐漸開禁,其主要目的之一就是防止沙俄的繼續滲透。所以,此時東北的問題,已經不再單單是中國的問題,而是一個跨國史的重要問題,甚至是國際性或全球性的問題。可惜,清政府的醒悟太晚,因為到19世紀晚期,不僅北面有一個強大的極具擴張性的沙俄,東面還有一個正在強大且同樣具有侵略性的日本,此外還有歐洲列強的覬覦。尤其是沙俄及日本都把中國東北作為自己志在必得的勢力范圍,使晚清及民國政府根本不可能在這個地區進行完整的統治和管理。這是研究晚清以來東北歷史最需要注意的一個大背景。本書在這個大的歷史背景下展開論述,使讀者看到了一個復雜且豐滿的東北史。
長白山林區秋季茂密林海晨霧(圖片來源于:中國國家地理)
其次,本書從知識史的視角審察中國從傳統向現代的轉變。
現代化是一個極其復雜的過程,在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的轉變過程中,能源從來都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而在礦物能源被人類充分利用之前,森林資源的重要性可以說首屈一指。也就是說,林業與現代化關系密切,在很多地區林業甚至直接為初始現代化建設提供了最重要的資源。但在東方人的觀念里,林業從來都是被納入農業體系的,中國人只有“種樹”的觀念,沒有林業的觀念。也就是說,在中國人的知識體系中,林業是缺失的。當然,即使在西方,林業也同樣經過從傳統到現代的一個發展過程。中國人林業觀念的缺乏,與傳統的農本觀念密切相關。即使到了20世紀初現代化已經成為近代中國立國最強音的時候,林業依然很少被納入中國人的視野。中國人的林業知識主要來源于日本。日本在明治維新后開始向歐洲學習,大約因為日本資源的極度缺乏以及現代化建設的迫切需要,日本人逐漸提高對林業重要性的認識,后來遠超他們的歐洲老師。從明治維新開始,林業不僅逐漸被日本人認為是文明國家的事業,而且還被認為是“永續的”事業,是國家工業實力的基石。正是因為這個時期日本對林業的高度重視,日本林學家甚至將“林業”視為日本在全球市場的核心競爭力,把林業和進步、國運聯系在一起,因此這個時期的日本特別重視林業殖民。日本學者及政客普遍認為中國東北的森林對于缺乏資源的日本來說特別重要,應該將東北森林“收入囊中”。日本對中國東北地區的殖民經營,與日本人現代林業觀念的形成不無關系。甲午戰后,中國人大批留學日本,促成了中國人現代林業知識的形成。不同的是,日本人的林業知識更多與軍事化、工業化、現代化相關聯,而中國人的林業知識則更多與“造林治水”、發展農業的傳統觀念相結合。從中日兩國林業知識史的建構,可以看出兩國當時發展的實際差距以及知識人的不同追求。
黑龍江小興安嶺的林場(圖片來源于:中國國家地理)
最后,本書從現代國家的建構審視東北問題的復雜性。
清朝前后期對東北截然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政策,使東北形勢錯綜復雜,成為晚清民國國家治理中的一個難點。清朝前期,清政府對東北實行封禁政策有多重目的,第一是要將東北的森林塑造為自身權威和價值取向的重要手段,并借以維系滿人的特殊地位和文化象征;第二,一旦滿族建立的清政權有不測,他們可以退回“老家”。不承想,長達兩百多年的封禁政策,不僅使大片領土落入沙俄手中,也讓后起的東鄰日本垂涎三尺,這個結果是清初的統治者無論如何想不到的。1860年后清政府逐漸開禁,允許內地漢人進入東北,這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東北地區的經濟開發,也部分起到了防止沙俄及日本進一步滲透的作用。但是,這個時期東北開禁未久,尤其是政府很少介入林業開發及農業墾殖,主要還是靠民間自發的開拓和投資,因此對當地森林的開發和利用非常有限,弱小的民間資本始終無法與外國資本形成比較有力的競爭。在缺乏政府有效支持和規劃的情況下,東北林業發展十分緩慢。尤其是晚清以降內憂外患頻繁發生,如果沒有國家力量的介入,不僅東北地區的林業難以發展,而且這個地區的安全也難以保障。森林國有化的動議始于清末,具體實施則在1912年民國建立后。池翔研究后認為,民國初年東北的林業建設經歷了集中化、專門化和國有化的改革,總體看是卓有成效的;尤其是北洋政府在東北推行的國有林制度,具有深遠意義,它既是抗衡外來殖民壓力的策略,也是自上而下建設現代國家的重要一環。盡管后來東北國有林所有權和控制權的主體逐漸轉移到東三省地方官署和各實業部門,但終究是強化了東北森林的領土主權性,也帶動了地區經濟的發展。
本書還對東北地區復雜的土地產權和森林產權問題進行了深入論述,對東北林木市場與近代中國工業化的關系等做了精彩的闡發;東北地區林地分離的制度設計豐富了我們的產權知識,也使我們對東北經濟結構有了全新的認識;中國的林業建設開始于東北,中國的林業史知識建構同樣是在東北森林的開發中完成的。清末民初,國家開始強力介入森林資源的直接管理,而東北地區的“國有林”政策更是拉開了近代中國國家林業的全新篇章。本書不僅使我們對晚清和民國以來的東北地區有了全新的認識,也填補了我們許多關于林業知識的盲點。總之,池翔這部著作以國家與森林的互動為主題,聚焦近代東北林業的變革歷程,既展現了中國林業現代化的歷史脈絡,也為理解“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新的視角和思考。
林業的生成:近代中國東北的森林治理與產業秩序(1860~1931)
池翔 著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25年3月出版
作者簡介
池翔,重慶人,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歷史學博士,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近現代社會經濟史、環境史和東北區域史,在《近代史研究》、《中國經濟史研究》、Journal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y 等刊物發表中英文論文多篇,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1項。
目錄
緒論
國家與森林的互動
林業與現代資源管理
全球視野下的中國東北與森林
中日“林業”概念交流
本書章節安排
第一章 “森林之虎”與清朝東北的山林秩序
第一節 歷史地理學視野下的東北山林
第二節 神圣、拱衛與山貨:東北森林的三個傳統維度
第三節 清前期政府對東北森林的控制和利用
小結
第二章 森林的跨語際實踐:近代中國“林業”概念的引入與轉譯
第一節 現代性與明治日語新詞“林業”的形成
第二節 日本殖民擴張與“林業”話語擴展
第三節 甲午戰后中國人對“林業”的譯介和引鑒
第四節 清末“林業”概念的本土化闡釋
小結
第三章 晚清邊疆危機與東北森林的利權糾葛
第一節 晚清外患與鴨綠江右岸伐木業的興起
第二節 鴨綠江、渾江流域的木會與林木水運
第三節 日俄的鴨綠江沿岸林業拓殖
第四節 日本的鴨綠江流域林業計劃
第五節 森林利權流失與木把群體的抵抗
小結
第四章 清末新政與東北森林國有化的嘗試
第一節 清末朝野的林業認知與吉林省山林
第二節 吉林全省林業總局與官山森林的國有化
第三節 森林國有化視野下的吉林林木采運、運輸與銷售
第四節 吉林全省林業總局的問題與倒閉
小結
第五章 東三省林務局與民初東北國有林的經營
第一節 “森林國有”論與中央國有化的努力
第二節 東三省國有林的調查和發放
第三節 東三省國有林的“部省”糾葛
第四節 地方政治與東三省的國有林建設
第五節 民初東北林科畢業生的培養與去向
小結
第六章 民國時期東北森林的權屬變遷與法律紛爭——以奉天為例
第一節 清末民初奉天森林的權屬演變與林權習慣
第二節 民初國有林制度的推行與奉天林權重構
第三節 奉天國有森林的登記和發放
第四節 奉天的林權糾紛與訟案
小結
第七章 近代東北木材的制售與市場競爭
第一節 甲午戰爭前后“大東溝材”的采伐與銷售
第二節 甲午戰后日美制材在中國北方市場的競爭
第三節 日俄戰后“鴨綠江材”與中國北方木材市場的競爭
第四節 鴨綠江上中式筏的編筏與流送
第五節 日式筏與采木公司的林木運輸改良
第六節 中日兩式筏在鴨綠江的營運競爭
小結
結語
參考文獻
附錄
后記
了解更多歷史學好書
編輯:周暢
審校:宋榮欣 李麗麗
轉載自:鳴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