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深冬時節,在德國東普魯士的一個小鎮上,有一位德國軍官,他手持著火把,站在了自己家族世代居住的那所房屋之前。他的眼中,閃爍著這樣復雜的光芒——有著深深的悲痛,有著些許的猶豫,與此同時也有著堅定的決心。隨著一聲令下,火把被投向房屋,熊熊烈火,很快吞噬了這座承載著幾代人記憶的建筑。這不是一次意外,而是一場,經過精心謀劃的毀滅行動。在二戰后期,為何德軍會選擇,將自己的城市燒毀呢?這背后隱藏著怎樣的軍事邏輯和人性掙扎?
東線戰場上的“焦土政策”,可追溯至1941年德國入侵蘇聯之初期。當時德軍勢如破竹,迅速推進至蘇聯腹地。不過隨著冬季的悄然來臨,德軍那原本十分兇猛的進攻勢頭,逐漸地慢慢地開始有了一些減弱。德國軍事檔案有這樣的記載,1941年冬季之時,德軍在東線戰場,損失了數量極為可觀的超過30萬名士兵,此情況差不多相當于整個德國陸軍人數的五分之一之多。面對嚴酷的,俄羅斯冬季以及蘇軍的頑強抵抗,德軍開始在戰略上進行調整。1942年,德軍在東線實施了第一階段的焦土政策。
1942年,德軍在東線實施了第一階段的焦土政策。當德軍被迫從某些地區撤退之時,他們會系統地摧毀所有可能被蘇軍所利用的資源以及基礎設施。這包括糧食儲備、工業設施、交通樞紐甚至民用建筑。德軍士兵的日記里記載:“我們燒毀了,所有或許會被敵人利用的東西,諸如房屋、橋梁以及道路。在空氣中,彌漫著那燒焦的木材與煤油的氣味,天空被那濃厚的濃煙,染成了灰色。”這種做法的目的很明確:通過創造一個"死亡地帶",阻礙蘇軍的推進和補給
不過德軍的焦土政策并非獨創。事實上蘇聯在面對德軍入侵時也采取了類似的策略。1941年7月,斯大林在廣播講話中呼吁蘇聯人民在撤退時不要給德軍留下"一磅糧食,一加侖燃料"。蘇聯人民積極地響應了號召,在撤退的時候,燒毀了數量頗為眾多的糧食,還有許多的工廠以及基礎的設施。這種雙方都采用的焦土政策使東線戰場變成了一片荒蕪之地,平民百姓成為了最大的受害者。
斯大林格勒戰役,乃是德軍焦土政策的一個重要轉折點。1942年末,至1943年初,德軍于斯大林格勒遭遇到了極為重大的失敗,繼而被迫開始了大規模的撤退行動。在撤退過程中,德軍指揮官依次命令部隊,去摧毀所有,那些有能夠被蘇軍所加以利用的資源。一位德國士兵回憶道:“我們離開的時候,整個城市,都處于熊熊燃燒之中,那場景令人觸目驚心。爆炸聲不斷,建筑物一棟接一棟地倒塌。我們甚至摧毀了水井,以保證敵人無法獲取淡水。"
隨著戰爭局勢持續地惡化,德軍的焦土政策越發朝著極端的方向發展。1943年9月,希特勒頒布了一道指令,在烏克蘭大力推行那種徹底的焦土戰略。德軍撤退之時,不但摧毀了工業以及基礎設施,還強行驅趕了眾多平民,與此同時焚燒了他們的家園。據戰后調查結果表明,僅在烏克蘭這一處地方,德軍就毀壞了超出28000個村莊,還有714座城鎮,致使數百萬人失去了家園。
到了1944年,隨著蘇軍推進至德國邊境,德軍的焦土政策,開始波及德國本土。1944年10月,希特勒發布了,臭名昭著的“尼祿法令”(也稱“焦土法令”),命令德軍在撤退時,摧毀德國境內的所有工業、交通和公用設施。這一命令,引起了德國軍方以及政府官員的強烈反對。許多德國將領覺得,這種舉動,不但會加快德國的落敗,而且還會給戰后的重新構建,帶去龐大難題。
德國軍事方面的專家阿爾伯特·施佩爾身為希特勒的軍備部長,清楚地對那項政策表達了反對意見。在他的回憶錄中提及道,“希特勒下達的命令,意味著德國人民將會喪失賴以存活下去的基礎條件,這不單單是一場軍事層面的災禍,更是一場關乎人道的災禍。”施佩爾通過多種方式,阻攔了“尼祿法令”的完全施行,進而保護了許多德國的城市以及工業設施。
盡管如此,德軍仍在很多地區,實施了焦土政策。在東普魯士、波美拉尼亞以及西里西亞等地區,德軍在撤退之時,燒毀了諸多建筑與基礎設施。一位東普魯士的居民回憶說:“我們被告知,務必離開家園,由于軍隊要焚毀所有。我們僅僅能帶走,能夠裝進手推車的東西,隨后眼巴巴地望著自己的家,被化為灰燼。”
德軍的“焦土政策”,從軍事角度來看,似有一定的邏輯:通過摧毀資源以及基礎設施,來阻礙敵軍的推進,與補給。不過這種做法所帶來的人道主義災難極為巨大,數百萬平民被迫流離失所,他們失去了家園,也失去了生計。更關鍵的是,這種政策最終并未能夠改變戰爭的結局,蘇軍依舊成功地推進至了柏林,德國最終選擇了投降。
戰后德國人民面臨著重建這一被焦土政策所摧毀的家園的艱巨任務。許多城市和鄉村需要從廢墟中重建,這一過程持續了數十年。不過德國人民展現出了驚人的,那種堅韌不拔的品質以及強大的重建能力,最終締造了“經濟奇跡”,讓德國再度成為歐洲的,極具影響力的經濟強國。東線的焦土政策,乃是二戰之中最為血腥且殘酷的一頁。它不僅改變了戰場的面貌,也深刻影響了數百萬人的生活。
參考文獻和數據來源:
德國軍事檔案:《1941年冬季戰役報告》
當時報紙報道:《德國報》1942年1月
學者研究:《東線戰役史》
考古發現:《斯大林格勒戰役遺址考察報告》
歷史學家著作:《德軍“焦土政策”的歷史影響》
本人承諾:圖片素材全部來源于真實素材的原創,所有圖片素材及文章都是真實的
本文基于歷史檔案與研究資料撰寫,旨在客觀分析歷史事件,其中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平臺無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