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件事情真是撲朔迷離,雖然現在大家都在說老師的家屬不地道,但是多大的恩情能給自己的老師買房子住?不是說沒有可能,但是很迷幻,捫心自問,就算我們大家尊師重道,也未必能做到如此。
媒體報道,事情得從1983年說起,那時候,二十出頭的張瑋成了上海音樂學院資深聲樂教授陳老師的學生。當時陳老師住在上海音樂學院15平米的教工宿舍,廚房、衛生間是和鄰居共用。而陳老師的弟弟,1984年調到上海交通大學任教,兩人都是單身,也就相依為命了。
不過直到1996年退休,一直單身沒結婚的陳老師都沒能分到獨立的福利房。張瑋就特別心疼老師。甚至和陳老師成了“忘年交”,她認為陳老師就像她的母親一樣。
2001年,張瑋做了個很神奇的決定:全款買下法華鎮路一套125平米的房子,讓兩位老師居住。據張瑋說,這套房子掏光了了自己的積蓄的同時,還賣掉了一套商品房,就想著讓老師能有尊嚴地安享晚年。
并且還把兩位老師的戶口遷了過來。由于不是親屬關系不能遷戶,張瑋干脆在房產證上加上了兩位老師的名字。
但是,現在陳老師及弟弟先后去世,給老師操辦完后事的張瑋發現自己的這套房產,在辦理房產變更手續時,拿不到了。
原來陳老師遠在外地的兩位外甥,在已經繼承了老人上百萬的存款之后,拒絕了張瑋變更產證的要求。在張瑋看來,這套房屋是她全款買來給老師居住的,產證上加名字只是為了給非血緣關系的老師報戶口,產權登記與實質權益的分配不是一碼事。而且,這兩位外甥親屬關系遠,又常年居住在外地,隔幾年才來看望兩位老人一次,也沒其他聯系及贍養行為。
在采訪中,我們可以看到,兩位老師的多名學生和朋友都站了出來表示,兩位老師曾經跟他們說過,房屋是學生張瑋購買的,等去世以后要還給張瑋。
如中山醫院的范醫生證實:“老師病重的時候一直提到這個房子,(外甥)都說,都表態知道這個房子是張瑋的。明明確確的老師都講的。”
甚至張瑋還有一段她與其中一名外甥的電話錄音。這名外甥在錄音中說到房子的所有權是張的,不過現在反悔了。
至于房子能拿回來不能拿回來,我們只能蹲個后續了。
這事兒有網友說人性經不起考驗,也有網友氣憤地表示,如果房子讓外甥繼承了,天理難容。還有網友建議應該要提前做好公證。
但是,這個事情顯然有多種可能性。
這兩個外甥見財起意是一種。
也有網友提出了另一種質疑。他說:不能僅聽一方當事人的說法,現在都是學生方面的一面之詞,并沒有看到老師的這兩個侄子如何回應。有人覺得,都是知識分子,生前連一張基本的公證都不做,這里面沒這么簡單。尤其是購房款,當初可能是學生付的,但后來老師生前是不是已經還了部分呢?這個其實可以通過查銀行流水來驗證。老師又不是窮人,能留下百萬遺產,即便在上海也足夠他們養老,還用你給買房,還用你給添加名字,顯著你了?
還以為你是什么大老板,掏出九牛一毛就能買套房送給老師,結果還說什么掏光所有積蓄買的。你給沒給你父母買套房孝敬自己父母?那就有理由懷疑,他懷疑,當初是這個學生為了炒房賺錢,借用老師的名頭而已,害怕老師不同意,才把他們的名字加在了房本上。
但是也有網友表示,當年人是有情懷的,根本不會想到房產證上加上老師的名字出現后續的隱患。你是不了解何為交情,尤其是房產這種大件資產的,基本都不會過問的,這是雙方之間信任的基礎,如果做了公證,那么這師生情也就淡了,這是雙方之間的默契,不然也不會有錄音了!
也有網友認為:房產證上完全可以不加老師的名字就不會有后面的隱患,白住人房子還提戶口這些要求,死后遺產給了沒出力的外甥也沒考慮學生,足以證明這老師住這房子的時候就有想法。又一個真情錯付、自我感動的實例!
您覺得是什么情況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