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青牛君,熱愛中國茶,傾心傳世品。本文為原創(chuàng)作品,歡迎轉(zhuǎn)載分享。本文包含:原詩 /寫作背景/注釋及大意
(接上)
寫作背景
本詩作于元豐六年(公元1083年)夏。黃州。蘇軾時年47歲。
這一年是蘇軾逃出“烏臺詩案”生天、被貶黃州的第四個年頭。從最初的死里逃生、驚魂未定,到生活困頓、居無定所,再到暫借“東坡”之地維持生計、蓋“雪堂”娛己待人,樂觀的蘇軾在黃州逐漸安定下來。再過幾個月(1084年初),他將移任汝州團練副使,政治生命初見曙光。
《寄周安孺茶》被紀曉嵐稱之為“東坡第一長篇,一氣滔滔,不冗不雜”。事實上,本詩不僅僅是蘇軾兩千七百多首詩中的第一長篇,亦是中國茶詩史上第一長篇巨制,洋洋一百二十言,筆力雄健,識見超卓,大氣磅礴,氣象萬千,可謂茶詩史上的奇觀!
《東坡笠屐圖》 李公麟(北宋 局部)
注釋及大意
1、大哉天宇內(nèi),植物知幾族。
本句大意:天地廣闊,宇宙煌煌;世間植物種類何其繁多。
2、靈品獨標奇,迥超凡草木。
本句大意:唯有茶樹,獨有靈異之性;與凡俗草木云泥之別。
3、名從姬旦始,漸播桐君錄。
姬旦:即周公旦。周文王第四子。輔佐年幼的周成王,平定叛亂,制定一系列制度政策,為西周發(fā)展奠定了堅實基礎(chǔ)。名從姬旦始:周公(姬旦)為《爾雅》原作者,后來經(jīng)孔子、子夏等人的增補,逐漸形成了較為完整的體系。茶(荼)之名最早即出現(xiàn)在《爾雅·釋草》。《華陽國志》又名《華陽國記》,地方志著作,由東晉常璩撰寫于公元348-354年,記述古代中國西南地區(qū)地方歷史、地理、人物等。其中有“周武王伐紂.......丹漆荼(茶)蜜....皆納貢之。”以此,被公認為最早出現(xiàn)茶葉的信史。由此亦可佐證茶(荼)之名出現(xiàn)的時間。《桐君錄》:成書于南北朝時期的一部藥物學、茶學古代文獻,具有重要的藥學、茶學及文化價值。傳為上古桐君或東晉葛洪所著。
本句大意:茶之名最早出現(xiàn)在周公(姬旦)的《爾雅》;又因桐君所著的《桐君錄》而逐漸為世人廣知。
2020鳳來朝(福鼎白牡丹)
4、賦詠誰最先,厥傳惟杜育。
厥傳:此處意為其傳記、流傳。杜育:字方叔(?-311年),西晉大臣,“金谷二十四友”之一。幼稱神童,風姿俊美。官拜汝南太守國子祭酒等職。著有文集二卷。其中《荈賦》,完整地記載了茶葉從種植及生長環(huán)境到采摘時節(jié)及勞動場景,再到烹茶選水、茶具選擇和飲茶效用等全部過程,為后世的茶文學創(chuàng)作和茶文化發(fā)展奠定了基礎(chǔ)。為我國最早專門歌吟茶事的詩賦類作品。
本句大意:歷史上是誰最早歌詠茶、并專門為茶樹碑立傳?寫作《荈賦》的西晉文學家杜育當為第一人。
5、唐人未知好,論著始于陸。
陸:指唐代茶學家、茶文化奠基人陸羽(733-804年)。因著作世界上第一部茶學專著《茶經(jīng)》,而被后世譽為“茶圣”。
本句大意:唐初,人們對茶還缺乏系統(tǒng)的了解;直到陸羽著作《茶經(jīng)》,才讓世人全面了解到茶之生長環(huán)境、采制方法、選水備器、品飲精要、鑒賞之道等。
陸羽(733-804)
(待續(xù))
我是青牛君,傾心打造傳世茶品。本文部分圖片來自網(wǎng)絡(luò),如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刪除。祝各位讀者蛇年吉祥,心想事成!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