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深圳市南山區的一張數學試卷引發了全國熱議,不僅難倒了考生,也讓家長們紛紛感嘆:“現在的數學題怎么這么難?”社交媒體上,#南山區數學試卷#迅速登上熱搜,很多同學都在喊“數學太難了”“出題人是不是瘋了!”
這場小學數學考試不僅讓同學們崩潰,也讓家長們陷入深深的焦慮:數學,到底該怎么學?
其實,數學焦慮并不是中國獨有的現象。據統計,93%的美國人對數學感到不同程度的恐懼。但問題是:數學真的那么可怕嗎?還是我們一直用錯了方法?
答案就在《數學思維的力量》這本書中。美國數學教育專家沙琳妮·夏爾馬基于其十余年的教育研究與超過140億道數學題的解題數據,總結出了適合中小學生的數學思維構建法與學習方法。
沙琳妮·夏爾馬用親身經歷和科學洞察告訴我們:數學不是天賦的專利,而是人人可馴服的思維工具。
數學真的是你的“天敵”嗎?
各位家長們回憶一下,你們是不是經常聽到孩子這樣抱怨:
“我天生就不是學數學的料”
“數學這東西,太抽象了,根本學不懂”
“一堆公式和計算,無聊透頂”
為什么數學在很多人眼中是這樣的“面目可憎”呢?
因為很多時候我們的數學教學方法,有時候反而給孩子們“挖坑”。比如,總是強調速度,搞限時測試,讓孩子們覺得做數學題就像在和時間賽跑,壓力山大。有時,教學中過于注重技巧和死記硬背,孩子們只是機械地記住公式和步驟,根本不理解背后的原理。就像學乘法口訣,很多孩子能流利地背出來,但如果問他們為什么3×5=15,可能就答不上來了。
而且,傳統教學往往只強調一種正確解法,限制了孩子們的思維,讓他們不敢嘗試其他方法。這樣一來,數學就變成了一門讓人害怕、討厭的學科。
在《數學思維的力量》中,作者毫不留情地指出了這些阻礙孩子們學好數學的誤區,幫我們打破對數學的錯誤認知。
①快≠好
我們在小學的時候,肯定都經歷過限時乘法測驗,2x11、7x8……這些題目像連珠炮一樣向我們襲來,讓我們心跳加速。好像在數學里,速度就代表了一切。我們的孩子目前也同樣面臨著這樣的問題。
但作者告訴我們,這是錯的!
在現實生活中,計算速度已經不是那么重要了,手機、計算機,它們的計算速度比我們快多了。真正重要的是,我們要學會慢慢地、有條理地思考問題。
達特茅斯學院校長西恩·貝洛克的研究就發現,在解決復雜數學問題時,老練的學生解題速度比新手慢。為什么呢?因為他們更注重嚴謹性,會反復思考從哪里開始、如何開始,避免在匆忙中犯錯。那些限時測試雖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熟練度,但如果過度依賴,就會讓孩子們失去做數學題的創造力和樂趣。
②技巧≠萬能
在數學學習中,經常會遇到一些所謂的“技巧”,這些技巧可能會讓孩子們在考試中取得好成績,但從長遠來看,它們并不能真正幫助理解數學。
比如,用“領結圖分析法”來計算兩位數乘法或者分數加法。看看下面這個題:
但是,為什么這樣算呢?聽起來是不是很復雜?而且,一旦遇到稍微變化的題目,比如三個分數相加,孩子們可能就不知所措了。
真正理解數學原理,絕不是僅僅依賴那些容易忘記且不一定通用的技巧。
③答案≠終點
在傳統的數學教學中,我們往往被引導去尋找那個唯一的正確答案,忽略了周圍其他的可能性,這很容易會讓學生自以為是在解決問題,但實際上,學生只是在“尋求答案”。實際上,數學問題往往有多種解法。作者鼓勵孩子們嘗試不同的方法,這不僅有趣,還能培養孩子們的創造力和批判性思維。
掌握數學學習的5個關鍵方法
既然知道了誤區,那怎么才能真正學好數學,愛上數學呢?在《數學思維的力量》里沙琳妮·夏爾馬整合了5種學習方法,能夠充分為孩子們打造個性化的數學思維。
擁抱數學:建立歸屬感
很多同學覺得自己不屬于數學課堂,這種感覺就像在熱鬧的派對上,自己卻站在角落里,格格不入。但其實,每個人都可以在數學中找到歸屬感。
沙琳妮·夏爾馬分享了自己高中時的經歷:
我上高中的第一天,第一節課就是數學。我和很多同學一起走向教室。我稍微提前了一點兒,進教室時,我發現還有幾個空座位。我拿出一本新的筆記本,環顧了一下教室。我記得當時我有點兒警覺,同時有點兒緊張。桌子排列成幾乎完美的網格狀,一共4排,每排5張桌子。奇怪的是,中間位置少了兩張桌子。
隨著越來越多的學生走進教室,少的那兩張課桌就成了問題。
羅克希爾老師帶著不協調的笑容,說他的課要求嚴格。他告訴我們,他的這門優等生數學課是我們學習AP微積分BCa的唯一途徑。他說,我們中至少有兩個人(可能更多人)要被淘汰。
那天上午,羅克希爾先生堅持說,真正有能力學習九年級數學的學生很少(稀缺!)
這種稀缺型思維模式讓大家對數學充滿了恐懼和不安。但如果我們換一種教學方式,效果就會大不一樣。
比如,老師在黑板上寫下幾道相關的數學題,不是讓學生馬上計算,而是讓大家一起觀察,分享自己的想法和策略。這樣一來,每個學生都能參與其中,感受到自己是被重視的,學習數學的積極性也就提高了。
而且,研究表明,缺乏歸屬感會打斷學習過程,降低努力表現的意愿,削弱耐力和咬牙堅持的勇氣。當孩子們感覺自己屬于數學這個群體時,就更容易出類拔萃,也更能享受學習數學的過程。
看得見的數學:圖形和實物的力量
人類天生就更容易借助圖形和實物來學習數學。想象一下,要證明4比3大,我們可以拿起7個物品,分成兩堆,一堆3個,一堆4個,這樣就能直觀地看到4比3大。
學習分數的時候,如果只是抽象地看1/3和1/4,可能很難理解哪個更大,但如果通過切橙子、分蛋糕的方式,就很容易明白了。
同樣,在學習數學概念時,遵循從具體到圖像再到抽象的過程,能讓孩子們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識。
化繁為簡:簡化問題的魔力
簡化問題不僅是一種解題技巧,更是培養孩子們的思維模式。它能讓孩子們在面對問題時,不被表面的困難所嚇倒,而是積極尋找更簡單的解決方法。
如何讓孩子計算35×18?有孩子會直接用傳統算法,按部就班地計算,但也有孩子會把18變成20,先計算35×20,再減去多算的部分;還有孩子會把數字分解,利用分配律來計算。這些方法都能讓問題變得更簡單,也更有趣。
跳出思維的盒子:嘗試不同的方法
這是本書重點強調的方法之一。在學習數學時,不能總是依賴一種方法,就像開鎖不能只用一把鑰匙。當孩子們遇到困難時,要敢于嘗試新的方法。比如,在學習分數、比例這些概念時,如果一種解釋方法不理解,可以換個角度,將其直觀化、具體化,或者結合生活中的例子來理解。
作者沙琳妮·夏爾馬和家人玩《紐約時報》的“拼詞比賽”游戲時,就遇到了想不出單詞的困境。但當兒子按下按鈕,字母變換位置后:“我們對視一下,異口同聲地喊道:FORMULA(公式)—一個全字母詞。”這個游戲就很好地說明了,嘗試不同的方法能讓我們在困境中找到新的出路。
那么,如何向一個低年級學生解釋4∶6和6∶18不相等?
一種方法可能是嘗試改變這兩個比例,使它們有一個共同的數字。4∶6兩邊除以2,就會得到2∶3;6∶18兩邊除以3,得到2∶6。但是,學生一開始可能無法理解這個潛在的步驟。
但是如果將這些數字直觀化或具體化,是否會更容易理解?
先假設將4罐黑漆和6罐白漆混合在一起;再假設將6罐黑漆和18罐白漆混合在一起。混合得到的兩種灰漆是同一種顏色嗎?如果顏色不同,哪一種顏色較淺?
在數學學習中,不能因為一種方法不行,就放棄了,要多嘗試,說不定就能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
精準練習:讓數學學習更高效
所有人都知道,練習對學習數學很重要,但不是所有的練習都有效。《數學思維的力量》指出,漫無目的的練習就像“搖奶油”,看似忙碌,實則沒有效果,還可能讓我們對數學產生厭煩情緒。真正有效的練習應該是有目的、有針對性的。
像練習加法時,通過一些有規律的題目,不僅能練習加法運算,還能發現數字之間的關系,培養數感。而且,練習要專注于需要改進的地方,把難點分解,逐個擊破。這樣的練習才能真正提高我們的數學能力,讓我們在學習數學的道路上不斷進步。
這本書能帶領孩子們去哪里?
①從“學渣”到“數學達人”
作者六年級時因轉學差點被淘汰,卻在父親用數軸教負數、母親用切水果講比例后,意外愛上數學。書中融合了140億道數學題的大數據洞察,揭示:進步最大的學生,往往是起點最低的人。
②橫霸職場、理財、AI時代
書中犀利指出:未來70%的高薪職業需要數學思維,而數學差的人更容易陷入金融危機(比如2008年次級貸悲劇)。以前,很多職業對數學要求不高,但現在,數學學得好已經成了成功的必需品。在美國,能否完成代數學習,幾乎成了能否被大學錄取和畢業的風向標。而且,職場上對數學思維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雇主們希望大學畢業生具備批判性思維能力、分析和解釋數據的能力、熟練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這些都和數學思維息息相關。
更扎心的是,從收入數據來看,數學能力強的人往往收入更高。完成微積分課程的人,收入比只上過職業教育數學課的人高出65%。學好數學,真的能讓我們的錢包更鼓!
再看看那些從事STEM相關工作的人,他們的工資高、失業率低,而這些工作都離不開數學。
所以培養孩子們的數學思維真的很重要!
誰適合讀這本書?
這本書不僅適合中小學生,也適合家長、教師及所有對數學教育感興趣的人。
但是,如果你曾經被數學狠狠傷害,建議你也打開這本書,因為它會治愈每一個曾被數學傷害過的你。
別再害怕數學了!翻開《數學思維的力量》。你會發現:
數學不是終點,而是理解世界的望遠鏡;思維不是枷鎖,而是自由飛翔的翅膀。
點擊購買,解鎖你的“數學超能力”!
我們還有這些活動▼
▼點擊按鈕,即可預約直播▼
中信養老 X 中信出版2025年特別策劃讀書會
夢回千年,品讀舌尖上的《宋宴》
知名作家聯袂國宴大師
為你帶來一場文化與美食的跨界盛宴!
-End-
2025.3.22
編輯:醒醒 | 審核:孫小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