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到一個視頻,一個外國小伙兒拖著音響在地鐵里外放《愛我中華》,音響傳出“56個星座,56枝花”,周圍人帶著異樣眼光看著。但一瞬間,留言炸了鍋:“我從小唱的是56個民族!”“課本上絕對印過!”“這歌詞被篡改過吧?”
這事兒越琢磨越瘆得慌。明明90年亞運會就發(fā)布的歌,傳唱了三十多年,幾乎所有人記錯了同一個詞。你去KTV點這首歌,字幕打的是“星座”,可十個人里有八個張嘴就唱“民族”,甚至有人堅稱自己小時候看的MV里演員對口型都是“民族”。更詭異的是,翻遍老教材、老磁帶,歌詞清一色寫著“星座”,可為什么我們腦子里根深蒂固的是另一個版本?
有人說是發(fā)音模糊惹的禍,“星座”和“民族”聽著像。但仔細(xì)想想,“五十六個民族”比“五十六個星座”合理太多。中國正好56個民族,可誰聽說過56個星座?這就像有人告訴你《西游記》片頭曲其實是“你牽著馬,我挑著擔(dān)”,所有人都會愣住:難道不是“你挑著擔(dān),我牽著馬”?
這種集體記憶錯亂,像極了“曼德拉效應(yīng)”:全世界無數(shù)人“記得”曼德拉上世紀(jì)80年代死在監(jiān)獄,可他實際2013年才去世。
回到《愛我中華》,或許我們的大腦在自動修正“不合理”。當(dāng)“星座”出現(xiàn)在愛國歌曲里,潛意識覺得它不夠莊重,于是用更符合語境的“民族”覆蓋了原詞。再加上這首歌常出現(xiàn)在民族團結(jié)宣傳片、學(xué)校合唱比賽里,聽得多了,錯的也成了對的。就像老一輩人總把“空穴來風(fēng)”當(dāng)“毫無根據(jù)”用,錯著錯著居然被詞典收錄了雙重含義。
但更深一層想,這種“記憶替換”是否藏著某種集體心理?當(dāng)“民族”取代“星座”,歌詞從浪漫的星辰大海變成了具體的家國敘事,或許正暗合了中國人對“大團結(jié)”的執(zhí)念。
56個民族手拉手的畫面太深入人心,以至于我們寧愿相信歌詞就該如此,甚至腦補出根本不存在的“證據(jù)”。
最細(xì)思極恐的是,這種修改從未發(fā)生過官方公告。沒有紅頭文件要求改詞,沒有新版替換舊版,但成千上萬的人“不約而同”地記錯同一處。究竟是平行時空的交錯,還是群體記憶的蝴蝶效應(yīng)?又或者,當(dāng)一首歌成為時代符號后,它的歌詞早已不屬于創(chuàng)作者,而是被每個傳唱者的集體意識重新塑造?
所以問題來了:你跟著旋律哼唱時,脫口而出的是“民族”還是“星座”?那個外國小伙地鐵放歌的視頻下,高贊評論寫著:“我查了三天資料,現(xiàn)在分不清是自己瘋了,還是這個世界瘋了。”
或許真正可怕的不是記錯歌詞,而是當(dāng)我們發(fā)現(xiàn)記憶可以被無聲篡改時,突然意識到:那些以為堅如磐石的“常識”,究竟有多少是真實的?又有多少,只是千萬人共同編織的幻覺?比如真假的"真"字中間難道不是只有兩橫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