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工智能、云計算與自動駕駛的爆發式增長,推動全球GPU市場規模持續擴張。2023年中國GPU市場突破800億元大關,年增速超30%,國產廠商格蘭菲憑借深厚技術積淀異軍突起。
脫胎于美國S3 Graphics的技術團隊,格蘭菲依托上海兆芯的研發基礎,四年內實現從成立到IPO輔導的跨越,2023年營收達2.1億元,產品覆蓋圖形處理與AMOLED顯示驅動領域。
然而,其28nm工藝的Arise-GT10C0芯片性能僅為國際巨頭英偉達同期產品的十分之一,能效比與生態適配能力亦顯薄弱。
面對摩爾線程、景嘉微等國內競爭對手的AI芯片布局,以及華為昇騰、壁仞科技在AI算力賽道的加速卡位,格蘭菲在AI領域的缺席可能成為短板。
盡管其圖形處理技術在中高端市場嶄露頭角,但與國際巨頭兩代以上的技術代差,疊加本土企業生態聯盟的擠壓,令其突圍之路步履維艱。
未來三年,隨著AI芯片國產化進程提速,GPU戰場將演變為性能、生態與資本的多維廝殺,格蘭菲又能否憑借IPO站穩腳跟?
以下為正文:
01
算力需求井噴,格蘭菲啟動IPO
隨著人工智能、大數據和云計算等前沿技術的迅猛發展,市場對高性能計算的需求井噴,GPU憑借其強大的并行計算能力和高效的數據處理能力,已成為推動科技創新的核心動力之一。
從最初的圖形渲染和視頻游戲,到如今的機器學習、人工智能等領域,GPU作為加速計算的核心部件,應用場景不斷擴展,市場需求持續攀升。
據統計,2023年中國GPU市場規模已達807億元,較上年增長32.78%,預計2024年增至1073億元。
在此背景下,2025年2月7日,國產GPU制造商格蘭菲開啟A股IPO輔導備案,成為繼壁仞科技、燧原股份、摩爾線程、沐曦之后,又一加入資本市場角逐的GPU廠商。
其中,壁仞科技、摩爾線程、沐曦都主攻AI芯片市場。
格蘭菲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20年12月,專注于GPU圖形圖像和AMOLED顯示解決方案的研發。
企查查數據顯示,自公司成立以來,總共經歷了一次戰略融資以及三次股權融資。
2021年9月30日,公司進行了一輪戰略投資,阿里巴巴旗下云鋒基金、昆格(深圳)企業管理咨詢合伙企業(有限合伙)、珠海君聯逸捷股權投資企業參與其中。
在公司的三次股權融資中,還分別有盈港資本、上海信投、建信股權、央視融媒體產業投資基金都作為投資者參與其中。
目前公司無控股股東,第一大股東為上海兆芯集成電路股份有限公司,持股27.43780%;云鋒基金持股13.0095%,君臨資本通過兩輪押注,合計持股10.1181%。
當前,格蘭菲的估值情況尚未透露,但其母公司,兆芯已經在2023年進行了上市輔導備案,當時的估值為17.1億美元。
在資本市場的看好下,成立僅四年多的時間,格蘭菲便走到了IPO,這在芯片行業無疑是一個罕見的案例。
招股書顯示,格蘭菲2023年度實現營業收入2.1億元,總資產規模達到15.3億元,凈資產為12.6億元。
然而,格蘭菲未能實現盈利,虧損為0.2億元。
GPU芯片研發需要巨額的資金投入,據估計每年在10億元左右,從整體上看,在未能實現有效降本的情況下,集中上市的GPU芯片公司普遍面臨虧損難題也不難理解。
產業鏈整合能力對公司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并增強市場競爭力起到決定性作用,格蘭菲等GPU公司在市場白熱化的競爭態勢下想要增強盈利能力,供應鏈成為必須攻下的堡壘。
02
從S3到格蘭菲的技術傳承
格蘭菲的GPU部門脫胎于上海兆芯的GPU團隊,而該團隊最早源自美國的圖形芯片設計公司S3 Graphics。
S3 Graphics曾是2D顯卡時代的領軍者,其在1990年代憑借Trio系列成為市場上的領導者。
Trio系列的Trio64V+在當時與3dfx的Voodoo卡并稱為顯示芯片的巨擎,可見其地位之尊崇。
然而,隨著3D圖形市場的崛起,S3在3D加速領域面臨挑戰,盡管推出了ViRGE和Savage系列顯卡,但未能完全跟上競爭對手如NVIDIA和ATI/AMD的步伐。
2000年,S3 Graphics被臺灣的威盛電子收購。2013年,威盛電子與上海聯和投資(上海國資委下屬企業)合資成立了兆芯,兆芯收購了威盛的CPU、GPU和芯片組的相關技術團隊。
從S3 Graphics到威盛,再到兆芯,格蘭菲最終從兆芯的GPU業務獨立出來,繼承了多年的圖形圖像處理技術積淀,形成了獨特的技術優勢。
格蘭菲圖形圖像解決方案部門在架構、前端設計、后端設計、系統工程、軟件及測試等各個環節,都有著成熟的梯隊和豐富的芯片量產經驗,是國內成立最早且體系最完整的圖形處理器研發隊伍之一。
公司第一款圖形圖像獨顯芯片Arise-GT10C0,采用28納米工藝制造,具備1.5TFLOPS的FP32浮點性能,搭載自主研發的圖形處理引擎。
該顯卡兼容銀河麒麟KOS、統信軟件UOS、Windows等主流操作系統,并支持在X86、ARM、MIPS等主流硬件平臺上運行,在像素和紋理性能方面表現突出,能夠滿足桌面、商業顯示等中高端應用需求。
然而,與英偉達的GTX1050基于的14/16nm制程工藝相比,Arise-GT10C0采用28nm制程工藝,這使得其在浮點運算能力和能效比上處于下風。
此外,軟件生態尚待強化。
雖然Arise-GT10C0雖然支持Windows、統信UOS和銀河麒麟等主流操作系統,但在Windows7等老舊系統上的驅動支持仍有不足。
由此,在追求28nm相對可控的量產保障之下,格蘭菲需要的不僅僅是傳承,更是突破。
03
性能短板下,國產GPU競速AI時代
在國內來看,景嘉微、摩爾線程等企業也在加速布局GPU產業生態,市場競爭格外激烈。
景嘉微已成功研發JM5系列、JM7系列、JM9系列、JM11系列等多款GPU產品;摩爾線程則基于MUSA架構推出了“蘇堤”和“春曉”兩款全功能GPU芯片。
與之相比,格蘭菲的產品性能并不占優勢。
摩爾線程的MTT S80游戲顯卡搭載了完整的“春曉”芯片核心,內置4096個MUSA流處理單元,主頻1.8GHz,單精度浮點算力達到14.4TFLOPS,而格蘭菲的Arise-GT10C0單精度浮點算力僅為1.5TFLOPS。
國內如此,格蘭菲在與英偉達等國際巨頭的競爭中仍然不占優勢。
值得關注的是,隨著Deepseek模型的爆火,AI芯片市場的需求正在迅速增長,華為昇騰、燧原科技、沐曦、摩爾線程、天數智芯、壁仞科技等國產AI芯片企業紛紛宣布適配該模型。
未來三到五年內,AI芯片的自主化趨勢將愈加明顯,然而,格蘭菲尚未顯露出布局AI芯片的跡象。
一方面,同類型企業或因此獲得先發優勢,進一步擠壓格蘭菲的市場份額。
另一方面,AI芯片企業通常需要與云計算、自動駕駛等領域的頭部客戶深度合作,未布局企業更多依賴傳統領域的政府采購或定制化需求,但這類市場增長空間相對有限。
以信創行業為例,兆芯的CPU與格蘭菲的GPU或采取配套策略共同開拓信創市場,然而大部分行業內平臺支持龍芯、飛騰、兆芯、海光、申威等,但較少采用格蘭菲旗下GPU產品。
在資本更青睞AI芯片的“高增長敘事”的市場之下,格蘭菲的單一化商業路徑無疑存在著較大的隱患,如果未能及時跟上AI趨勢,或將在市場競爭中逐漸掉隊。
04
尾聲
隨著人工智能、大數據和自動駕駛等新興領域的蓬勃發展,GPU的市場需求將繼續增長。
這場關乎萬億市場主導權的較量,既是國產GPU技術突圍的縮影,更是中國半導體產業升級的關鍵一役。
而格蘭菲若想在全球巨頭與本土追兵的夾擊中站穩腳跟,亟需突破制程瓶頸、加速AI領域布局,并構建軟硬件協同的生態壁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