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達摩財經
“助貸三杰”2024年年報悉數披露完畢。
3月19日,樂信發布年度財報顯示,2024年全年,公司實現營收142.04億元,同比增長8.8%;實現歸屬于公司普通股股東的凈利潤11億元,同比增長3.2%。
結合奇富科技、信也科技此前披露的財報看,2024年,三家助貸平臺均實現了營收、凈利潤的雙雙增長。從增速上看,樂信的營收增速表現略優,在凈利潤增速上,奇富科技以46.18%的增速居首。
截至3月21日,樂信今年以來股價已經上漲81.38%,信也科技和奇富科技分別上漲47.13%和19.91%。目前,樂信的最新市值為17.3億美元,信也科技和奇富科技分別為25.6億美元和68.8億美元。
作為國內較早一批依托網貸起家的金融科技公司,在2018年行業監管迅速落地后,樂信、信也科技和奇富科技等從網貸向助貸及消費金融轉型,雖已經是為數不多扛住監管大閘的互聯網金融公司,但風光已不似從前。
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前三季度,樂信和信也科技的凈利潤同比均為下滑。彼時,樂信的股價一直下2元以下徘徊,市值不足3億美元。去年9月下旬開始,國家出臺一系列政策鼓勵消費金融產業發展,用以刺激內需、加速內循環。二者也得以實現股價和凈利潤的雙雙回升。
自去年9月1日至今,上述三家公司的股價持續上漲,信也科技和奇富科技分別上漲88%和77%,樂信的股價更是一路漲至10.66美元/股,股價漲逾6倍。
做旱澇保收的“中間商”
2024年可謂助貸平臺的“紅利年”,各大銀行、消費金融公司等資金方普遍資產稀缺,資金成本大幅下降,這對助貸行業形成重大利好,資金來源更加寬松。此外,由于房地產信貸收緊、對公業務收緊等限制,資金更多涌向消費金融行業,導致助貸行業進入資金供給大于資產供給的階段。
助貸平臺都存在額度小、期限短、利率高的特性,無論從貸款規模還是違約風險上看,助貸平臺的潛在風險都要比傳統銀行低很多。在銀行息差下行的背景下,助貸平臺的獲利更加明顯。
以現階段體量最大的奇富科技為例,2024年,奇富科技實現營業收入171.66億元,同比增長5.38%,歸母凈利潤為62.64億元,同比上漲46.18%。
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奇富科技全年發放貸款總額為3219.69億元,同比下降12.8%。與此形成對比的是,平臺服務的貸款撮合規模達到1705.89億元,同比增加3.8%。
事實上,奇富科技發放貸款與貸款撮合規模的反向趨勢也是助貸平臺的普遍現狀。從奇富科技、信也科技、樂信等三家頭部助貸平臺的經營策略來看,向輕資產轉型已經成為助貸平臺的主要經營策略。
在輕資產轉型策略下,三家平臺均在壓縮自有資金投入,通過分潤、技術輸出等模式與金融機構合作,將風險轉移至持牌方,專注風控和技術服務變現。
2024年,奇富科技重資本模式貸款撮合服務費10.17億元,同比大幅下降39%。而來自于輕資產模式、智信和全面技術解決方案的在貸余額占比達到約58%。樂信也在財報中披露,公司連續6個季度資金成本環比下降,全年累計降幅超200個基點,主因自有資金投放量減少,合作金融機構資金占比提升。?
這也意味著,在助貸平臺資金獲取相對容易的當下,助貸平臺更傾向于轉型做起中間商賺差價,以達到旱澇保收的理想化經營模式。
2024年,行業不良貸款比例仍處于上行區間,逾期率目前依舊是各助貸平臺的痛點之一,面臨著較大的資產質量壓力。甩掉資金重擔之后,對助貸平臺來講,經營的目標開始從“量”向“質”傾斜。
相對于傳統銀行業,互金行業更多的是具備互聯網和大數據的特性,風控和技術的升級也就成了高質貸款的突破口。目前,奇富科技利用“ICE”和整體技術解決方案提效獲客,信也科技通過自研“米粒大模型”優化風控,樂信則部署“奇點AI”降低不良率,在核心技術競爭力上,三家各有千秋。
海外市場機會風險并存
隨著經營戰略的調整,助貸平臺的趨同性更加明顯,拓展第二增長曲線也成了助貸平臺的競速的關鍵之爭。
近兩年來,隨著國內貸款利率持續壓降、利潤進一步收窄、競爭持續增加以及監管趨嚴等因素,不少涉足助貸生意的金融科技公司甚至互聯網平臺,已紛紛布局海外市場,試圖開辟新的增長空間。
截至目前,包括信也科技、瓴岳科技、樂信、嘉銀科技、宜人智科、我來數科等機構均已開始涉足海外信貸市場,除此之外,還有多家互聯網平臺公司亦在低調布局或謀劃入場時機。
上市金融科技公司中,信也科技的海外業務在行業中具有一定領先優勢。目前,信也科技已在印尼、菲律賓建立了深度本地化的金融科技平臺,并在拉美地區開展科技服務業務。營收表現上亦增長顯著。
截至2024年底,信也科技國際業務累計為700萬用戶提供信貸科技服務,新增220萬借款人,同比增長61%。年度交易額突破100億元,同比增長27.8%。
股價暴漲的樂信也在加大對墨西哥、印尼等新興市場布局,在財報中,樂信并未披露具體規模,但公司在財報表示,海外業務取得不錯進展,預計海外業務將成為未來增長引擎。
雖然高利率使得助貸平臺通過出海獲得相對較高的收益,但目前國內平臺進入的海外市場,普遍存在金融基礎設施薄弱、征信信息缺失等特征,導致風險評估與管控難度大幅攀升。
業內人士表示,如今海外各個地區金融監管體系差異較大,無論是在牌照申請還是在本土運營方的選擇上,均存在較大變化,此外還有海外運營人員的選擇和管理上同樣存在風險,更為重要的是,信息數據安全、銀行系統支付清算系統接口的構造,也會消耗企業較大的合規和資源成本。
?END?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