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據多位業內人士反饋,奇瑞等國內車企拿到的基于8650芯片的PCB板成本降至三千元左右,8620芯片的PCB板成本在兩千元左右。板級成本可觀的降幅背后,高通智駕芯片價格的下調甚為可觀。
高通此舉,無疑于直接對標比亞迪智駕基礎款定價,參與了一場行業洗牌式的價格戰,而頭部智駕芯片企業或將繼續“出牌”,價格戰仍有升級可能。
國內的戰略合作方案商正借助高通生態快速收割市場。
價格戰的背后,是芯片企業面對主機廠與方案商的雙重降價壓力,也是芯片企業提前搶占市場份額的無奈之舉。
2025年,智能駕駛芯片市場的競爭正進入白熱化階段。
以下是正文:
據多位業內人士反饋,奇瑞等國內車企拿到的基于8650芯片的PCB板成本降至三千元左右,8620芯片的PCB板成本在兩千元左右。板級成本可觀的降幅背后,高通智駕芯片價格的下調甚為可觀。
這一報價可謂激進。
要知道,高通三千元以內的PCB成本與比亞迪智駕基礎款處于同一價格水平。
憑借在消費電子領域的規模效應,高通將手機芯片的成熟供應鏈與車規級芯片結合,顯著降低制造成本。
當前,高通的8650與8620芯片價格低于競爭對手的同級別智駕芯片。
公司的“交鑰匙”模式(軟硬件打包方案)大幅降低了車企的適配門檻,此前,零跑B10車型通過高通8650+8295芯片組合,以13萬元售價實現高速及城區NOA功能,直接對標30-40萬元車型的配置。
這種性價比優勢吸引了奇瑞等車企加速合作,尤其是在10-20萬元主流市場。
顯而易見,高通正憑借低價策略搶占市場份額。
當前,英偉達高端市場不得不提前防守,但領先地位仍然穩固,其中低端市場卻陷入被迫降價的局面。
公司推出低成本的Orin Y,試圖以“閹割版”應對高通的價格攻勢,但其單顆成本仍高于高通方案,且定位尷尬——性能不及Orin X,價格又難敵國產芯片。
從市場角度來看,英偉達Thor-S和Thor-Z尚未量產,Orin 系列研發成本已經收回,配合Thor的陸續上市,智駕域控芯片仍有較高的溢價,未來仍有一定降價空間,價格戰或將進一步持續。
隨著行業洗牌的不斷加劇,頭部廠商或將在價格戰中接連“出牌”,進而占據絕大部分的市場份額,中小玩家或被收購甚至退出,智駕平權的馬太效應進一步凸顯。
與此同時,據業內人士透露,某方案商自研芯片配合7V3R的全套軟硬件方案報價僅三千元,若去除7V3R,域控成本可控制在一千元以內。
然而,當前高通智駕域控芯片的走量主要來自于方案商,隨著其旗下芯片公司的自研芯片加速方案替代,高通的市場份額存在被擠壓的潛在隱患。
未來,智駕芯片企業的價格壓力不單單來自主機廠,可能更多來自方案廠商。
在今明兩年這一智駕競爭的關鍵時間節點上,一降再降的價格背后是提前搶占市場份額,為了企業在智駕終局仍能保有生存空間。
總的來看,高通參與價格戰,不僅是成本與技術的較量,更是智能駕駛行業從“技術競賽”轉向“規模戰爭”的標志。
值得注意的是,高通向來以消費級芯片在汽車領域的復用著稱,其在車規領域的認證、可靠性、一致性,與英偉達和國產頭部智駕芯片廠商相較,不一定處于優勢地位,如何進一步夯實車規內功、保證在上量的元年不出安全與質量事故,與同樣激進的國內車廠攜手并進,成為接下來需要關注的重點問題。
毫無疑問,今年會是第一梯隊智駕芯片廠商群體的決勝之年,有從業者認為,高通現在的價格雖然比較優惠了,但恐怕仍然扛不住,帶有溢價。價格戰一旦開始參與,就必須決出個勝負才能停下來,無論是汽車還是智駕芯片,皆是如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