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內容均引用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標注文獻來源,請知悉。
前言
3月16日,莫迪發表了最新“對華表態”,這個7年未曾出訪中國的印度領導人,此次竟然一改“強硬態度”。
對此中方外交部立刻發出了“贊賞”,但同時也有專家出面提醒,中印兩國仍然存在“政治互信”的問題。
到底是什么讓莫迪決定“轉向”?還有專家提醒的目的又在于什么呢?
印度近年來的發展可謂“一言難盡”,“重軍事,強經濟”兩步走的方向,也可以說“瘸了一條腿”艱難邁進。
首先在軍事上印度如今的進步確實“有目共睹”,尤其是今年2月的海得拉巴國防展上,號稱印度版“東方-17”高超音速導彈BM-04正式亮相,讓印度在世界格局中多了些許“底氣”。
可經濟上的“疲軟”卻足以讓莫迪“撓破了頭”,在如今印度經濟發展的趨勢中,主要面臨著“三大難點”。
第一個難點在于莫迪的經濟發展策略,和國內現狀產生了“斷層”。
雖然莫迪曾經高喊要取代中國成為“世界工廠”,但2025年初印度的經濟增速預期已經因為現實情況而“大幅下調”,受到重創的更有莫迪“心心念念”的制造業與出口業。
所以才出現了2月份明明是一場“高大上”的印度投資者峰會午宴上,竟然出現人們為爭搶食物大打出手的事件,足見印度國內經濟環境的“難堪”。
第二點還是來自特朗普對印度帶來的外部壓力。3月12日,特朗普對所有進口至美國的鋼鐵和鋁征收25%關稅的舉措已經正式生效,隨后還有他口中對全球的“對等關稅”。
這些舉措足以讓去年出口額就占據GDP13.8%印度“難以承受”,為了不要“吞下苦果”莫迪政府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里兩次與美方進行接觸,但很顯然“收效甚微”。
最后還是如今外資正在大舉“逃離”印度。
從去年10月開始,已經有超過2萬億印度盧比的股票被拋售,同時自2022年開始,更是已經累積了18萬億盧比的外資撤離,印度經濟恐迎20年低谷期。
如此情況下該怎么辦?或者對于莫迪來說,“誰”才是能夠幫助他穩住經濟的國家?他的態度將直接決定印度經濟走向何方。
3月16日,在莫迪的一次講話中,談及中國時他就進行了“策略性轉身”,一改“強硬對抗”轉到“對話優先”上面。
莫迪認為,中印兩國“數世紀一直相互學習”,這本身源自兩國的歷史與經濟底蘊,所以如何控制“沖突”將其演變為“健康且自然”的競爭才是重點,為此“對話很關鍵”。
莫迪的這一表態與其之前的“說法”形成鮮明對比。2020年加勒萬河谷沖突后,印度政府曾多次以“解決實控線問題”為對話前提,甚至要求中方“按印度方案行事”。
而今,莫迪卻覺得“分歧是自然的,但必須確保不演變為爭端”。這一轉變標志著印度介于如今經濟現狀,其外交政策已經從“對抗優先”轉向“對話優先”。
并且為此莫迪政府還多次對前總理尼赫魯進行“批評”,以其在“實控線問題上”的冒進作為“攻擊點”,既證明了如今“轉向”的正確性,同時也可以給自己的“歷史評價”加分。
當然此次莫迪可不只是說說而已,近來莫迪政府確實開始從“地緣對抗”轉為更加務實,并體現在多個層面。
其一“訪華釋放積極信號” ,雖然莫迪已經7年沒有訪華,但是近來他派出了曾在中印邊境沖突期間擔任駐華大使的唐勇勝作為外交秘書對華進行了訪問。
1月份,在我國外長王毅的熱情接待下唐勇勝明確表示中印按照“高層共識”,將在未來妥善管控和化解分歧,推動重啟各領域務實合作。
這也證明了莫迪政府的又一務實態度,即借由“公共場合”竭力回暖中印關系。2024年喀山峰會后,中印實現邊境脫離接觸,并達成“恢復2020年前合作狀態”的共識。
第三還是國內經濟不得不倒逼莫迪改變態度,印度對華貿易逆差持續擴大,2024年更是超過1000億美元,如今莫迪也認為“中國的技術與資本對印度制造業至關重要。”
這一表態與此前莫迪政府一直號召的“抵制中國貨”的口號形成鮮明反差,至于為何將經濟問題和邊境問題連接到一起,軍費也是難以避免的原因。
2024年印度的軍費預算為5.94萬億盧比(約合726億美元),雖然較上一財年增長超過10%,但也有很大一部分消耗在了邊境駐軍的高昂成本里。
簡言之,如果莫迪想要發展軍事,就離不開經濟的支持;而想要經濟發展,則離不開和大國合作以及減少“沒必要”的開支。
作為一國領導人,莫迪的目光也絕不會僅僅局限在“分毫利益”之中,如今對華態度轉變也證明了他的眼光。
在如今全球格局變化不斷地情況下,俄烏沖突已然暴露單邊主義的脆弱性,而金磚峰會上“去美元化”的討論讓印度看到新機遇。
正如莫迪在采訪中強調:“21世紀是亞洲世紀,中印應以健康競爭推動發展。”這一論斷與他中方“龍象共舞”的倡議不謀而合。
不過針對此次表態,雖然我國外交部第一時間表示“贊賞”,但清華大學國家戰略研究院研究員錢峰也不失時機的做出“提醒”,稱“中印兩國目前仍然存在政治互信的缺失”。
不得不說錢峰的考量很周全,事關中印關系的“危”與“機”,在信任重建的道路上兩國確實仍然任重道遠。
首先莫迪雖然改變了態度,但是印度戰略界長期將中國視為“假想敵”,所以哪怕莫迪淡化邊境問題后,印度軍方仍然有人強調“需保持對華威懾”,并以此自詡為“清醒派”。
其次中印兩國“經貿合作的潛力”依然有重重障礙,就算中國對印度的光伏組件出口可降低其電力成本,印度棉花占中國進口量的25%,但印度FDI審查委員會等機構還在制約雙方合作深化。
最后的要點還是在于美國。隨著美國“印太戰略”持續施壓,特朗普政府的關稅大棒已經揮到了莫迪眼前,這種“以經濟杠桿撬動中印關系”的手段,莫迪能否抗住尚未可知。
當然,無論如何當下莫迪的轉向都可以說是印度國內政治經濟邏輯的必然結果,也是全球權力格局重塑的縮影。
至于什么才是正確的未來?或許正如我國多次強調過的一樣,“中印關系應摒棄零和思維,才能真正的回到正軌上來”。
參考資料:
澎湃新聞《技術派|印度版東風-17導彈亮相,印軍將迎來實用化高超武器》
澎湃新聞《印度投資者峰會午宴上,人們為爭搶食物大打出手》
澎湃新聞《“特朗普沖擊”與印度經濟疲軟共同作用下,外資今年已拋售萬億盧比股票》
參考消息《莫迪:希望印中保持“健康且自然”競爭》
環球網《莫迪對華表態積極,中方贊賞,印度輿論關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