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EEP
“芳心呵護 用心陪伴” 世界睡眠日
心理科公益活動
2025年世界睡眠日的主題是“健康睡眠,優先之選”。為強調睡眠健康的重要性,3月21日上午,北京大學國際醫院心理科攜平安私行精心打造了一場主題為“芳香呵護,用心陪伴”的線下沙龍活動。
陽光明媚的會場
活動開始后,心理科謝燕主任帶來了一場主題為《做孩子的大棉被—關注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講座。在分析了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現狀的基礎上,闡述了心理健康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以及家長在孩子心理健康中的角色,如何做到用心陪伴孩子,以及在這個過程中家長自我照護的方法。從家庭、學校、社會等各方面講述了孩子心理健康成長的重要性!
授課后進行一對一咨詢
隨后,我院特邀經驗豐富的芳香療愈師團隊來帶領大家體驗 “芳香心靈呵護”,在芳香療法的科學內核基礎上,融入音樂、撫觸、邏輯導引和視覺影像,充分利用人類的感知力,以五感(嗅覺、聽覺、觸覺、視覺)和邏輯思維想象力,在呵護師的呵護與陪伴下,讓服務對象經歷生命中一段奇妙的芳香旅程,全方位身心滋養。在忙碌的生活中,給自己一個溫柔的暫停。用芳香療愈,喚醒內在的力量與光芒。這不僅是一次療愈,更是一場與自己的浪漫約會。在香氣中,找回屬于自己的節奏與光芒,擁有高質量的健康睡眠。
2025年3月21日世界睡眠日的主題是“健康睡眠,優先之選”。作為心理科醫師,我們深知:情緒與睡眠如同硬幣的兩面,相互影響,密不可分。今天,讓我們用簡單易懂的方式,聊聊如何通過管理情緒守護睡眠,又通過改善睡眠滋養心理健康。
Part.01
情緒與睡眠的“惡性循環”
焦慮、壓力是失眠的“隱形推手”
工作壓力、人際關系等負面情緒會激活大腦的“警覺系統”,讓人輾轉反側。
長期失眠又會引發疲勞、注意力下降,進一步加重焦慮,形成惡性循環。
抑郁與睡眠的“雙向困擾”
數據顯示,超2/3的抑郁癥患者存在失眠,表現為早醒、睡眠淺;而長期失眠也會增加抑郁風險。
例如:失眠者常因“必須睡夠8小時”的執念陷入自責,反而加重情緒負擔。
Part.02
打破循環,從日常小事做起
睡前“心理緩沖區”
●寫煩惱清單:睡前將擔憂寫在紙上,告訴自己“明天再處理”,給大腦按下暫停鍵。
●正念呼吸法:閉眼靜躺,專注呼吸(吸氣4秒→屏息2秒→呼氣6秒),重復5分鐘,緩解焦慮。
調整“睡眠認知誤區”
●誤區:必須睡夠8小時、做夢等于沒睡好。
● 科學:睡眠需求因人而異,做夢是正常睡眠階段,不影響休息質量。
建立“床=睡眠”的條件反射
避免在床上玩手機、工作;若躺下20分鐘未入睡,可起身聽輕音樂或閱讀枯燥書籍,待困倦再回床。
日間情緒管理
● 陽光+運動:白天曬15分鐘太陽,適度運動(如快走、瑜伽),促進夜間褪黑素分泌。
● 傾訴與放松:通過聊天、繪畫、音樂等方式釋放壓力,減少情緒積壓。
Part.03
專業支持:何時該尋求幫助?
● 如果出現以下情況,建議及時就醫:
失眠持續1個月以上,每周超3天;
白天明顯疲勞、情緒低落或易怒;
嘗試自我調節后仍無改善。
● 我院心理科提供:
失眠認知行為療法(CBT-I):通過調整行為與思維模式,打破失眠惡性循環。
個性化診療方案:結合心理測評、物理治療(如經顱磁刺激),改善睡眠與情緒問題。
Part.04
健康睡眠小貼士
● 睡前2小時:調暗燈光,避免咖啡、酒精,用溫水泡腳放松。
● 規律作息:固定起床時間(即使熬夜,次日不賴床),讓生物鐘更穩定。
● 手機“宵禁”:睡前一小時遠離電子設備,藍光會抑制褪黑素分泌。
“健康睡眠”不是奢侈品,而是每個人都能享有的生命禮物。愿我們學會與情緒和解,與睡眠為友,讓每一個夜晚都成為身心的溫柔修復站。
您的睡眠健康,我們始終守護。
供稿|心理科 患者服務部 業務拓展部
編輯 | 業務拓展部 王紀言(實習)
責編 | 業務拓展部 張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