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商界,有人用口號敲開市場大門,有人用行動丈量商業版圖。
一位地產商在深圳寶安的荒地上種出摩天大樓,卻始終避開聚光燈。
另一位創業者高調宣稱要“三年成為全球最強”,最終消失在輿論漩渦中。
當潮水退去,人們發現:真正穿越周期的,往往是那些把腳印留在泥土里,而非印在頭條上的人。
從“關外荒地”到“寶安王”
1995年的深圳寶安,遍地是雜草叢生的待開發地塊。
關內的羅湖、福田早已高樓林立,而關外的寶安還被鐵絲網“二線”隔離在特區之外。
彼時,30歲的賴海民站在寶安新安街道的一塊空地上,心里盤算著一個冒險的決定:用全部積蓄押注這片被大房企忽視的荒地。
這并非一時沖動,早年在揭陽做包工頭時,賴海民就發現,看似貧瘠的土地往往藏著最大的機會。他帶著團隊開發了寶安第一個商品房項目“弘雅花園”,定價僅為關內房價的三分之一。
開盤當天,300多套房子被搶購一空,購房者發現,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小開發商,竟在樓間距、綠化率上對標關內高端樓盤。一位老業主回憶:“當時覺得撿了大便宜,沒想到后來房價翻了20倍。”
嘗到甜頭的賴海民開始“反常識”操作:當同行涌向關內搶地時,他專注在寶安拿低價地塊。
當市場流行復制快銷盤時,他偏要打磨園林景觀,把每平方米成本硬生生拉高30%。
2001年,寶安御景臺項目以每平方米7000元的價格入市,比周邊貴一倍,卻因獨創的“空中花園”設計引發搶購。
有同行嘲諷:“在關外搞豪宅,簡直是瘋子。”但賴海民心里清楚,深圳從不缺有錢人,缺的是讓他們心甘情愿買單的產品。
舊改王
2015年,深圳壹成中心開盤,這個總建筑面積320萬平方米的超級舊改項目,從拿地到動工用了整整十年。
當其他開發商為回款著急時,賴海民卻要求團隊“每年只賣一棟樓”。
有高管不解:“資金壓著不心疼嗎?”
他反問道:“你見過哪棵百年大樹是一夜長成的?”
深圳舊改項目平均周期8-10年,多數房企視為燙手山芋,賴海民卻將其變成護城河。
別人追逐“地王”時,他在龍華悄悄拿下40萬平方米工業區改造地塊,同行高杠桿擴張時,他守著寶安、龍華的舊改儲備按部就班開發。
這種定力源于早年教訓。
2007年,賴海民也曾野心勃勃進軍廣州、長沙,結果遭遇金融危機,差點被地王項目拖垮。
緊急甩賣資產回血后,他給公司立下鐵律:只做看得懂的市場,不碰陌生的賭局。
如今,當恒大、融創等巨頭因瘋狂擴張陷入危機時,鴻榮源卻因舊改項目的低成本土地儲備,在行業寒冬里活得格外從容。
就是這樣一個家大業大,手握3萬畝土地的人卻從不張揚。
某次行業論壇,主持人問他如何看待行業趨勢,他憋了半天只說出一句:“把眼前事做好就行。”這種近乎木訥的表達,卻暗藏潮汕商人的生存智慧。
當萬科、碧桂園忙著全國復制標準化產品時,鴻榮源每個項目都像定制藝術品:香蜜湖熙園用進口石材打造法式園林,壹方城購物中心引進華南首家室內真冰場,就連科技產業園都要配套星級員工食堂。
一位設計總監透露:“老板常說要讓每個項目‘十年后仍不過時’,為此寧可少賺利潤?!?/p>
這種“笨功夫”反而成了核心競爭力。
2021年深圳商業體銷售額排行榜上,壹方城以68.8億元緊隨華潤萬象城,把一眾央企項目甩在身后。
更讓人意外的是,這個沒有上市、不玩資本游戲的家族企業,在2023年房企暴雷潮中零違約,賬面躺著超過300萬平方米舊改儲備。
結語
2023年5月,深圳寶安某樓盤開業現場,歌手王心凌連唱三首經典曲目,臺下一位穿休閑西裝的年輕人隨著節奏輕輕鼓掌,他是賴海民的長子賴俊霖,鴻榮源新任總裁。
與父親不同,這位“地產界趙又廷”擅長用流量明星為樓盤造勢,私下卻保持著潮汕二代特有的低調,社交媒體零動態,采訪邀約全推掉。
賴海民的次子賴柏霖則選擇另一條路,他創立的柏霖控股,通過入股保險公司、銀行,悄悄構建起金融版圖。
父子三人形成微妙分工:父親守地產基本盤,長子探索商業創新,次子布局資本運作。
這種“分開生長又根系相連”的模式,或許正是家族企業長青的秘訣。
在深圳南山鴻榮源總部,賴海民的辦公室掛著一幅潮汕刺繡,繡著“靜水流深”四個字。
曾有記者問他如何理解這個詞,他想了想說:“你看深圳那些老榕樹,越是狂風暴雨,根就扎得越深?!?/p>
這句話,或許就是這位舊改王能屹立不倒的原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