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濫用關稅大棒留下來的影響還在持續發酵。
最近在美國企業之間出現了一種奇怪的現象。
不少美國企業開始挖空心思的跟自己的中國供應商“討價還價”,試圖獲得更低的采購價。
無他,實在是加了關稅之后的成本,太貴了。
典型的案例就是前段時間的沃爾瑪,被曝要求一些中國供應商大幅降價,導致自己現在已經被中方約談了。
畢竟沃爾瑪長期以來走的都是平民路線,采購價本就不高,許多中國公司早已經處于盈利邊緣,一些公司原本再降2%就是虧本買賣,中國公司自然不愿意大量降價。
更為關鍵的是,這些美國企業根本離不開中國。
原因有二。
一是因為中國制造業發達,造出來的東西質量好、成本低、量還大,有的“中國制造”就算加上關稅,價格也劃算,企業舍不得。
比如百思買等美國大型零售商,他們表示,由于中國商品的不可替代性,他們將不得不提高其在美國的價格。
二則是,換一個供應商就穩妥了嗎?
特朗普的關稅打擊的可不僅僅只是中國,而是無差別的隨機打擊。
比如美國的在線鮮花公司Bouqs,哥倫比亞的農場為他們供應了大量鮮花。
這個公司的目光原本一直聚焦于中國,籌備應對新的關稅政策。
結果今年1月26日,特朗普突然就宣布對哥倫比亞全面征收25%的關稅,此舉一下子打亂了公司所有的計劃。
雖然后面隨著哥倫比亞的服軟,美國白宮也收回了加稅決定,但是時不時來那么一遭,誰受得了。要知道,當時市面上完全沒有任何關于哥倫比亞要被加關稅的風聲,這完全是突然冒出來的消息。
除了激增的關稅,零售商和供應商還面臨著另一個問題。
那就是特朗普政府的關稅規劃反復無常、過于復雜,根本無法預測。
這一方面使企業在轉移生產上畏首畏尾,另一方面,也讓原本打算進軍美國市場的企業望而卻步。
生產鏈轉到哪里都有風險,這讓美國市場開始呈現僵局。
一些美國企業想要改變,但是沒有方向,甚至沒有選擇。
有專家認為,最好的策略是企業能夠擁有多個生產制造基地分攤風險。
但這又對公司的規模和財力有著較高的要求。
目前,已經有不少美國企業開始考慮特朗普“在美國建廠制造”的呼吁。讓人不得不懷疑,這次關稅戰除了制裁各國,是不是特朗普對本國人民順帶的一次極限施壓。
不過總的來說,特朗普加征關稅對中國企業的影響很小。或者說,中國制造業企業有著充分容錯和補救措施。
首先是“中國制造”的高性價比,這讓中國制造業企業無論進軍哪個國家的市場都具有充足的競爭力,其次是中國自身強大的內銷能力,這賦予了他們高度的容錯額。
說到底,特朗普那些隨手打出去的關稅大棒,最后還是一個不落的打在了美國自己身上。美國企業等到最后等來了美國總統親手布下的制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