啄木鳥家電維修平臺連續兩年被央視“3·15”晚會曝光,暴露出家電維修行業亂收費、小病大修、管理混亂等一系列問題。
對于啄木鳥的“二進宮”,筆者頗有感觸,今天來聊聊一個普通人的“家電自救史”。
一、脆弱的主板,修不如換
2017年,筆者花4999元買了一臺電視機。一年后,保修期結束沒多久,電視機忽然就開不了機了。
電話聯系后,官方售后人員未經檢測就直接斷定了“主板燒毀”,維修費用650元。這個數字幾乎恰好是整機價格的13%,巧合到仿佛被精確計算過。
更令人不安的是,售后人員上門更換主板時,當我詢問“為何剛過保修期就壞”,對方只含糊回應“電子產品都有概率”。
慶幸的是,新主板一直支撐到了如今。但每次開機時,我都會想起那個荒誕的場景,價值650元的電路板,竟成了維系這臺電視生命的唯一籌碼。
如果這塊主板再壞的話,筆者不會再花650元維修了。
一來,如今同樣尺寸的電視機價格已經跌到了2000元出頭,維修的性價比變得極其低。二來,七八年過去,官方都不一定有同型號的主板了。
越來越實惠的新品價格、高昂且不確定的維修成本,讓“修不如換”逐漸成為了家電領域的新規律。
二、失聯的師傅,求人不如求己
去年夏天,筆者意外丟失了一個空調遙控器的,于是在路邊的空調維修店花30元配了一個萬能遙控器。
當時,萬能遙控器的確解決了問題,直到凜冬降臨才暴露出了異常。每次開啟空調后,后需等待30分鐘至1小時才能出熱風。
當找到空調維修店求助時,迎接筆者的是上了鎖的玻璃門,只能撥通門上張貼的手機號。電話那頭的師傅詳細詢問了故障現象和家庭地址,承諾“下午三點前一定到場查看”。但那天筆者從14:50等到19:30,既沒等到人影,也沒收到任何解釋信息。
這個懸而未決的故障,最終被手機里的萬能遙控APP意外破解。當筆者用APP開啟空調時,熱風竟在兩分鐘內呼嘯而出。
原來,不是空調的問題,而是萬能遙控器的問題。
最諷刺的是,把這個發現告訴朋友時,對方脫口而出:“還好師傅沒來,不然一通亂修不知道又要被宰多少費用了!”醍醐灌頂,維修師傅之所以失聯,大概并不是大發慈悲不想“宰我一刀”,而是他根本解決不了空調遲遲不出熱風的問題。
這個原本需要專業人員解決的問題,最終被科技時代的“備用方案”化解,卻也暴露了維修行業的信任危機。這個行業的弊病已經把老百姓逼迫到不得不成為家電維修領域的多面手。
三、能修自己修,修不了就換
這些經歷徹底改變了筆者與家電故障的相處模式。此后,面對需要專業維修的家電故障時,筆者總會產生如同面對未知深淵般的焦慮。
如今只要不是貴重電器發生故障,第一反應總是嘗試自主維修。
去年,當洗衣機突然停止運轉時,筆者甚至將整個機械內臟拆解到零件狀態,每個齒輪和電路板都暴露在日光燈下接受檢視,直到確認故障完全超出自己的能力范圍,才不得不將這臺被解剖過的機器送往廢品站。
同樣的情況發生在冰箱制冷系統徹底罷工時,面對怎樣都無法啟動的壓縮機,筆者甚至沒有嘗試聯系維修人員,直接讓這臺陪伴十年的電器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
在近乎偏執的自我修復嘗試與果斷放棄的決策循環中,“成為維修多面手”的迫切性與“修不如換”的規律性再一次昭然若揭。
結語
這兩個被時間標價的故事,拼湊出的是中國家電維修市場的魔幻圖景。
官方售后在保修期后化身“精準獵人”,第三方維修則上演“薛定諤的故障診斷”。當維修費用超過電視機殘值,消費者被迫在“維修賭局”與“自主突圍”間艱難抉擇。
這些親身經歷,恰是“315晚會”曝光的行業亂象在個體生命中的具象投射。
當啄木鳥們還在沖刺港股IPO時,每個嘗試擰動螺絲的普通人,都在書寫新的消費文明史。當專業服務失信于民,普通人終將在瓦礫堆里重建屬于自己的技術尊嚴。
(全文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