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劉瀾昌
在當前全球局勢風云激蕩、地緣政治重構加速的背景下,歐洲應如何自處,如何應對脆弱性加劇的現實挑戰,如何處理對華關系,正變得前所未有地重要。然而遺憾的是,歐盟層面近日的一系列對華操作與表態,不但未展現出必要的戰略成熟,反而令人感受到一種“失序下的焦慮反應”。從對中國企業的強行“技術轉讓”要求,到對比亞迪匈牙利工廠的所謂“補貼調查”,再到借“安全工具箱”推動5G封殺華為的折騰式政策——歐委會仿佛成了焦慮驅動下的“政策制造機”,卻拿不出任何能解決根本問題的實質性方案。
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卡拉斯竟宣稱“中方會在美歐貿易戰中偷笑”,試圖把歐洲內部的矛盾、對美失衡的戰略結構問題,全都甩鍋給中國。這種幼稚的指責,不僅毫無邏輯,更暴露出一種典型的“禍水東引”心態。在華盛頓的貿易戰威脅和全球供應鏈重構的壓迫之下,歐洲一些人不思考如何增強內生發展動力,反而試圖靠貶低中國來掩飾自身應對失策。
當歐委會的一些政客鼓吹“去風險”“經濟脅迫工具”,在中歐經貿中加碼壁壘時,事實卻在狠狠打他們的臉——所謂“去中國化”不但沒有帶來預期中的“安全感”,反而讓歐洲在多個關鍵產業掉隊。5G網絡建設就是最典型的案例。歐盟推出所謂“安全工具箱”已有五年,至今包括德國在內的17個成員國尚未全面執行,歐洲5G覆蓋率已被亞太和北美遠遠甩開。原本在通信技術上傲視全球的歐洲,如今落后到需要反思“是不是搞錯了方向”的地步。
而在電動車和新能源領域,歐洲的焦慮也愈發明顯。比亞迪、寧德時代、小鵬、禾賽等中國企業正用優質產能和強大創新力快速滲透歐洲市場,而歐洲自身的電池和整車產業鏈卻捉襟見肘。于是我們看到歐委會開始對中國電池和電動車企業發起反補貼調查,卻又回避一個關鍵問題:中國企業之所以能快速擴張,不是靠補貼,而是靠效率、技術和可靠性。歐洲資本的無膽、政策的遲緩,才是真正的問題所在。
就在歐委會高舉“技術防火墻”大棒的同時,歐洲實業界、地方政府乃至一些國家首腦,卻在不斷推動對華合作。西班牙首相桑切斯明確宣布將于下月訪問中國,目的就是在“地緣政治急劇變化”的當下,尋求與中國的戰略和解。西班牙與奇瑞的合作已在巴塞羅那創造上千就業崗位;德國、匈牙利正成為中國電池產業鏈外溢的重要支點;小鵬與大眾、寧德時代與Stellantis的合作不斷升級。這些事實說明,中歐經貿關系不是靠行政命令封得住的,更不是靠“妖魔化中國”就能阻擋得了的。
歐盟內部對華政策正在出現嚴重的撕裂。一邊是歐委會的意識形態式強硬,一邊是成員國與企業界的現實主義務實。前者固守“去風險”的話語陷阱,把中國視為“戰略對手”加以防范;后者則清楚地看到,與中國合作才是解決能源轉型、技術落后和市場困境的關鍵突破口。當歐洲社會越來越多的聲音在反思“對華強硬究竟得到了什么”時,歐委會還在用冷戰式視角錯判中國的發展邏輯,這才是真正的風險所在。
這種對中國的系統性誤讀和誤判,正在加劇歐洲的戰略被動。過去,歐洲曾幻想可以“用限制換替代”,把對中國的依賴壓縮到可控范圍內;如今,現實狠狠打破這種幻象——中國不是一個可被替代的供應國,而是全球科技與制造的關鍵驅動者。在全球能源結構重塑、AI和數字治理格局重構的進程中,如果歐洲錯失與中國的合作契機,它將失去的不僅是眼前的市場,更是未來的戰略主動權。
歐洲當前需要的不是制造對抗,而是實現戰略再平衡。中歐的互補性不容否認——歐洲有技術底蘊,中國有工程能力;歐洲有制度優勢,中國有系統執行力;歐洲講可持續,中國早已是綠色轉型的關鍵力量。若能在數字、氣候、公共衛生、全球治理等關鍵議題上展開深度協作,中歐不僅可以共同補足短板,也能為全球提供更多穩定性和確定性。這種合作的意義,遠遠超出經貿本身,而是一種未來秩序共建的戰略選擇。
歐洲不能再被“意識形態焦慮”牽著鼻子走,更不能讓短視政客綁架長遠利益。要真正解決歐洲的結構性困境,必須恢復與中國的建設性戰略溝通與合作。這不只是現實利益的選擇,更是歐洲能否真正實現戰略自主的試金石。唯有擺脫內耗,尊重現實,務實合作,歐洲才能走出焦慮,贏得未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