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13日,一則關于香港首富李嘉誠的消息持續占據輿論風口浪尖。
在此后的三天時間內,國務院港澳辦連續三次以不同形式對其提出批評,這種頻繁表態在近年來的政商互動中可以說是比較罕見。
而此次事件的導火索是在3月4日,在那天,李嘉誠旗下的長江和記實業有限公司宣布將出售全球43個港口權益給美國貝萊德財團,其中包括巴拿馬運河兩大關鍵港口(巴爾博亞港和克里斯托瓦爾港)90%的股權。
在當下經濟全球化時代,企業之間的商業來往再為正常不過了,為何李嘉誠家族的此次商業交易會引來官方如此激烈的反應呢?很顯然,在中美博弈的大背景之下,此次事件并不能像普通的商業交易那么簡單。
這份價值228億美元的交易清單中,巴拿馬運河的巴爾博亞港和克里斯托瓦爾港赫然在列。這兩個港口是連接太平洋和大西洋兩端的咽喉,承載全球6%的海運貿易,中國貨船占比超20%,這當中的商業價值和戰略意義不言而喻。
根據航運數據顯示,每年約有價值百億美元的中國貨物從該航道運往歐美市場,倘若美方控制這些港口,按照他們的秉性,大概率會對我國的貨船增收巨額的通行費,甚至以“國家安全”借口,對我國貨船的通行制造障礙,比如借助智能調度系統數據對中國的新能源電池、光伏等重要產業供應鏈精準打擊,以拖延交貨周期的方式,制造訂單違約風險。
站在商人的角度上來看,李嘉誠的操作或許在邏輯上是行的通。因為228億美元的成交價相當于被售港口50年利潤總和,市盈率高達50倍,超過了行業的平均水準。
面對美國政府威脅重新審查港口特許經營權以及巴拿馬的局勢存在變數等風險,及時套現似乎符合其“商人逐利”的天性。
但是問題在于,當商業活動與國家利益沖突時,單純的逐利行為就得打一個大大的問號。
正因如此,港澳辦在3月13日首次作出正式回應,措辭嚴厲地勸解其“三思而后行”,表示企業應當在國家戰略利益等大是大非的問題上清楚自己的立場和站位。
然而,面對官方的勸解,李嘉誠的長和公司對此并未做相關回應,交易的進程也并未暫停。
3月15日,港澳辦在作出正式回應后的兩天,又連續轉載了《大公報》的兩篇重磅評論,其中《偉大的企業家都是錚錚愛國者》一文發出直擊靈魂的“五連問”,將輿論推至高潮。
該文提到了同是港商的霍英東在抗美援朝時期突破資本主義國家的封鎖,為大陸運輸物資,船王包玉剛在改革開放后,主動與大陸合作,為大陸船舶業的發展提供幫助,以及遭受美國制裁的任正非,在逆境中堅持抗爭。
這三個案例與長和公司最近的一系列操作形成了鮮明對比,因此,讓大多數國人對于此次事件性質的認知發生了根本性轉變。
值得一提的是,港澳辦的三次發聲并未直接采用行政干預手段,而是通過轉載媒體評論、政策解讀等方式表達立場。這種“柔性施壓”的策略方式,在維護“一國兩制”中香港的高度自治前提下,又清晰劃出了不可逾越的紅線。
縱觀李嘉誠的整個商業生涯,這種“去風險化”操作并不少見。從2013年起陸續拋售內地地產項目,到2022年清倉英國電網資產,其“高拋低吸”的策略屢試不爽。但此次與以往不同,因為它并不是普通商業資產,而是關乎國家戰略利益的基礎設施。
數據顯示,中國在巴拿馬運河的年貨物通過量達1.8億噸,若美方實施針對性限制,相當于每天損失4.9億元人民幣的貿易額。這種量級的國家利益,顯然不能簡單用“商業無國界”來解釋。
而就在港澳辦對此事作出回應后,中國對外聯絡部副部長馬輝于3月14日—3月15日率代表團訪問巴拿馬,與巴方就深化合作達成多項共識。這種外交動作既展現了維護國家利益的決心,也為后續可能出現的變數預留了應對空間。
回看這場風波,官方三次批評的深層意義遠超事件本身。在中美競爭進入關鍵時刻的當下,它實際上是在向所有跨國企業釋放明確信號:商業決策應當建立在對國家利益有清醒認知的基礎之上。那些認為“只要守法經營就能獨善其身”的想法,在當今競爭激烈的國際局勢中顯得愈發不切實際。
正如《大公報》所言:“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企業家的歷史定位,終究要在時代大潮中接受檢驗。
對于李嘉誠而言,這場爭議的本質是全球化紅利消退后資本邏輯與國家主義的終極碰撞——當“去風險化”策略觸及國家戰略安全時,純粹的商業理性已無法獨善其身。
那么,李嘉誠的此番操作,遭受質疑究竟“冤不冤”呢?想必,需要放在更宏大的歷史中審視。
1997年香港回歸時,李嘉誠投資巴拿馬港口被視為“中國資本出海破冰者”;2025年的同質操作卻被定性為“戰略撤退”。
這種反差印證了國際秩序的變化——當美國將中國定義為“頭號戰略競爭對手”,任何關鍵資產轉讓都可能被賦予政治含義。
從法律層面來看,此次商業交易或許符合商業規范;但從國家利益的角度來分析,這種選擇客觀上削弱了中國在全球航運規則制定中的話語權。
歷史經驗早已表明,完全脫離國家意志庇護的資本終將淪為強權博弈的籌碼——華為孟晚舟事件中,正是國家力量的支持使其免于“法律人質”的命運。
如今面對228億美元交易引發的爭議,或許正如《大公報》所言:“沒有國家意志支撐的商船,終會在他國領海觸礁”。
這場風波給所有跨國企業敲響警鐘:在中美戰略競爭深化的背景下,商業決策已不可能在真空中進行。那些試圖在商言商、獨善其身的企業,終將面臨“站隊”的艱難抉擇。
而對于普通民眾而言,事件的影響可能遠超想象——從智利車厘子價格上漲到跨境電商物流延誤,從制造業供應鏈波動到就業市場震蕩,全球化時代的國家利益與個人福祉早已緊密交織。當巴拿馬運河的潮水拍打資本市場的堤岸,每個人都能聽見時代變局的濤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