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瞬間:上班時,面對同事的陰陽怪氣,太陽穴突突直跳;
下班后,看到家族群里轉發的“女人就該相夫教子”的文章,忍不住翻白眼;
更讓人難受的是,鄰居家的酸腐廚余味道,透過窗戶縫隙飄來,讓你陣陣作嘔。
這些讓你皺眉、反胃、血壓升高的瞬間,都是厭惡情緒發出的警報。
厭惡是一種與生俱來的基礎情緒,是我們的防御和保護機制。
面對可能有害的事物,比如變質食物、危險環境或不良行為時,厭惡會迅速被激發,促使我們遠離危險源,避免受到傷害。
然而,過度的厭惡情緒也可能成為滋生歧視與偏見的溫床,引發人際關系中的沖突和矛盾,破壞和諧的氛圍。
因此,我們需要深入了解厭惡情緒的來源,并學會正確調節它,讓厭惡回歸應有的保護功能,而不是成為我們與外界溝通的阻礙。
今天,就讓我們從本能、情感、理智三大中心的角度,深入剖析厭惡情緒,學習如何正確面對和調節它,讓內心更加平和、豁達。
01
本能厭惡:身體的天然防線
本能中心產生的厭惡情緒可以分為生理性厭惡和邊界性厭惡。
1)生理性厭惡:本能的保護信號
這是一種最原始、最直接的厭惡反應。
比如,接觸到壞的、臭的、變質的食物時,我們會本能地想吐、干嘔,甚至屏住呼吸。這是身體在發出警告,提醒我們遠離可能危害健康的物質。
恐高、暈血等也屬于生理性厭惡,源于我們對自身安全的本能關注,這種厭惡情緒會促使我們盡快離開危險環境。
當產生生理性厭惡時,最好的調節方式是盡可能遠離刺激源,也就是進行物理隔離。
例如,同桌吃飯的人開始抽煙時,我會選擇暫時離開,而不是默默忍受。保護自己的身體舒適區并非矯情,這是對身體的尊重,是本能中心在保護我們。
但除了真性生理厭惡,還有一種假性的生理厭惡。
比如,冷愛老師曾分享過他自己的故事:過去他從來不吃黃油面包,也不知道為什么。后來一位朋友問他 “黃油讓你聯想到什么?”
他回想起小時候誤吃過一罐小小的、黃色的清涼油,對那個味道產生了厭惡,由此對類似的食物也產生了排斥。
當追溯到厭惡的源頭只是自己的聯想時,冷愛老師便不再抗拒黃油面包,并且從那以后一直都很愛吃。
這種由記憶編織的 “想象或聯想型厭惡”,是本能中心一種錯亂的警報系統,往往比真實的威脅更頑固。
面對這種假性生理厭惡,我們可以采取冷愛老師的方法來調節:追溯厭惡的根源,然后用事實試驗打破思維慣性,可以先從微量開始嘗試,再逐步脫敏。
2)邊界型厭惡:本能的預警提示
邊界型厭惡源于我們對個人空間和邊界的領地意識,這種厭惡是在保護我們的邊界不被侵犯,讓我們能夠在一個相對安全、舒適的空間內活動。
例如,相親對象第一次見面就靠得很近,甚至有意無意地觸碰身體,這會讓我們覺得十分不舒服,這是因為我們的身體邊界被侵入,本能中心產生厭惡情緒,來提醒我們要保持邊界意識。
建立邊界是最好的應對方法,明確地表達邊界比隱忍更有效。當面對越界行為產生厭惡情緒時,正是我們明確邊界的好時機。
我們可以平靜地跟對方表達:“我不喜歡這樣的方式被對待”、“你的行為讓我很不舒服”、“請你停止這樣的做法” 等等,必要時也可以用物理隔離來強化邊界。
你是否因他人侵入你的邊界而感到厭惡?歡迎在評論區分享你的經歷。
02
情感厭惡:照見內心的明鏡
1)投射型厭惡:究竟討厭的是誰?
你是否遇到過特別討厭的人或事?比如,很討厭某個人高調張揚,卻又偷偷幻想自己能夠像他那樣 “站在舞臺中央”;
或者,被一個男人傷害過,就認為所有男人都是這樣,很討厭男人,很難再走進親密關系;
又或者,反感家人催婚,但獨自回家看到空蕩的房間,內心又開始動搖:“我是不是該妥協?”
這其實是我們將自己的內在投射給了他人——
討厭別人張揚,是因為無法接納自己的內斂;“厭男癥”的背后,是把創傷投射在所有男人身上;反感催婚,是因為無法面對自己渴望親密的需求……
這是情感中心產生的一種投射型厭惡,隱蔽卻很常見。我們常常會因為他人身上存在著我們自身所不具備,但內心卻渴望擁有的品質而對他們產生厭惡。
又或者我們討厭他人身上的某個特質,但這個特質恰恰在我們自己身上也有,而又不被自己所接納。我們表面上討厭他人,其實內在是討厭自己。
想要調節投射型厭惡,我們可以嘗試做這樣一個練習。
寫下自己最厭惡的3-5個特質,然后問自己:
這些特質在我身上是否存在?
我的內心渴望擁有這種特質嗎? 我是否在壓抑自己表現出同樣的特質? 我是否因為不接納自己而投射在他人身上? 如果我允許自己擁有(或沒有)這個特質,會怎么樣?
通過反思,我們可以逐漸接納自己的不完美,同時也允許他人以獨特的方式存在,這樣我們對自己、對他人的厭惡情緒就會減少。
2)比較型厭惡:我的不滿合理嗎?
除了投射型厭惡,還有一種情感厭惡源于比較,可以分為橫向比較和縱向比較。
例如,“我閨蜜的老公多體貼,你看你……”、“結婚前你可不是這樣的,你變了……”
這種橫向與縱向的比較,會導致厭惡情緒的產生,如同在緊張的關系里火上澆油。
這種厭惡往往是因為對方沒有按照我們期望的方式對待我們,或者我們的預期沒有得到滿足。
在面對比較型厭惡情緒時,首先要評估自己想要的是否合理。
比如,前任對你百般寵愛,但就是不給你婚姻,而現任愿意給你婚姻,但你卻討厭他沒有對你千依百順。
我們需要思考:自己的預期合理嗎?這種比較是否過于苛刻了?
其次,我們可以把“比較”變成表達客觀事實與自己的需求,并且了解對方是否有能力滿足這些需求。
例如:把“我閨蜜的老公多體貼,你看你……”轉變為“我希望你能多幫我做點小事,可以嗎?”
又如,“結婚前你可不是這樣的,你變了……”表達為“我覺得結婚后我們互相陪伴的時間變少了,是因為你有什么壓力嗎?”
你是否因比較而產生過厭惡情緒?歡迎在評論區分享你是如何調整心態的。
03
理智厭惡:認知局限的破解
1)恐懼型厭惡:成長的攔路石
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經歷:童年被狗咬過,長大后就討厭所有毛茸茸的動物?
是否試過因吃壞肚子住院,之后對相似的食物產生排斥?
是否試過因演講時 “嘴瓢” 被嘲笑,之后面對演講時會干嘔或肚子疼……
這不是本能中心的生理性厭惡,而是源于理智中心的核心情緒——恐懼長期得不到正確的處理,久而久之對特定事物就產生了厭惡情緒。
這種厭惡會讓我們在面對未知或挑戰時,選擇逃避和退縮,限制了個人的成長與發展,因此也要及時處理。
最有效的方式是要看到厭惡背后的恐懼,找到根源,直面它。
在過往的文章《3種表達情緒的方式,一種比一種戳男人心》中,我們也探討了如何面對恐懼情緒,越面對,越勇敢。
2)認知型厭惡:擁抱豐盛的阻礙
第四道把人分成三大類型:本能重心、情感重心、理智重心。
本能人可能會厭煩理智人的思前想后,理智人可能會排斥情感人的情緒多變,而情感人可能會討厭本能人粗糙的相處方式……
這種厭惡源于理智中心對不同價值觀的評判和排斥,它會限制我們擁抱豐富多彩的多元世界,使我們陷入狹隘的認知框架,難以接受新觀點。
對于認知型厭惡,我們需要減少評判心,接受這個世界上存在各種各樣與自己完全不同的人。
不僅第四道的智慧把人分為三大類型,源頭九型甚至把人類分為九種型號,每種型號都有獨特的性格、認知和價值觀。
嘗試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問題,理解他們的行為動機,可以有效減少因價值觀沖突而產生的厭惡情緒。
不妨打開通訊錄,找出那個“最看不順眼”的聯系人,放下評判心,從多元視角重新觀察他的朋友圈,看看是否有意外發現。
當拆解完“厭惡”這個防御系統后,你會發現:厭惡不是需要消滅的敵人,而是需要調試的盟友。
真正的情緒自由,不是關閉警報系統,而是學會在警鈴大作時,從容按下“已收到,正在處理中……”
你最近有成功化解一次厭惡警報嗎?歡迎在評論區分享你的故事!
作者丨何紫欣 創愛之旅資深學員,致力于使命心理學的傳承,信奉“愛是一種可以學習的能力”。
如果你也想咨詢或者傾訴,請私信我!
本文的插畫,未經授權,不得使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