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四大名著中都出現過的古代名將,只有關羽一人,這種說法是否準確,筆者也不知道,但有一點可以肯定,關羽的名字,在三國以后的歷代史書中均有出現,就連《元史》和《清史稿》也不例外。
《元史·卷三十二·本紀第三十二·文宗一》記載了孛兒只斤·圖帖睦爾于致和元年“加封漢將軍關羽為顯靈義勇武安英濟王,遣使祠其廟。”《清史稿·卷一百十五·志九十·職官二》記載了“康熙五十八年,授關公羽五十七世孫霨,主洛陽廟祀。雍正四年,授五十二世孫居斌,奉解州廟祀。十三年,授五十二世孫朝泰,主當陽廟祀。”
關霨、關居斌和關朝泰見面怎么稱呼,讀者諸君是能算得清的,但是這里面就出現了一個問題:到了清康熙年間,關羽的后人至少已經到了第五十七代,那么龐德之子龐會“鍾(鐘會)、鄧(鄧艾)伐蜀,蜀破,盡滅關氏家”之說,是不是虛構?
關羽是漢將而非蜀將,是因為劉備承續漢統,是漢烈祖昭烈皇帝而非“蜀先主”,關羽也從無“降漢不降曹”之說——關羽一直是漢將,從來不曾反漢,又何來降漢之說?
在曹丕篡漢之前,曹操是大漢魏王、丞相,劉備是大漢漢中王、大司馬,孫權是驃騎將軍、假節領荊州牧、南昌侯——孫權這些官爵,是建安二十四年曹操以大漢天子劉協的名義冊封的。
龐德死的時候,是大漢立義將軍、關門亭侯,關羽當時的官爵是大漢前將軍、假節鉞董督荊州事、漢壽亭侯,投降的于禁是大漢假節鉞左將軍、益壽亭侯。
襄樊之戰的三個主要將領,都以大漢將軍自居,誰也不會承認自己是“魏將”或“蜀將”,這就像民國時期的軍閥混戰,雖然打得血流漂杵,但一方戰敗下野,獲勝方就會給予他相當優厚的待遇,孫傳芳殺施從濱犯了江湖大忌,所以刺殺他的施劍翹不到一年就特赦了。
關羽殺龐德,跟孫傳芳殺施從濱是兩個性質:施從濱沒有想到孫傳芳會殺他,而龐德則是一心求死,想方設法讓關羽殺他,關羽殺龐德,是“全其名節”。
兩軍征戰,各為其主,并無私仇,被俘后是死是降,那得看勝負雙方的氣度和氣節:于禁和龐德在曹家都是打工者,地位和信重程度都遠不及諸夏侯曹,夏侯家和曹家的人可以為曹操去死,但是外姓將領卻根本沒這個必要,更何況于禁龐德原本就是“降將”——于禁原本是濟北相鮑信的部將,龐德跟馬超的關系,那就更不用說了。
于禁龐德都不是“忠貞不二”之將,所以全都投降關羽也不奇怪,于禁肯降而龐德不肯降,看著蹊蹺,細想起來卻完全可以理解:于禁曾為曹操立過大功,所以他投降了,家屬也未必后受到牽連;龐德出征前就廣受猜疑,是曹操力排眾議授予龐德兵權,他投降了,家屬肯定是男丁殺掉、女眷官賣。
龐德之所以寧死不降,自然是要為包括龐會在內的家小考慮,關羽沒有把龐德和于禁送往成都交給劉備和馬超,也是經過深思熟慮的:關羽跟于禁有些“交情”,所以不用不殺只是關起來,這樣對曹操和劉備都有個交代,還保住了于禁性命,如果把于禁送到曾怒鞭督郵的劉備面前,于禁就危險了;關羽跟馬超關系不太好,馬超要是有龐德為臂助,“反劉”的可能性就會增加。
關羽殺龐德,一方面是全了龐德名節,另一方面也是免得馬超如虎添翼,而且龐德也是一心求死,即使關羽不殺他,他也可能想辦法自盡——龐德出征前把話說得太滿,戰敗后已經沒有臉活下去了:“我受國恩,義在效死。我欲身自擊羽。今年我不殺羽,羽當殺我。”
龐德是奔著殺關羽去的,技不如人戰敗被殺,也是毫無怨言:關羽該做的都做了,是龐德一心求死,龐家后代即使不感激,也不會記恨。
關羽對龐德可謂仁至義盡,龐德口出惡言只求速死,這在《三國志·卷十八》中是有明確記載的:“羽謂曰:‘卿兄在漢中,我欲以卿為將,不早降何為?’德罵羽曰:‘豎子,何謂降也!魏王帶甲百萬,威震天下。汝劉備庸才耳,豈能敵邪!我寧為國家鬼,不為賊將也。’”
如果只是罵關羽,關羽還有可能像張飛義釋嚴顏那樣延之上座解衣衣之,但是罵了劉備,關羽不殺他都不行了。
龐德求仁得仁,死而無憾,龐會領會到父親的苦心之后,對關羽未必真有仇恨,所以他殺關羽滿門,不但于理不合,而且為軍法不容:“艾(鄧艾)至成都,禪(劉禪)率太子諸王及群臣六十余人面縛輿櫬詣軍門,艾執節解縛焚櫬,受而宥之。檢御將士,無所虜略,綏納降附,使復舊業,蜀人稱焉。”
我們細看《三國志》就會發現,即使龐會想滅關羽滿門也沒有機會,因為鄧艾破成都的時候,龐會正在鐘會帶領下與姜維作戰:“鄧艾遂至綿竹,大戰,斬諸葛瞻。姜維等聞瞻已破,率其眾東入于巴。鐘會乃進軍至涪,遣胡烈、田續、龐會等追維。”
鐘會和鄧艾都想拉攏蜀漢舊部,絕不會放任龐會濫殺無辜,連關羽最親信的部將廖化也是跟隨劉禪一起投降并在咸熙元年(公元264年)春病死于前往洛陽的途中的——如果龐會想報仇,是不是應該先殺廖化?
說龐會滅了關羽滿門,不見于正史,而見于東晉王隱編的故事書《蜀記》。先有西晉后有東晉,只要不是于北辰,都知道這兩晉是先后傳承,也就是說王隱編故事的時候,三國已經歸晉多年了,《晉書·卷八十二·列傳五十二》對王隱編故事的水平評價不高:“王隱雖好著述,而文辭鄙拙,蕪舛不倫。其書次第可觀者,皆其父所撰;文體混漫義不可解者,王隱之作也。”
《晉書》所言非虛,我們細看王隱《蜀記》關于龐會滅關家的描述,就知道那完全是自相矛盾不靠譜:“鐘會平蜀,前后鼓吹,迎德尸喪還葬鄴,冢中身首如生。龐德子會,隨鐘、鄧伐蜀,蜀破,盡滅關氏家。”
龐會跟的是鐘會而不是鄧艾,前面咱們已經說過了,王隱說龐德身首如生,那就更不靠譜了:龐德219年被關羽斬殺,蜀漢263年滅亡,四十四年過去了,龐德居然還“保存完好”,莫非關羽還特意對他進行了防腐處理?
裴松之給《三國志》作注是引用了王隱的《蜀記》,同時也指出了其中謬誤:“臣松之案:德死于樊城,文帝即位,又遣使至德墓所,則其尸喪不應在蜀。此王隱之虛說也。”
王隱編故事實在不高明,所以他說龐會滅了關羽滿門完全不靠譜,再加上關羽的五十二世、五十七世孫在清朝康熙、雍正年間都受到朝廷冊封,那家譜一定是經得起官府考察核驗的,所以我們完全可以斷定:龐會滅關家,純屬虛構。
說龐會喪盡天良滅關羽滿門,可能也是對龐德人品的不認可:他跟哥哥龐柔反目成仇,對故主馬超毫無感情,卻對腦門上寫著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忠心耿耿,這顯然是不合常理的。
一個人跟自己的嫡親兄弟也處不好關系,對老主公口出惡言,他的人品也高不到哪兒去,所以說龐德是“忠臣”,顯然是不準確的:龐德為什么殺嫂,他哥哥為什么跟他斷絕關系,當事人都沒有細說,馬超雖然強橫,但是卻沒有史料記載說他對部下無情,龐德跟誰的關系都不行,怎么會對曹操忠誠?
不管怎么說,關羽是有官方認證的后裔的,這就給讀者諸君留下了一些問題:在您看來,“龐會滅關家”之說是否真實?龐德不肯歸降關羽一事,應該怎樣評價才公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