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敢相信嗎?我國第一個歸國的女博士,最后會嫁給比自己大33歲的老頭。這位女博士就是毛彥文。
毛彥文在感情上充滿波折,而這一切悲劇的起源在她的表哥。
毛彥文自幼就被定下娃娃親,男方是她的表哥朱君毅。兩人在相處中逐漸衍生出了愛情。
朱君毅學業成績斐然,先是考入清華大學,隨后又赴美留學。毛彥文為了追隨他的腳步,先后求學于湖州湖郡女校、杭州女子師范學校等學府。朱君毅出國后,毛彥文便和他開始異國戀,她等著成為他的新娘。
然而,朱君毅回國后卻變了,他開始質疑自己與毛彥文之間的關系,以 “血緣過近” 為由,擔憂日后生育可能出現不良后果。盡管毛彥文反復耐心解釋,二人并非直系血親,這種擔憂毫無科學依據可言,但朱君毅卻固執己見,不為所動。更令毛彥文痛心疾首的是,朱君毅在解除婚約的過程中,無比絕情。他不僅四處大肆宣揚兩人之間的矛盾糾葛,還致使毛彥文的名譽遭受嚴重損害。
1923 年,朱君毅正式向毛彥文提出解除婚約。毛彥文被第一段感情重創后,又在朋友的牽線搭橋之下,結識了吳宓。吳宓是當時聲名遠揚的學者、詩人,在文學領域建樹卓越、成就非凡。
初見毛彥文,吳宓便被她獨特的氣質深深吸引。彼時的吳宓,正深陷婚姻的迷茫泥沼,與妻子陳心一的感情已然出現裂痕。毛彥文出現后,吳宓旋即展開熱烈追求,頻繁地給毛彥文寫信。
毛彥文漸漸地被他打動,然而,吳宓心思可不少,他想要享受齊人之福,既要為他洗衣做飯的陳心一,還要漂亮聰慧的毛彥文,最后反而都不愿意割舍,毛彥文只覺身心俱疲。最終,二人的感情走向了破裂。
毛彥文最后的情感歸宿是熊希齡,沒錯,就是那位北洋政府國務總理熊希齡。
說起來,熊希齡的感情也充滿波折。
1888年,19歲的熊希齡迎娶了貴州鎮遠府廖長齡的三女兒,然而,七年后,廖氏不幸患上肺病,盡管家人多方尋醫問藥,仍舊收效甚微,最終,廖氏離開人世。
1896年的春天,熊希齡迎來了自己的第二春,他的老師、時任沅州知府的朱其懿,對熊希齡一直極為賞識。在熊希齡喪妻后,朱其懿見他孤苦伶仃,便將自己同父異母的妹妹朱其慧許配給了他。
朱其慧不僅飽讀詩書,有著出眾的文學才華,還對慈善事業滿懷熱忱。成婚后,朱其慧在家庭中操持有方,在慈善領域更是積極作為,與熊希齡相互扶持,然而,1931年,朱其慧因腦溢血突然離世,年僅五十五歲。
這一噩耗給熊希齡帶來了沉重的打擊,此后,58歲的熊希齡已經無心再娶,獨自過著鰥居的生活。然而,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狀況逐漸不佳,日常的飲食起居無人照料。在友人的耐心勸說下,熊希齡心中漸漸萌生了續弦的想法。尋尋覓覓許久,熊希齡相中了毛彥文。
一天,熊希齡的內侄女朱曦向他提及毛彥文,并詢問他毛彥文是否適合作為伴侶。由于毛彥文與朱曦是同學,之前又常常前往熊家做客,所以熊希齡對毛彥文早已有所了解。
朱曦剛一提起毛彥文,熊希齡便立刻寫信向她表達愛意,并委托朱曦從中說和。起初,毛彥文婉拒了熊希齡的求愛,她稱熊希齡為“老伯父”,以此表明自己的態度。然而,熊希齡并未因此而放棄,他再次向毛彥文表達心意。毛彥文再次拒絕,但在回信中,她稱呼熊希齡為“伯父”,少了那個“老”字。熊希齡從中看到了一絲希望,此后更加積極地與毛彥文書信往來。
兩人之后的交集也越來越多。在一次為貧困地區兒童募捐書籍的活動中,熊希齡發現毛彥文為了籌集更多善款,不辭辛勞地奔走于各個商會之間,四處演講宣傳。她的熱情與努力深深打動了熊希齡,熊希齡也積極利用自己的人脈資源,為活動助力。
熊希齡開始更加關注毛彥文的生活。得知毛彥文因工作繁忙,常常無暇顧及自己的飲食起居,熊希齡便時常親自下廚,為她準備營養豐富的飯菜。
一日,毛彥文因長時間在戶外奔波,不慎染上了風寒。熊希齡得知后,心急如焚,他立刻放下手中的事務,親自前往藥店為毛彥文抓藥,然后守在她的住所,為她煎藥、喂藥,悉心照料。
在熊希齡的精心照顧下,毛彥文的病情很快得到了好轉。這些看似平凡的舉動,卻讓毛彥文深受感動,她的內心也逐漸向熊希齡敞開。
經過幾個月的接觸,在各方親友的勸說下,毛彥文點頭同意嫁給熊希齡,但提出熊希齡必須“割須去杖”。熊希齡的胡須已經陪伴他十多年,長達一尺有余,顯得頗為瀟灑。許多人都認為熊希齡必定不會答應這一要求,然而,為了能夠迎娶毛彥文,熊希齡毫不猶豫地答應了。
1935 年 2 月 9 日,熊希齡與毛彥文在上海舉行了盛大的婚禮。這場婚禮轟動了整個上海灘,各界名流紛紛前來祝賀。婚禮現場布置得美輪美奐。66歲的熊希齡身著筆挺的西裝,精神矍鑠;33歲的毛彥文身披潔白的婚紗,美麗動人。
1937 年 12 月 25 日,熊希齡在香港突發腦溢血,不幸離世。
此后,毛彥文沒有再婚,而是全身心地投入到熊希齡生前未竟的事業中。她四處奔走,籌集善款。
除了籌集善款,毛彥文還親自參與到救助難民的實際工作中。她在多地設立難民救助站,為難民提供食物、住所和醫療救助。在救助站里,毛彥文常常忙碌一整天,她親自為難民們分發食物,安慰那些因戰爭失去親人而悲痛欲絕的人們,組織志愿者為難民們搭建臨時住所。
有一次,救助站來了一位年輕的母親,她抱著生病的孩子,滿臉焦急與無助。毛彥文見狀,立刻安排醫生為孩子診治,并親自照顧他們母子的生活起居。在毛彥文的悉心照料下,孩子的病情逐漸好轉,那位母親感激涕零,拉著毛彥文的手,泣不成聲。
隨著時間的推移,抗戰勝利,新中國成立。毛彥文繼續投身于慈善事業,為社會主義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她關注著兒童的教育問題,積極參與創辦學校,為貧困地區的孩子們提供更好的學習條件。她還致力于婦女權益的保障,組織婦女學習技能,幫助她們實現經濟獨立。在一次為農村婦女舉辦的技能培訓活動中,毛彥文親自授課,教她們編織、刺繡等手藝。她耐心地指導每一位婦女,從最基礎的針法開始,一遍又一遍地示范,直到她們掌握為止。看著那些婦女們通過學習技能,能夠改善自己的生活,毛彥文感到無比欣慰。
1949年,局勢發生重大變化,毛彥文離開了大陸。1999年11月10日,毛彥文在臺灣與世長辭,享年102歲。
回顧熊希齡與毛彥文三年的婚姻生活,毛彥文曾感慨道:“倘若我不認識朱曦,即便認識但沒有深厚的交情,那么我與秉公(熊希齡字秉三)的這段姻緣便無從談起,我生命中大部分經歷也將完全不同,這究竟是幸運還是不幸,實在難以言說。朱曦或許就是左右我命運的那個人吧?”
參考資料:
新湖南:《閑話熊希齡晚年婚事》
公益時報:《毛彥文:民國時期的女慈善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