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哥這番話,有深意。
2025年3月21日,京東集團創始人劉強東在社交媒體發文,披露2024年已有1200名京東快遞員退休并享受全額公積金及每月5350元養老金,呼吁全行業為快遞員、騎手繳納“五險一金”。同時,京東外賣宣布與超過10000名全職騎手簽署勞動合同,全額承擔“五險一金”成本,包含個人應繳部分,確保現金收入不受影響。
這篇發文的起點,源于京東的戰略轉向。京東2025年大規模進軍外賣領域,主打給快遞小哥繳納“五險一金”的決策,觸動了整個外賣行業的敏感神經。
在日均訂單量突破8000萬單、市場規模逼近萬億關口的賽道上,或許沒有多少人想到,配送員作為服務鏈條的最終執行者,正成為決定行業走向的重要變量。
京東為外賣小哥繳納社保,絕非一時興起的慈善秀,而是深諳商業本質的精明棋局。這是關于該話題討論的第一個誤區。
京東的選擇絕非偶然。回溯其發展史,物流體系始終是這家電商巨頭最沉甸甸的戰略資產。當同行紛紛選擇輕資產模式時,京東堅持自建倉儲和配送隊伍,其“重資產”基因在初期飽受質疑,卻在電商大戰中展現出優勢。有多少人是因為京東配送的一個“快”字,最終成為其忠實用戶?
經歷20余載發展,京東物流不僅支撐起了京東集團-SW(09618.HK)近5000億港幣的市值,也成就了其分拆上市后近600億港幣的市值、1828億營收及近80億利潤(據京東物流2024年年度業績報告),尤其是利潤同比增長186.8%,更驗證了包括人力在內的物流投入,終能成為營收之源。
這或許也是面相看似有些憨厚的劉強東“大智若愚”之處:無論是外賣還是快遞小哥,普通不起眼,整日穿梭大街小巷,但他們是當下電商、外賣、本地生活、即時配送的壓艙石。
中國新型服務業的發展圖譜中,電商、外賣、本地生活(即時配送)已形成緊密嵌套的生態。由此,TOP10的互聯網巨頭,基本都扎堆于此。
電商行業依然是“老大”。2024年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471469億元,其中網上零售額為155378億元,占總體零售額的33%。
阿里巴巴2024財年全球年度活躍消費者達10億,活躍商家超800萬;京東活躍購買用戶數為6.5億,商家數突破1000萬;當然,餓了么更是來勢兇猛。
內容電商與社交電商新入駐商家增長顯著,快手、抖音等新玩家的持續加入,即時配送與電商的融合,折射出行業的底層邏輯變革:單純商品交易的價值空間收窄,履約效率與體驗升級成為第二增長曲線。
本地生活服務領域的增長更為迅猛。2023年即時零售市場規模為6500億元,同比增長28.89%,預計2030年將突破2萬億元,本地生活服務行業仍有巨大的想象空間。
這其中,中國在線餐飲外賣行業2024年市場規模達16357億元,同比增長7.2%,用戶規模突破5.92億人,占網民總數的53.4%。數據勾勒出外賣行業的基本圖景:規模擴張趨緩,市場正從一二線城市飽和競爭轉向縣域進一步下沉。
之所以不厭其煩地羅列上述數據,就是在驗證一個樸素的認知:電商、本地生活(包括外賣、即時配送)行業巨大的市場規模,京東、美團、阿里巴巴、騰訊(騰訊是京東、美團、拼多多等股東)等企業合計超5萬億元的市值,數十萬“全職”員工傲視其他行業的收入,離不開超2000萬“零工”從業者(含騎手、快遞員、分揀員等)的日常勞作。
與此同時,電商、外賣、本地生活、即時配送賽道,有足夠想象力的藍海空間,又面臨飽和式競爭,巨頭環伺,各自資金、規模難分高下,既有競爭模式陷入瓶頸。
上述賽道絕非商家與消費者的簡單直線,而是平臺、商戶、騎手(快遞員)、消費者構成的精密生態網絡。外賣小哥正是其中奔涌的毛細血管,若長期忽視其生存狀態,整個商業生態恐將因末梢衰竭而崩塌。
20年前堅持物流直營模式的京東,如今將這套打法復制到外賣戰場,蓋因劉強東明了,平臺所謂“算法優化”“智能調度”,都要通過配送員的雙腿完成服務閉環。
在外賣領域,這種邏輯愈發清晰。隨著外賣領域補貼戰、流量戰逐漸式微,配送員作為服務觸點的價值開始凸顯。
當下外賣領域,美團、餓了么是典型的“守城方”,京東則是攻方,在零工經濟盛行的當下,京東給外賣買“五險一金”的“逆勢操作”絕非簡單的道德標榜。京東物流十年沉淀的運力調度算法、供應鏈管理經驗,需要通過外賣業務,用穩定的運力網絡支撐服務質量,用服務口碑轉化為用戶粘性。
換言之,這是京東作為后來者,必打的一張帶有攻擊性的明牌。
由此帶來的另一個誤區是,當劉強東宣布為外賣小哥全額繳納“五險一金”時,行業里一片“百億社保支出難以為繼”的驚呼,但真實數據揭示的卻是另一番圖景。
外賣行業雖非暴利領域,但其盈利能力遠超傳統認知,以美團最新財報為例,其本地商業板塊季度經營利潤為129億,利潤率為19.7%。
誠然,在本地商業賽道中,酒旅等板塊利潤率高,外賣行業凈利潤率偏低,但高頻外賣業務是支撐起其他本地服務的入口。
“入口價值”的重要性,早通過美團的成長歷程被揭示。相比于當年“百團大戰”的數百億補貼,美團剛剛表示,將為“全職及穩定兼職騎手”繳納社保,正在搭建信息系統,預計在二季度實施。有券商預估,共擔模式下,其社保相關年支出約為20個億,與所謂的“百億負擔”相去甚遠。
洞察人性本質,以服務為舟楫,以需求為羅盤,是商業永恒的運行法則。
從馬斯洛金字塔,到卡尼曼決策偏見,所有商業奇跡的源代碼,都寫在對人性光譜的精密解構與溫柔馴服之中。
中國商業戰場競爭長期困于“物”的維度,九塊九包郵的電商血戰、五折起送的外賣折扣券,都將商業競爭簡化為價格絞殺戰,卻集體漠視了“人”這一服務鏈中最鮮活的要素。
在電商倉庫里,分揀員掃描條碼的動作重復千萬次,但這卻是“當日達”承諾的具象化。外賣騎手的頭盔上凝結著汗水,卻承載著平臺“30分鐘送達”的品牌信譽。人力投入是構建服務護城河的磚石。傳統制造業可以通過自動化削減人力,但服務行業,人就是服務本身,騎手的微笑比算法更能讓用戶記住平臺。
外賣平臺為騎手增加“五險一金”,表面推高單均成本,其實是在購買“服務穩定性”這份無形資產。當行業陷入價格戰泥潭時,優質服務帶來的復購率提升,反而能創造更高的“有效毛利率”。
對“給外賣小哥買五險一金”的另一大誤解,是之前有一種聲音:部分外賣小哥不愿買社保,因為會減少其支出。
所謂“外賣小哥自愿放棄社保”的敘事,本質是結構性困境下的被動選擇。作為“靈活就業者”,當每日配送單量決定生存底線,小哥不得不在“當下溫飽”與“未來保障”間做出殘酷取舍。“自愿”背后,是零工經濟將社會成本轉嫁給個體的設計,最終使外賣騎手選擇“主動”放棄權益。他們不是不需要社保這艘救生艇,而是現有的收入結構根本容不得他們登上這艘船。
外賣騎手的雙腿、快遞員的三輪車,不只是運輸工具,而是連接商業世界與真實需求的“神經末梢”。企業為勞動者提供保障,本質上是在購買兩樣隱性資產:服務的確定性與組織的穩定性。
平臺給騎手多繳的社保金,正在撬動兩個維度的杠桿:縱向深化服務體驗,讓“最后一公里”從成本中心變為體驗中心;橫向構建生態壁壘,當其他平臺還在計算人力成本時,先行者已經用服務標準重構了行業規則。
投入不是簡單的成本疊加,而是創造了“服務溢價”的乘數效應——用戶愿意為更安心的配送多付1元,商家愿意為更穩定的運力多讓1個點。
“是否給外賣小哥買社保”的第三個誤解:很多人以為這是可選項,但實為必選項。
當前社保政策對靈活用工尚存模糊地帶,但《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保障指導意見》已釋放明確信號。
京東率先喊出“給外賣小哥上社保”,是為了搶占三個戰略先機:其一,監管預期管理:主動合規換取政策彈性空間,避免重蹈網約車行業"運動式整改"的覆轍;其二,人才虹吸效應:在騎手總量見頂的存量市場,社保福利成為爭奪優質運力的關鍵籌碼;其三,ESG價值沉淀:在資本市場愈發重視社會責任的背景下,提前構建環境、社會、治理(ESG)評級護城河。
所有的討論,當然不止于商業,究竟要不要給外賣小哥買“五險一金”,最終指向一個根本命題:在數字經濟時代,人的價值應該被如何定義?我們是否忘記了商業活動終究要服務于人的需求?配送員不是成本項,而是價值創造的終端。他們的雙腿丈量的不僅是配送路線,更是商業文明的溫度。這種認知的回歸,或許才是外賣行業下半場的真正起點。在市場規模突破萬億、從業人員超千萬的當下,重新審視人力資本的真實價值,不僅是對配送員的尊重,更是對行業未來的負責。
作者簡介
當你關注財經和時事熱點時,我愿與你分享背后的故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