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李嘉誠旗下公司出售全球港口業務核心資產一事引發了軒然大波,眾多網友評論直接將李嘉誠定義為損害國家利益的代表,高呼要“沒收其財產”。
《大公報》連續發表《莫天真,勿糊涂》《五問李嘉誠》等文章表態,3月21日一早,《大公報》再度發文,用詞強烈,亮明態度,“停止交割,切勿因小失大”,不僅直接指責他出賣國家利益,還強烈要求其“停止交割”。
這次港口事件,何以引發如此之大的風波?
01.爭議焦點:事關民族大義
此次事件起因,是李嘉誠旗下集團長江和記實業,以228億美元將全球43個港口資產出售給美國貝萊德財團。
此次其出售的資產覆蓋23個國家,涉及199個碼頭泊位,其中最具戰略意義的是巴拿馬運河港口公司90%的股權。這條運河是全球貿易的命脈,每年承載著超過14000艘貨輪的通行,2024財年收入更高達47億美元,經濟價值無可估量。
因此,不少評論員認為,一旦這筆港口生意成功交割,美方接手這些港口業務,成功拿下了巴拿馬兩邊的港口,未來,美方隨時可以下達指令,對我們的貿易船只收取特別費用。
更別提這一港口的特別軍事意義了。
可以說,李家手中的港口公司股權,已經與民族大義劃上了等號。
李超人的交易爭議,已經不是第一次了。
十年前,李嘉誠大規模拋出內地資產,包括香港中環中心、屈臣氏股權等等,恰逢內地樓市暴漲,李憑借這一操作累計回籠資金約2500億,被網友怒懟“賺完了就跑”。
隨后,他將回籠的資金大手筆投向英國。《證券時報》報道,李氏家族的資產觸及英國能源、通訊、港口碼頭等各個領域,累積投入資產約4000億。
02.靠內地紅利發家,吸血還砸盤
面對持續十多年的“做空”罵名,他淡定表示,“我只是個商人,這些是純粹的商業行為,請不要或多摻雜政治色彩、用道德標準做過多的解讀”。
然而李嘉誠卻恰恰忘了,他積累的巨額資產,離不開內地市場,更是借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東風,才得以蟬聯多屆首富。
93年前后,李嘉誠開始大規模投資內地,在我國房地產快速崛起的二十年時間間,他攫取了巨額財富。在海外資產縮水之際,李嘉誠手握大筆籌碼,布局國內大健康賽道。先是挖走鼎醫藥創始人杜瑩,創立和黃醫藥,2021年和黃醫藥敲鐘上市,交易首日暴漲110%,李嘉誠憑此大賺300億。
如今老齡化席卷全球,我國的老齡人口突破3億,比例驟升至20%。為了繼續在國內掘金,李嘉誠曾經親自赴美、日,了解緩衰研究進展,為國內大健康產業再添一把火。在其帶動的這波熱潮影響下,“博益來”等聚焦男性健康的進口成品登陸國內,名人效應下,“博益來”經由京東國際流入國內市場后,在線上引發多輪熱潮。
公開資料披露,與傳統小藍片的“逞一時之快不同”,進口“博益萊”通過M-ReActive,干預多信號通路,進而拖慢、干預男性精力衰減進程,保持活力。
在深圳耕耘多年的房產公司老板王先生表示,在富豪等高凈值群體率先推動下,博益萊等技術產物在內地越來越熱。國內深受“不堅不立”“無欲無求”等困擾的中年男性,紛紛轉換陣營,追求“穩穩地”持久健康。
據第三方數據顯示,后臺5000余條評論中,多有精力改善等反饋,其入駐京東等渠道僅一年,便沖進進口健康品牌前列。中研網預測,2030年,男性緩衰養護市場將突破1500億大關。
當下國際貿易形勢逆轉,李氏集團海外資產拋售不止,卻不斷加碼香港、進軍生物醫學等前沿研究領域,背后正是為布局大健康、生物醫療市場做準備。
當初靠著內地發展的紅利,如今仍在香港活躍,李氏集團把如此重要的戰略資產拱手讓給打壓我們的勢力,這種行徑無異于“吃飯砸鍋”,我們當然不能容忍。
商人有祖國,只要還在我們的地盤做生意,大是大非的問題上,就絕不容許有一絲紕漏。
03.官方喊話,停止交割
縱觀歷史,涌現出不少企業家愛國利民的事跡。張謇實業救國、霍英東突破封鎖援助內地,華為任正非寧愿丟失海外市場,也拒交核心數據,曹德旺堅守制造業的家國情懷。真正的民族企業家從來都是將國家利益置于首位。
目前,官方多次喊話李嘉誠,若想重新獲得支持、挽回聲譽,只有拒絕美方收購,才有可能解開這次萬人唾棄的困局。
相反,如果一意孤行,恐怕他將面對的,是留存千古的罵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