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配圖 圖文無關 版權歸屬原作者
核心導讀:“閨女啊,你回來看看,這按摩床墊可好了!人家說能治高血壓、關節炎,還白送我兩桶油!”上周回家,一推開門,我就被滿地的“贈品”驚到了:角落堆著“高科技養生鍋”,桌上擺著“磁療泡腳桶”,冰箱里塞滿“包治百病的養生茶”……而坐在“戰利品”中央的老媽,正驕傲得像打了勝仗。 我苦笑——這哪是什么“免費福利”?分明是有人用幾個雞蛋、幾聲“干媽”,換走了老人半輩子攢下的血汗錢。
網絡配圖 圖文無關 版權歸屬原作者
一、瘋狂營銷的套路,比你想象得更狠
這些推銷員,個個都是“心理學大師”:
1??打感情牌比親兒女還親
天天上門送溫暖,陪聊陪笑陪買菜,張口閉口“咱爸咱媽”。老人獨居久了,親兒子一個月沒打電話,推銷員卻天天“孝順”問候。
2??養生焦慮精準拿捏
“阿姨,您這頭暈是腦梗前兆啊!”“叔叔,現在不預防,過兩年就得坐輪椅!”專挑老人最怕的病嚇唬,再掏出一堆“專家認證”“諾貝爾技術”的產品當救命稻草。
3??放長線釣大魚
先送雞蛋面條,再送旅游體檢,最后“限量搶購”——等老人覺得“欠了人情”,幾千上萬的保健品、理療儀就成了“良心價”。
說白了:他們賣的不是產品,是孤獨的解藥,是恐懼的安慰劑。
網絡配圖 圖文無關 版權歸屬原作者
二、為什么勸不動老人?真相扎心了
子女常抱怨:“說了八百遍是騙子,怎么還信?”
可我們或許忽略了:
老人要的不是道理,是關注
當子女總說“忙”,推銷員卻愿意花3小時聽他們嘮家常;
老人怕的不是花錢,是拖累你
“現在花2萬買保健品,總比將來住院花20萬強”——這話術直戳老人軟肋;
老人缺的不是判斷力,是存在感在講座上被捧成“VIP”,在微信群里被夸“最有眼光”,這種認同感,可能比保健品更“滋補”。
網絡配圖 圖文無關 版權歸屬原作者
三、三招幫爸媽守住錢袋子
給老人的真心話:
1??免費的最貴!
記住:“贈品”都是魚餌,今天拿10個雞蛋,明天可能賠進去10年退休金。
2??生病要認“三正規”
正規醫院、正規醫生、正規藥品,街邊“專家”連行醫資格證都沒有!
3??遇事緩三天
但凡要掏錢,先給子女打個電話,就說:“孩子非要幫我把把關”。
給子女的急救指南:
1??每周一通“防詐熱線”
別光問“吃飯沒”,多聊聊:“最近有人上門送東西嗎?”“帶您去哪玩啦?”
2??給“寂寞”找個出口
幫爸媽報老年大學、社區舞蹈隊,甚至養條狗——讓他們沒空去聽養生講座。
3??來點“善意的套路”
“媽,我同事媽媽買了這個住院了!”“爸,這產品上315晚會了!”有時嚇唬比講理管用。
四、做我們該做的,不只是罵騙子
某次陪老媽去退貨,推銷員沖我吼:“你們子女不陪老人,還不許我們關心?”
這句話像一記耳光。
那些滿屋子的“贈品”,何嘗不是老人無處安放的孤獨?當我們指責爸媽“亂花錢”時,或許該想想:是否有人比我們更“用心”地哄他們開心?
治理亂象需要法律重拳,但化解老人的心,要靠愛的細節。——明天起,把刷手機的時間,分給爸媽一個擁抱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