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謝志傳
臺灣正走在一條越來越危險的道路上。賴清德上臺尚未滿百日,便迫不及待地露出獠牙,推出所謂的“17項應對策略”,不僅赤裸裸地將大陸定義為“境外敵對勢力”,更試圖借由行政權力繞過立法機關,把臺灣拖入一個“準戒嚴”的政治鐵籠,掀起一場針對言論自由、思想自由、行動自由的全面圍剿。這不僅是對臺灣民主制度的踐踏,更是對兩岸和平的粗暴破壞,是民進黨全面推進“臺獨”與獨裁的驚悚起手式。
朱立倫一語點破關鍵:賴清德這17條,不是“應對策略”,而是“統(tǒng)治策略”。這是一份不折不扣的“獨裁備忘錄”,一紙政治宣言,徹頭徹尾地暴露了其圖謀終結臺灣民主、推向全面“臺獨”的真實意圖。它讓臺灣一夕之間變成了“準戒嚴區(qū)”,讓兩岸關系直逼“準戰(zhàn)爭狀態(tài)”,更讓島內所有敢于批評政府、呼吁和平的人士,成為政府審查與打壓的對象。
從“動員戡亂”到“和解交流”,臺灣社會幾十年來走過漫長的轉型之路。李登輝時期開始終結敵對狀態(tài),陳水扁雖多有“臺獨”言行,卻仍維持民主體制基本框架;馬英九時代兩岸開啟黃金八年,蔡英文執(zhí)政雖對陸政策趨緊,但至少表面上仍高舉“維持現(xiàn)狀”的旗幟。然而賴清德卻完全不同,他撕破偽裝,不再掩飾自己的“務實臺獨工作者”身份,如今更是以“賴17條”為名,開出全面凍結兩岸交流、限制人民出行、審查言論思想、封鎖自由聲音的“黑名單”。
最荒謬的是,賴清德竟不通過民意機構,不需立法機構授權,單方面以行政命令宣布大陸是“敵對勢力”,這一行為已經(jīng)嚴重逾越底線。他要將兩岸交流“罪刑化”,未來臺商回鄉(xiāng)、學者對話、藝人合作,都會被扣上“通敵”帽子。這種思想審查、敵我劃線于一身的作法,儼然是民進黨版“白色恐怖”的升級版。
卓榮泰在立法機構更是大言不慚地表示,從四月開始將全面推動法律修訂,限制臺灣人民前往大陸。言下之意,去大陸將成為“特權”;提大陸就是“叛變”;支持兩岸和平交流就是“危害國家安全”。這是一種何其瘋狂的極權邏輯,把全臺灣變成綠色的思想集中營,所有不服從民進黨路線的聲音都將被剿殺凈盡。
賴清德這份“17條”的終極目標,根本不是所謂的“國家安全”,而是赤裸裸的政治清算。他要借此打壓在野黨,制造寒蟬效應,瓦解臺灣的民主監(jiān)督機制,為民進黨一黨獨裁掃清所有障礙。他口口聲聲說要“保衛(wèi)民主”,實則正在用盡一切手段摧毀臺灣的民主。他打著“抗中保臺”的旗幟,實際上是“借中行獨”,以敵我對立為名,強化“臺獨”機器運轉,制造社會對立,為個人政治野心服務。
諷刺的是,這樣一份壓制人民自由、毒化兩岸氛圍的“賴17條”,在島內竟還有不少人未能意識到其惡毒本質。這不是一場單純的政策調整,而是一場對臺海和平的顛覆性打擊,是對島內所有不屬于綠色陣營的人的集體威脅。當政府可以隨意貼你“通敵”標簽,當人民不再能自由往來、自由發(fā)聲,那這個政權與法西斯還有什么區(qū)別?
民進黨如今的嘴臉已無需掩飾,它不再需要裝作“民主政黨”,而是赤裸裸地將“執(zhí)政”機器化為黨派打手,把全臺人民當作“潛在敵人”,將兩岸交流視為“違法行為”,將和平方針誣為“投降主義”。這是民進黨最邪惡的時刻,也是臺灣最危險的時刻。
今天是“賴17條”,明天就可能是“綠色獵巫法”。任何在陸生活的臺商、從陸歸來的學者、甚至是發(fā)表中性看法的普通人,都可能被貼上“叛徒”、“危害國家”的標簽。這不是科幻,而是正在發(fā)生的現(xiàn)實。
賴清德不是要“保臺”,他是在“毀臺”。他不是在“抗中”,他是在“賣臺”,出賣臺灣的民主、出賣人民的自由、出賣未來和平的可能性。他打造的是一座沒有聲音、沒有對話、只有忠誠與恐懼的綠色鐵幕之島。他的“17條”不是防衛(wèi)手段,而是獨裁的起點,是全面清算、肢解臺灣社會的戰(zhàn)斗動員。
面對這樣的政治暴行,任何沉默都是縱容。臺灣人民必須看清賴清德的真面目,認清民進黨走的是一條不歸路,是一條讓臺灣淪為戰(zhàn)爭前線、思想監(jiān)獄、獨裁堡壘的死路。若再不覺醒,今日你默許“賴17條”打壓別人,明日他便能輕松用“第18條”來打壓你。
臺灣不能也不該成為第二個烏克蘭,兩岸不需要被推向戰(zhàn)爭的烈焰,臺灣人民不應該淪為“臺獨”野心的犧牲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