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引言:
美國是當今世界上首屈一指的超級大國,在經濟、軍事、科技等多個領域,都處于近乎壟斷的地位。
但是美國政府不可否認,他們今天所取得的成功,是建立在對另一個民族的同化和屠殺基礎之上的。印第安人的“血淚之路”,是美國歷史上永遠無法抹除的一筆孽債。
自從17世紀歐洲白人乘坐五月花號,漂洋過海來到北美大陸,世居此地的印第安民族就開始面臨種族滅絕的巨大危機,進入了長達近五個世紀的黑暗歷史。
一、印第安人的“血淚之路”:從慘無人道的屠殺,到文化層面的“同化”
當初來乍到的歐洲移民饑寒交迫、走投無路之際,善良的印第安人向他們提供了可口的食物和溫暖的住處。
可是在貪婪的西方資本家眼中,卻早已將印第安人的家園,視作為自己的囊中之物。他們恩將仇報,為北美大陸帶來了疾病和戰爭。后又通過一系列的同化政策和西進運動,殘酷壓榨印第安人的生存空間,將這個民族一步步推入滅亡的深淵。
1830年,《印第安人遷移法案》出臺,將密西西比河西岸劃作印第安人的保留地。這里偏僻無人、荒涼貧瘠,不利于莊稼和牲口的生長,但遭受壓迫的印第安人沒得選擇,只能拖家帶口,遷徙到這里勉強茍活。
可即便如此,白人還是不愿輕易放過他們,包括林肯在內的多任總統屢屢下達慘無人道的屠殺令,對印第安人趕盡殺絕。
到了19世紀70年代,絕大多數印第安部落已經全部淪入美國政府的掌控之中。對于此時的美國政府來說,如果繼續沿用傳統的武力手段對待印第安人,就顯得有些不合時宜了。
一則會產生龐大的軍費,給國家財政造成很大的負擔;二則是要顧及社會輿論的影響。在這種情況下,聯邦政府及時轉變策略,費盡心機烘托自己的“父親”形象,并通過傳媒出版等輿論手段,宣揚自己希望把印第安人教育成“文明人”的宗旨。
在全面鋪開的同化政策當中,美國政府極力扮演“父親”這一角色,不是沒有原因的。美國白人天生自視高人一等,奉行所謂“白人至上”的思想,認為自己是全世界最優等的民族。
在他們眼中,印第安是一個野蠻愚陋的劣等民族,急需接受文明社會的教育。為了幫助印第安人擺脫舊習俗,從“野蠻”走向“文明”,以美國政府為首的白人社會可謂是處心積慮,在教育、土地、經濟、宗教、風俗等多個方面采取措施,頗費了一番功夫。
1887年,美國聯邦政府頒布《道斯法》,規定印第安部落土地私有化。換言之就是,這些土地再也不是印第安人世代守護的保留地了,而成為了土地市場中可以自由買賣的商品。
聯邦政府對此做出的解釋是,希望幫助印第安人更加妥善的管理土地,解決當地人口的貧困問題。可他們真正的想法,卻是利用資本武器,將印第安人驅趕進白人社會。然后他們在各自謀生的過程中,必然會逐步被同化。
后來的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道斯法》實施后不久,印第安部落的土地就大量流失,遭到白人蠻橫無理的巧取豪奪。
這部法律取消了保留地,打破了部落制,將屬于印第安人的最后一方凈土殘忍剝奪,對印第安民族的文化根基造成了沉重打擊。
失去家園的印第安人無家可歸,只得向東遷徙,搬進城市居住。尤其是二戰結束之后,美國政府又推出了所謂的“重新安置計劃”,進一步加快了印第安人進城的腳步。
政府成立印第安事務所,負責安置初來乍到的印第安人,同時會對他們進行一些生活常識和工作技能上的培訓,比如怎樣使用電梯、怎樣看紅綠燈。但是一個月之后,所有的人就必須自食其力,完全融入白人社會的生活。
在宗教領域,為了全面控制印第安人的思想,使他們及早步入“文明開化”,傳教士們會積極宣講基督福音,力勸印第安人改變信仰。至于其傳統的風俗禮儀,則一律被列入了禁令。
二、美國白人“同化政策”中的教育手段:寄宿制學校、“唯英語教育”
除了土地政策和宗教傳播,教育也是白人同化印第安人的一大利器。教育最重要的任務在于,向印第安人傳播“文明”的思想觀念,將這些紅皮膚的土著公民,全部培養成白人標準。
為了達到這個目的,美國白人可謂煞費苦心,他們成立了大量的寄宿制學校,讓印第安兒童全天候的待在學校當中,徹底切斷與印第安文化的接觸,在近乎于隔離的狀態下,對白人文化從頭學起。
這類寄宿制學校尤其注重利用校規,消除學生對自己民族的身份認同。比如,入校的男孩必須一律剪掉長發,因為留長頭發被他們看作是野蠻人的象征;所有的學生必須脫掉傳統的民族服飾,改穿統一的校服;甚至就連學生的姓名也要改,在入校的第一堂課上,老師會給每一個印第安學生起一個新的英文名。此外,在寄宿學校里說印第安人的語言是一大禁忌,一經發現也會遭到懲罰。
為了讓“蒙昧”的印第安人在思想、道德和習俗上,徹底脫離其原有的意識形態,進一步貫徹教育層面的同化政策,美國政府決定將語言問題作為“美國化教育”的核心,提出了“英語第一”的口號,對所有非英語的印刷出版刊物一律禁止,所有的寄宿制學校也通通采用英語授課。
他們甚至不惜額外撥款開辦夜校,對印第安兒童的英語水平突擊惡補,目的就是在最短的時間內,將其塑造成一個忠誠的美國公民。
然而對于有著外來者身份的印第安人來說,這一做法無疑會使他們在語言和心理兩個維度上,感受到強烈的壓抑。
在眾多“唯英語教育”的支持者當中,有兩個組織最為活躍,一個是美國英語協會,另一個叫做英語第一協會。
他們創辦的目的顯而易見,就是為了保證美國社會語言的一致性,確保英語不會受到其他小語種和方言的影響,在美國始終占據至高無上的地位。
對于以印第安人為代表的外來移民而言,學習英語雖然非其所愿,但他們也是別無選擇,因為如果語言不通,就沒有辦法在社會上生存。
聯邦政府在白人區開辦的寄宿學校,學制為四到八年不等,且從頭到尾的教學語言全部為英語。
印第安人的后代從小并非在英語語境中長大,這種規定對于他們而言自然是非常不公平的,長期住校、不能回家也與印第安民族的傳統習俗相違,因此遭到了很多印第安家長的強烈抗議。
迫于輿論壓力,美國政府只得在原保留地內建立起一批走讀學校,但教學語言還是沒有改變,仍然采取千篇一律的唯英語教育。
這種強制推行的教育手段,在保留地遭遇了強大的阻力,大多數印第安家長,都不愿意自己的孩子進入白人開辦的學校就讀,以至于對他們的逃學行為睜一只眼閉一只眼。正所謂皇上不急太監急,孩子逃學連家長都不發話,偏偏聯邦政府先急上了。
他們安排了大量的美國警察,專門對這些逃學的兒童進行搜捕,將他們強制送回學校。逃學行為屢禁不止,后來學校干脆將宿舍的窗戶全部用釘子封死,而且不允許家長入校探望。對于這些只有幾歲、十幾歲的孩子來說,上學的感受和坐牢沒什么兩樣。
為了讓唯英語教育得到卓有成效的實施,美國教育部專門制定了一套全新的英語教材,以解決印第安兒童英語水平普遍低下的現狀。
如果有學校圖省事,偷偷采用印第安語進行教學活動,政府就會立即停止對其提供資金撥款。但是,印第安兒童對強制性的英語教育普遍帶有敵對情緒,加上這類學校的教師素質也良莠不齊,最終的教育成果自然是不盡如人意。
三、“同化政策”失敗的根本原因:暴力強制手段不符合民族發展的客觀規律
總而言之,為了能“從娃娃抓起”同化印第安人,美國政府極力扮演著一位“望子成龍”的“父親”角色。
由于白人天生自帶強烈的民族優越感,他們理所當然的認為,自己的教育模式是最值得推崇的,所以從看書識字、學校生活,到學習法律、信仰上帝,寄宿制學校在教育“紅孩兒”的時候,一切都是照著白人的模板批量生產,對印第安民族的傳統文化習俗,則始終保持鄙夷和敵視的態度。
半個多世紀以來。美國政府對印第安人進行了全方位的同化滲透,雖然沒有了大屠殺時期的刀光劍影,但仍然無法掩蓋其壓迫侵略的陰暗本質。
覆蓋生活方方面面的同化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確實令印第安人改變了游牧民族的生活習慣,生活質量有所提高,但印第安民族文化的根,卻不是這么容易就會被連根拔除的。
事實證明,美國白人針對印第安人推出的,以“唯英語教育”為代表的一系列強制同化措施,嚴重違背了印第安人的意愿,就連其他種族的美國民眾也時常站出來,為印第安人鳴不平。
到了1986年,美國國會終于低頭服軟,通過了《印第安人民權法》,第一次改變了對印第安人的同化政策,開始鼓勵印第安年輕人,在適應美國主流社會的基礎上,傳承發揚本族文化。
但是時至今日,印第安部落仍未擁有真正的自主權利,印第安人和美國白人之間的民族矛盾仍然存在。
結語:
眾所周知,美國是世界上人種構成最復雜的國家之一,就像一個將天南海北各種文化融匯在一起的大熔爐。
在文化多樣性的新時代大背景下,印第安文明的重新崛起是大勢所趨,近500年的歷史也證明了,這是一個生命力極為頑強的文明。
如果美國政府繼續執迷不悟,始終拿不出一個包容開放的正確態度,無論他們使用何種軟硬兼施的手段,對底層人民進行剝削壓迫,印第安人也永遠不會心服。
參考:
1、《印第安人史話》
2、《美國歷史與文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