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條:
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干嘔者,桂枝湯主之。
成無己《注解傷寒論》
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干嘔者,桂枝湯主之。
陽以候衛。陰以候榮。陽脈浮者,衛中風也;陰脈弱者,榮氣弱也。風并于衛,則衛實而榮虛,故發熱汗自出也。經曰;太陽病。發熱汗出者,此為榮弱衛強者是也。嗇嗇者,不足也,惡寒之貌也。淅淅者,灑淅也,惡風之貌也。衛虛則惡風,榮虛則惡寒,榮弱衛強,惡寒復惡風者,以自汗出,則皮膚緩,腠理疏,是亦惡風也。翕翕著,熇熇然而熱也,若合羽所覆,言熱在表也。鼻鳴干嘔者,風擁而氣逆也。與桂枝湯和榮衛,而散風邪也。
桂枝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 味辛熱 芍藥三兩,味苦酸 甘草二兩,炙 味甘平 生姜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
《內經》曰:辛甘發散為陽。桂枝湯,辛甘之劑也,所以發散風邪。《內經》曰;風淫所勝,平以辛,佐以苦甘,以甘緩之,以酸收之。是以桂枝為主,芍藥甘草為佐也。《內經》曰:風淫于內,以甘緩之,以辛散之,是以生姜、大棗為使也。
上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適寒溫。服一升,服已須臾,啜熱稀粥一升余,以助藥力,溫覆令一時許,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盡劑;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間,半日許,令三服盡;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時觀之;服一劑盡,病證猶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劑。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惡等物。
方有執《傷寒論條辨》
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干嘔者,桂枝湯主之。
桂枝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 芍藥三兩 甘草二兩,炙 生姜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
上五味,?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適寒溫服一升,服已,須臾啜熱稀粥一升余,以助藥力,溫覆令一時許,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盡劑;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役,其間半日許令三服盡。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時觀之。服一劑盡,病證猶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者,乃服至二三劑。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惡等物。
嗇,審革切。淅,心吉切。翕;曉吉切。去,上聲。滓,照兒切。啜①,與啜同。差,與瘥同。令,平聲。臭惡之惡,如字。
此申上條而詳言之,釋其義,以出其治。太陽中風,乃掇上條所揭攢名以指稱之,猶上條掇首條所揭,而以太陽病為首稱,同一意也。陽浮而陰弱,乃言脈狀以釋緩之義也。《難經》曰:中風之脈,陽浮而滑,陰濡而弱,是也。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乃承上文而言,以釋發熱汗出之義。言惟其脈之陽浮,所以證乃熱自發也;惟其脈之陰弱、所以證乃汗自出也。關前陽,外為陽,衛亦陽也。風邪中于衛則衛實,實則太過,太過則強,然衛本行脈外,又得陽邪而助之強于外,則其氣愈外浮,脈所以陽浮,陽主氣,氣郁則蒸熱,陽之性本熱,風善行而數變,所以變熱亦快捷,不待閉郁而即自蒸發,故曰;陽浮者,熱自發也。關后陰,內為陰,榮亦陰也。榮無故,則榮比之衛為不及,不及則不足,不足則弱,然榮本行脈內,又無所助,而但是不足于內,則其氣愈內弱,脈所以陰弱,陰主血,汗者血之液,陰弱不能內守,陽強不為外固,所以致汗亦直易,不待覆蓋而即自出泄,故曰陰弱者,汗自出也。嗇嗇惡寒,淅淅惡風,乃雙關之句,蓋原太陽本惡寒,而明其所以亦惡風之情狀也。嗇嗇,言惡寒出于內氣餒,不足以耽當其滲逼,而惡之甚之意;淅淅,言惡風由于外體疏,猶驚恨雨水卒然淅瀝其身,而惡之切之意。蓋風動則寒生,寒生則膚粟,惡則皆惡,未有惡寒而不惡風,惡風而不惡寒者,所以經皆互文而互言之,不偏此偏彼而立說也。翕翕發熱,乃形容熱候之輕微。翕,火炙也,團而合也。言猶雌之伏卵,翕為溫熱而不蒸,蒸,大熱也。鼻鳴干嘔,乃詳上條之未備。鼻鳴者,氣息不利也;干嘔者,氣逆不順也。蓋陽主氣而上升,氣通息于鼻,陽熱壅甚,故鼻窒塞而息鳴,氣上逆而干嘔也。然翕翕發熱難曉,而鼻鳴干嘔易見,有鼻鳴干嘔,則翕翕發熱可征矣。方之為言,義之所在也。言中風之治,宜在是物也。主,主當也,言以是為主當,而損益則存乎人。蓋脈證無有不相兼而見者,所以《經》但活潑潑,不欲人拘執之意也。桂枝,其性味雖辛甘而屬乎陽,其能事則在固衛而善走陰也;芍藥擅酸寒而下氣,快收陰而斂液。夫衛氣實而腠理開疏矣,非桂枝其孰能固之,榮血虛而汗液自出矣,非芍藥其誰能收之!以芍藥臣事桂枝而治中風,則榮衛無有不和諧者,佐之以甘草而和其中,則發熱無有不退除者,使之以大棗而益脾,使之以生姜而止嘔,皆用命之士也。微火者,取和緩不猛而無沸溢之患也。滓,淀垽①也。古人藥大劑,金鐺中煮,綿絞漉湯,澄濾取清,故曰去滓。啜。大飲也。熱稀粥者,桂枝湯劫敵之奇兵,應赤幟于必勝之陣也。助藥力,微旨也,譬如釋氏之禪機,老氏之玄關,儒家之心法也。漐漐,和潤而欲汗之貌。微似二字,最為要緊,有影無形之謂也。不可,禁止之詞也。如水流漓,言過當也。病必不除,決言不遵節制,則不效驗也。小促役,催速值事也。禁者,若物皆病之反也。凡此事宜,皆責之醫家耳,病家安能料理?今人之醫,惟務拱默以自崖岸,至不獲效,則反疑猜而多口于桂枝。諸家集方,何嘗見啜熱稀粥四字,徒以發汗相授受,微似,視為羨文,殊不知桂枝神算,捷在出奇,茍簡之弊,牢不可破。吁!手足胼胝②,禹稷之所以圣也。然則任治君子,茍未至于胼胝,亦何憚而不然也。若曰;何如此其屑屑,則脫有不中,其咎將誰歸與。
數變之數,音速。
①垽(yin):渣滓。
②胼胝:俗稱老繭。《玉篇·肉部》:"胼胝,皮厚也。"引伸為辛苦勞累。
喻嘉言《尚論篇》
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干嘔者,桂枝湯主之。
陽浮陰弱與下文衛強營弱同義。陽浮者,陽邪入衛,脈必外浮。陽性本熱,風性①善行,所以發熱快捷,不待閉郁自發也。陰弱者,營無邪助,比衛不足,脈必內弱。陰弱不能內守,陽強不為外固,所以致汗直易,不等覆蓋自出也。嗇嗇惡寒,內氣餒也;淅淅惡風,外體疏也。雖寒與風并舉,義重惡風,惡風未有不惡寒者,所以中篇傷寒證中亦互云惡風,又見惡寒未有不惡風者。后人相傳謂傷風惡風,傷寒惡寒,茍簡率易,誤人多矣。翕翕發熱,乃氣蒸濕潤之熱,比傷寒之干熱不同。息鳴者,陽邪上壅也;干嘔者,陽邪上逆也。故取用桂枝湯解散肌表之陽邪,而與發汗驅出陰寒之法,迥乎角立也
服已須臾,啜熱稀粥一升余,以助藥力,溫覆令一時許,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盡劑;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間,半日許,令三服盡;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時觀之;服一劑盡,病證猶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劑。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惡等物。
桂枝氣味俱薄,服過片頃,其力即盡,所以能解肌者, 妙用全在歠稀熱粥以助藥力。谷氣內充,則邪不能入,而熱歠以繼藥之后,則邪不能留,法中之法若此。世傳方書無此 四字,骎失初意。更有肌膚已透微似之汗,蓋覆強逼,至令大汗流漓者,總由不識解肌為何義耳。按∶衛行脈外,風傷衛之證,皆傷其外。外者,肌膚也。故但取解肌以散外,不取發汗以內動血脈,更不取攻下 以內動藏府,所以服桂枝時,要使周身漐漐然,似乎有汗 者,無非欲其皮間毛竅暫開而邪散也。然恐藥力易過,又藉 熱稀粥以助其煖,如此一時之久,肌竅不致速閉,則外受 之邪盡從外解,允為合法矣。不識此意者,汗時非失之太 過,即失之不及。太過,則邪未人而先擾其營,甚則汗不止 而亡陽;不及,則邪欲出而早閉其門,必致病不除而生變。
仲景言之諄諄,后人轉加忽略,茲特詳發其義。
①性:豫章本作"又"。
張志聰《傷寒論集注》
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干嘔者,桂枝湯主之
桂枝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桂枝止取稍尖嫩枝,內外如一,若有皮骨者去之,非去枝上之皮也,后仿此。芍藥三兩 甘草二兩,炙 生姜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
上五味?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適寒溫。服一升,服已須臾,啜熱稀粥一升余,以助藥力,溫覆令一時許,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盡劑;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間,半日許,令三服盡;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時觀之;服一劑盡,病證猶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劑。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惡等物。
此論風邪薄于太陽通體之肌表,而為桂枝湯證也,蓋風寒之邪必先毫毛而入于肌腠。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者,太陽主表,故陽氣外浮而熱發。風傷肌腠,故陰氣內弱而汗出,此風傷太陽之肌腠而然也。若風邪始薄于毫毛而未入于肌腠之際,則有嗇嗇、淅淅、翕翕之象,嗇嗇者,皮毛栗栗之狀,邪在皮毛,故嗇嗇惡寒;淅淅者,灑淅不寧之貌,肌腠未開,故淅淅惡風;翕翕者,動起合聚之意;太陽邪正之氣相持,故翕翕發熱。夫風邪從表入肌,在皮毛則肺氣不利而鼻鳴,人于肌腠則三焦不和而干嘔。桂枝湯主之,本論云"桂枝本為解肌",蓋三焦木火之氣通會于肌腠,桂為百木之長,氣溫色赤,秉木火之性,主助肌中之氣,以解肌表之邪;芍藥氣味苦平,花開赤白,放于二氣之中,得少陰君火之氣,主益神氣以助肌中之血,肌腠之血氣調和而邪自不能容矣;甘草、生姜宣達中胃之氣,而辛甘發散;大棗色黃味甘,脾之果也,主助脾氣之轉輸而為胃行其津液。汗乃水谷之津,故啜熱稀粥以助藥力,中焦之津液外布,即有留舍之邪與汗共并而出矣。津液外泄,則中氣暴虛,故忌食生冷、肉面、酒酪、臭惡等物,使勿傷脾胃之氣。
張錫駒《傷寒論直解》
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干嘔者,桂枝湯主之。
桂枝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桂枝止取梢尖嫩枝,內外如一,若有皮骨者去之,非去枝上之皮也,后仿此 芍藥三兩 甘草二兩,炙 生姜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劈
上五味,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適寒溫,服一升。服已須臾,啜熱稀粥一升余,以助藥力。溫覆令一時許,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盡劑;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間,半日許,令三服盡。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時觀之。服一劑盡,病癥猶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劑。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惡等物。
【注】此言風薄太陽之肌腠,而立方以救治也。風為陽邪,風干肌腠,則陽氣浮而外應,陰氣弱而內孤。陽浮于外,則熱自發;陰弱于內,則汗自出。汗出者,肌腠實而皮膚虛也。嗇嗇者,皮毛粟栗之狀。淅淅者,灑淅不寧之貌。邪從皮毛而入于肌腠,故嗇嗇然而惡寒,淅淅然而惡風也;翕翕者,動起合聚之象,乃風動之性與氣合并而為熱也;肺合皮毛而開竅于鼻,脾合肌肉而連膜于胃,邪傷皮毛,則肺氣不利而鼻鳴;邪干肌腠,則胃氣不和而干嘔。桂枝湯主之。桂枝氣溫色赤,秉少陽三焦木火之氣,故能助三焦而通會于肌腠;芍藥氣味苦平,花開初夏,稟少陰君火之氣,故能助少陰之神,以生肌中之血;生姜之辛,所以宣通神明;甘草、大棗之甘,所以調補中土。神明通而中土調,肌腠解而汗自出,邪自無所容矣。汗乃中焦水谷之津,故啜粥以助藥力,谷精足而津液通矣。禁生冷等物者,恐中氣虛,生冷之物能傷脾胃也。此節論桂枝證之總綱,下八節俱明桂枝所以解肌之義。
尤在涇《傷寒貫珠集》
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干嘔者,桂枝湯主之。
太陽中風者,陽受風氣而未及乎陰也,故其脈陽浮而陰弱。陽浮者,不待閉郁而熱自發;陰弱者,不必攻發而汗自出。所以然者,風為陽邪而上行,衛為陽氣而主外,以陽從陽,其氣必浮,故熱自發。陽得風而自強,陰無邪而反弱,以弱從強,其氣必餒,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者,肌腠疏緩,衛氣不諧,雖無寒而若不能御,雖無風而常覺灑漸也。翕,越也,動也,盛也,言其熱時動而盛,不似傷寒之一熱至極也。鼻鳴干嘔,不特風氣上壅,亦邪氣暴加,里氣上爭之象,是宜桂枝湯助正以逐邪,抑攘外以安內也。
桂枝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甘草二兩,炙 芍藥三兩 生姜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
上五味?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適寒溫,服一升。服已須臾,啜熱稀粥一升余,以助藥力。溫覆令一時許,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盡劑;若不汗,重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半日許,令三服盡。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時觀之。服一劑盡,病癥猶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者,乃服至二三劑。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惡等物。
按風之為氣,能動陽氣而泄津液,所以發熱汗自出,與傷寒之發熱無汗不同。此方用桂枝發散邪氣,即以芍藥攝養津氣。炙甘草合桂枝之辛,足以攘外;合芍藥之酸,足以安內。生姜、大棗,甘辛相合,補益營衛,亦助正氣,去邪氣之用也。蓋以其汗出而邪不出,故不用麻黃之發表,而以桂枝助陽以為表,以其表病而里無熱,故不用石膏之清里,而用芍藥斂陰以為里,此桂枝湯之所以異于麻黃大青龍也。服已須臾,啜稀粥一升余,所以助胃氣,即所以助藥力,金蓋藥力必借胃氣以行也。溫覆令微汗,不使流漓如水者,所謂汗出少者為自和,汗出多者為太過也。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者,中病即止,不使過之以傷其正也。若不汗,后服小促,及服至二三劑者,期在必克,以汗出為和而止也。仲景示人以法中之法如此。
柯琴《傷寒來蘇集》
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干嘔者,桂枝湯主之。
此太陽中風之桂枝癥,非謂凡中風者,便當主桂枝也。前條脈癥,是概風、寒、雜病而言。此條加中風二字,其脈其癥,悉呈風象矣。上條言脈浮而弱者,是弱從浮見。此陽浮者,浮而有力,此名陽也。風為陽邪,此浮為風脈,陽盛則陰虛,沉按之而弱。陽浮者,因風中于衛,兩陽相搏,故熱自發,是衛強也;陰弱者,因風中于營,血脈不寧,故汗自出,是營弱也。兩"自字"便見風邪之迅發。嗇嗇,欲閉之狀;淅淅,欲開之狀;翕翕,難開難閉之狀。雖風寒熱三氣交呈于皮毛,而動象是中風所由然也。風之體在動,風之用在聲,風自皮毛入肺,自肺出鼻,鼻息不和則鳴,此聲之見于外者然也;風淫于內,木動土虛,胃氣不和,故嘔而無物,此聲之出于內者然也。干嘔是風侵胃府,鼻鳴是風襲陽明,而稱太陽者,以頭項強痛故耳。亦以見太陽為三陽,陽過其度矣。
吳謙《醫宗金鑒》
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干嘔者,桂枝湯主之。
【注】太陽中風,即上二條合而言之,又詳舉其證以出其治也。后凡稱太陽中風者,皆指此脈此證也。陰陽指榮衛而言,非指尺寸浮沉也。陽浮,即越人曰,三菽之浮,肺之浮也。肺主皮毛,取之而得者,即衛分之浮也。六菽之浮,心之浮也。心主血脈,取之而得者,即營分之浮也。營分之浮較之衛分之浮,則無力而弱,故曰:陽浮而陰弱也。衛為風客,則衛邪強而發熱矣。故曰:陽浮者熱自發。營受邪蒸,則營不固而汗出矣。故曰:陰弱者汗自出。營衛不和,則肌表疏緩,故有嗇嗇之惡寒,淅淅之惡風,翕翕之發熱也。然在皮膚之表,非若傷寒之壯熱無汗,惡寒雖近烈火而不減,惡風雖處密室而仍畏也。皮毛內合于肺。皮毛不固,風邪侵肺,則氣壅而鼻鳴矣。胸中者,陽氣之本。衛陽為風邪所干,不能敷布,則氣上逆而為干嘔矣。故宜桂枝湯,解肌固表,調和營衛也。
【集注】程應旄曰:嗇嗇惡寒者,肌被寒侵,怯而斂也。淅淅惡風者,肌因風灑,疏難御也。翕翕發熱者,肌得熱蒸,合欲揚也。嗇嗇、淅淅、翕翕字俱從皮毛上形容,較之傷寒之見證,自有浮、沉、淺、深之別。
桂枝湯方
桂枝三兩 芍藥三兩 甘草(炙 )二兩 生姜(切)三兩 大棗(擘)十二枚
上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適寒溫,服一升。服已須臾,歠熱稀粥一升余,以助藥力。溫覆令一時許,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盡劑;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當小促其間,半日許,令三服盡。若病重者,一日一夜周時觀之。服一劑盡,病證猶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者,乃服至二三劑。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惡等物。
【按】桂枝湯方,桂枝下有“去皮”二字。夫桂枝氣味辛甘,全在于皮,若去皮,是枯木矣,如何有解肌發汗之功?宜刪此二字。后仿此。
【方解】名曰桂枝湯者,君以桂枝也。桂枝辛溫,辛能發散,溫通衛陽。芍藥酸寒,酸能收斂,寒走陰營。桂枝君芍藥,是于發汗中寓斂汗之旨;芍藥臣桂枝,是于和營中有調衛之功。生姜之辛,佐桂枝以解表;大棗之甘,佐芍藥以和中。甘草甘平,有安內攘外之能,用以調和中氣,即以調和表里,且以調和諸藥。以桂芍之相須,姜棗之相得,借甘草之調和,陽表陰里,氣衛血營,并行而不悖,是剛柔相濟以相和也。而精義在服后須臾歠稀粥以助藥力。蓋谷氣內充,不但易為釀汗,更使已入之邪不能少留,將來之邪,不得復入也。又妙在溫覆令一時許,漐漐微似有汗,是授人以微汗之法也。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是禁人以不可過汗之意也。此方為仲景群方之冠,乃解肌發汗、調和營衛之第一方也。凡中風、傷寒,脈浮弱,汗自出而表不解者,皆得而主之。其他但見一二證即是,不必悉具。故麻、葛、青龍發汗諸劑,咸用之也。若汗不出,麻黃證也。脈浮緊,麻黃脈也,固不可與桂枝湯。然初起無汗,已用麻黃發汗,汗解后復煩,脈浮數者;與下后脈仍浮,氣上沖者;及下后下利止,而身痛不休者,經中皆用此以解外。誠以此時表雖未解,腠理已疏,邪不在皮毛,而在肌肉。且經汗下,津液已傷,故脈證雖同麻黃,而主治當屬桂枝也。粗工妄謂桂枝湯專治中風,不治傷寒,使人疑而不用。又謂專走肌表,不治他病。不知此湯,倍芍藥生姜,加人參,名桂枝新加湯,用以治榮表虛寒,肢體疼痛;倍芍藥加飴糖,名小建中湯,用以治里虛心悸,腹中急痛;再加黃芪,名黃芪建中湯,用以治虛損虛熱,自汗盜汗。因知仲景之方,可通治百病也。適寒溫服,歠熱稀粥以助藥力,欲使谷氣內充,易為釀汗也。溫覆令一時許,微似有汗,不令如水流漓,謂不可過汗也。蓋取汗,在不緩不急,不多不少。緩則邪必留連,急則邪反不盡。汗多則亡其陽,汗少則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謂病輕者,初服一升病即解也。停后服,不必盡劑,謂不可再服第二升,恐其過也。若不汗,更服,依前法,謂初服不汗出未解,再服一升,依前法也。又不汗后服,謂病仍不解,后服第三升也。小促其間,半日許令三服盡,謂服此第三升,當小促其服,亦不可太緩,以半日三時許為度,令三服盡,始適中其服之宜也。若病重者,初服一劑,三升盡,病不解,再服一劑,病猶不解,乃更服三劑,以一日一夜周十二時為度,務期汗出病解而后已。后凡有曰依服桂枝湯法者,即此之謂也。
陳修園《傷寒論淺注》
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干嘔者,桂枝湯主之。
【注】救治之法,須辨脈證以立方,先以太陽言;太陽中風,風為陽邪而中于肌腠,其脈陽寸浮而陰尺弱。陽浮者,風勢迅發,不待閉郁而熱自發;陰弱者,津液漏泄,不待覆蓋而汗自出。而且嗇嗇欲閉之狀而惡寒。淅淅欲開之狀而惡風,翕翕難開難合之狀而發熱,陽邪上壅而鼻鳴,陽邪上逆而干嘔者,中風脈證的確無疑。桂枝湯主之。
此一節言風中太陽之肌腠,立方以救治也。
陳伯壇《讀過傷寒論》
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干嘔者,桂枝湯主之。
發于陽之代詞曰中風。冠以太陽,與上節病人示區別也。發于陽則陰榮陽,但標陽之勢力可見,本陰之勢力又可見而不可見。陽浮陰不浮,陰弱陽不弱也。陽剛故浮,陰柔故弱。不露剛而柔,第覺浮而弱。其尺寸之陰陽然,其手足之陰陽亦然。故特闕“脈”字,非省文也。與太陰中風節闕“脈”字同義,舉太陽太陰為例也。得毋陽浮故發熱,陰弱故汗出耶?似也,特熱非太陽中見之熱,乃寒化熱。發熱自發熱,與陽熱無涉,陽中之熱不宜發也。汗亦非太陽陰中之汗,乃谷生汗。汗出自汗出,與陰汗無涉,陰中之汗不容出也。夫邪并于陽則熱,得汗則陽受氣于陰,未有精勝而邪不卻者,胡發熱如故耶?此殆陰弱不敵之原因,是又熱自熱而汗自汗。故雖共見其為熱,彼尚覺其為寒,宜其惡寒惡風不惡熱。對于風寒不滿意者,對于發熱似無甚加意也。何以添多嗇嗇、淅淅、翁翁六字耶?蓋恐人非共見太陽之開,特借觀皮毛之闔以形容之,時而毛竅嗇嗇也。闔而靜者也,則惡風之寒,時而毛竅淅淅也。闔而動者也,則惡寒之風,嗇嗇淅淅之不已而翕翕也。乍闔而乍開,旋靜而旋動,覺熱從風發,非從寒發也。皮毛誠回護太陽哉?吾謂太陽尤受手太陰之賜也。肺之合皮也,主使皮毛之闔者肺為之,寧開竅于鼻者亦肺為之。無如吸入多而呼出少,通塞有聲而鼻鳴,一若以鼻受邪也者。毋亦手太陰力有未逮歟?何以陽明不多出其汗以供耶?正惟汗液不還入胃中,幾令陽明不能闔,則續自微汗出也難。干嘔非告匱乎哉?雖謂陽明欲犧牲其谷氣以謝太陽可也,然而長沙已謀諸足太陰矣。“桂枝湯主之”句,詳注方后。
桂枝三兩,去皮 芍藥三兩 甘草二兩,炙 生姜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
上,五味,?咀,以水七升,微火煮一法取三升,去滓,適寒二法溫,服一升三法。服已須臾四法,歠熱稀粥一升余,以助藥力五法。溫覆令一時許六法,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七法,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八法。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盡劑九法;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當小促役其間十一法,半日許,令三服盡十二法。若病重者,一日一夜周時觀之。服一劑盡,病證猶在者,更作服十三法。若汗不出者,乃服至二三劑十四法。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惡等物十五法。
方中加芍藥則入腹,開太陰者也。去芍藥則出胸,開太陽者也。不去不加,則須臾便一方作兩方用矣。否則周時觀之,必入而復出矣。方其服藥未及須臾也,藥氣取其靜,契合太陰之靜而翕,借翕力以闔太陽。及其服藥既有須臾也,藥氣俟其動,契合太陰之動而辟,借辟力以開太陽。下言桂枝將息者,非消息病情也,太陰太陽有息息相通之故。陽浮將消息足太陰隱為之系,陰弱將消息足太陰暗為之援,本方所為先闔后開也。觀其微火煮,已納諸藥于溫柔鼎沸之中,曰適寒,就寒正以避熱。曰溫服,喜溫為其惡寒。曰服已,止一升藥而病形一齊收束,不獨正與邪劃清界線,汗與熱亦劃清界線。蓋收回已出之汗,為浮陽之保障。遂徐徐啜粥,佇待須臾而得汗。不曰助谷生汗,曰以助藥力者,取汗以藥故也。溫覆令一時許,又避風恐其漏汗。夫而后遍身漐漐微似有汗,羨稱之曰益佳。陽明不靳與汗固佳,魄汗由太陰過付而來,則益佳也。假令稍為強汗,將如水流漓,挾其剽悍之谷氣,越出病形之外,病不肯除也必矣。若一服汗出病差,是藥力之能事已畢,“停后服”一語似無消說。乃再則曰不必盡劑,彼欲盡劑者,以為寧為過量也。豈知一服則闔力多而開力少,后服則闔力少而開力多,盡劑反重開太陽也。若不汗寧更服依前法。何以未肯更作服耶?非愛惜藥力也,更服太陽較易開也。又不汗后服,胡得汗之難耶?續自汗雖取給于陽明,實乞靈于太陰。足太陰舉稼穡之精氣以奉上,手太陰才代太陽以汗解也。曰小促役其間,為熱稀粥后盾,振足太陰之懦,助足太陽之弱,何不汗之有?吾獨疑其半日許,始令三服盡,顯見更服后服猶留而未盡也,豈非故重其病耶?孰意病重者尤夜以繼日服,大抵日服太陽之病未必衰,夜服庶幾太陰之令行。迨周時觀之,仍視藥劑之如量、未如量以為衡。如其服一劑盡病證仍在者,作未嘗服一劑論可也。曰更作服,何其不肯改易方針乎?若不汗者,乃服至二三劑以尾其后,長沙真阿其所好哉,服畢后尚有未盡之詞。汗解在言外,非關太陽之自解,太陰以汗解太陽在言外。末舉等物以示禁,即《素問》強食有所遺之旨,防陽明為太陽之累。實防食物為桂枝之累,桂枝湯與足太陰合其撰,下文以一稱麻黃,而以二稱桂枝。一者陽之稱,二者陰之稱。麻黃有乾剛,桂枝有坤德者歟?獨是芍藥陰也,姜桂亦陰耶?長沙方所以有不可思議者在。逐味求之,抑末矣。適寒訓從寒,即《內經》適寒涼者脹之適,揭開鼎蓋,略受寒氣也。
曹穎甫《傷寒發微》
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干嘔者,桂枝湯主之。
桂枝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芍藥三兩甘草二兩,炙生姜三兩,切大棗十二枚,劈
上五味,?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渣,適寒溫,服一升。服已須臾,啜熱稀粥一升余,以助藥力。溫覆,令一時許,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盡劑;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間,半日許三服盡。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時觀之;服一劑盡病證猶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者,乃服至二三劑。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惡等物。
中風發于陽,故衛陽外浮;風著肌理之孫絡,閉其外出之路,故營陰內弱。發熱惡風暨惡寒并見者,上文所謂發熱惡寒發于陽者是也。風襲肺竅,鼻中有清涕而氣不通,故鼻鳴;風冱肌腠,脾陽內停,水濕不能作汗外達,故胃氣不和而干嘔,桂枝湯方用桂枝以通肌理達四肢,芍藥以泄孫絡,生姜、甘草、大棗以助脾陽。又恐脾陽之不動也,更飲熱粥以助之,而營陰之弱者振矣。營陰之弱者振,然后汗液由脾而泄于肌腠者,乃能直出皮毛,與衛氣相接,衛始無獨強之弊,所謂陰陽和而自愈者也。
惲鐵樵《傷寒論輯義按》
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干嘔者,桂枝湯主之。(陰弱,《玉函》《脈經》《千金翼》作“陰濡弱”。《千金》“嗇嗇”作“濇濇”,“翕翕”作“噏噏”。)
方有執云:太陽中風,乃掇上條所揭,攢名以指稱之。猶上條掇首條所揭,而以太陽病為首稱,同一意也。陽浮而陰弱,乃言脈狀,以釋緩之義也。《難經》曰“中風之脈,陽浮而滑,陰濡而弱”是也。“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言外為陽,衛亦陽也。風邪中于衛,則衛實,實則太過,太過則強。然衛本行脈外,又得陽邪而助之,強于外,則其氣愈外浮,脈所以陽浮。陽主郁,氣郁則蒸熱。陽之性本熱,風善行而數變,所以變熱亦快捷,不待閉郁,而即自蒸熱,故曰“陽浮者,熱自發”也。內為陰,營亦陰也。營無故,則營比之衛為不及,不及則不足,不足則弱。然營本行脈內,又無所助,而但自不足于內,則其氣愈內弱,脈所以陰弱。陰主血,汗者,血之液,陰弱不能內守,陽強不為外固,所以致汗亦易,不待覆蓋,而即自出泄,故曰“陰弱者,汗自出”也。“嗇嗇惡寒,淅淅惡風”乃雙關之句,嗇嗇,言惡寒由于內氣餒,不足以耽當其滲逼,而惡之甚之意;淅淅,言惡風由于外體疏,猶驚恨雨水,卒然淅瀝其身,而惡之切之意。蓋風動則寒生,寒生則膚粟。惡則皆惡,未有惡寒而不惡風,惡風而不惡寒者,所以經皆互文,而互言之也。翕翕發熱,乃形容熱候之輕微。翕,火炙也,翕為溫熱而不蒸。蒸,大熱也。鼻鳴者,氣息不利也。干嘔者,氣逆不順也。蓋陽主氣而上升,氣通息于鼻。陽熱壅盛,故鼻窒塞而息鳴,氣上逆而干嘔也。主,主當也,言以是為主當,而損益則存乎人。蓋脈證無有不相兼而見者,所以經但活潑潑,不欲人拘執之意也。
程應旄云:陰陽,以浮沉言,非以尺寸言。觀傷寒條,只曰“脈陰陽俱緊”,并不著“浮”字。可見唯陽浮同于傷寒,故發熱同于傷寒;唯陰弱異于傷寒,故汗自出異于傷寒。虛實之辨在此。熱自表發,故浮以候之;汗自里出,故沉以候之。得其同與異之源,而歷歷諸證,自可不爽。
柯韻伯云:兩“自”字,便見風邪之迅發。
喻嘉言云:風、寒互言。后人相傳,謂傷風惡風,傷寒惡寒,茍簡率易,誤人多矣。翕翕發熱,乃氣蒸濕潤之熱,比之傷寒之干熱不同。
方氏《或問》云:嗇,慳吝也。惡寒者,譬如慳吝嗇細懼事之人,恁的常常怯怯然畏惡也。淅,淅米也。孟子“接淅而行”是也。惡風者,譬如裸體之人,被人卒然以水灑淅于身,驀地驚恐,恨恨然而畏惡也,然特迎風動扇則如此,閑靜坐臥則不惡。此二者,所以有大同小異之分也。顧氏《溯源集》云:翕翕者,熱在表也,如鳥翼之附外也。《方言》:翕,炙也。又曰:翕,熾也。《傷寒選錄》云:張氏曰:對病施治,乃依方療疾也,事理平正,無曲折可否之責,止對證而用藥,即無疑難,故曰“主之”。假如此條理明而言簡,曰“主之”者當然。其他雖有病證冗雜者,而理終歸一途,別無差失相反。方內凡言“主之”,理同一體也。黃炫《活人大全》云:或問:經言用藥,有言可與某湯,或言不可與,又有言宜某湯,及某湯主之。凡此數節,旨意不同。敢問曰:《傷寒論》中,一字不茍,觀是書片言只字之間,當求古人之用意處,輕重是非,得其至理,而始可言醫矣。所問有言可與某湯,有言不可與者,此設法御病也;又言宜某湯者,此臨證審決也;其言某湯主之者,乃對病施藥也。此三者,即方法之條目也。
鐵樵按:方氏注釋,往往在可解不可解之間,疑是文學關系。吾輩以闡明醫理為的,古人文字,不當求疵索瘢。惟其說脈之浮沉,與發熱之有汗無汗,實多未達。讀者茍以吾二三卷講義中所言者,一相比擬,得失自判。吾故曰:茍能明白何故發熱,何故有汗,何故無汗,《傷寒論》全書可以破竹而下也。方氏醫學知識不過爾爾,乃敢改定《傷寒論》章節。喻嘉言《尚論篇》更尤而效之,二人皆可謂無忌憚者。吾所以不加刪節,使讀者一聆此等人緒論,庶知吾中醫不進步之所由。嘗謂治醫學當明死活。如處處從根本解決,熱病須推求何故發熱,有汗無汗須推求何故有汗無汗,是即活醫學;僅向故紙堆中求醫學,不明所以然之故,便是死醫學。活的有進步,死的無進步。諸君當知所以致力之道矣。
桂枝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芍藥三兩甘草二兩,炙生姜三兩,切大棗十二枚,劈
上五味,?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適寒溫,服一升。服已須臾,啜熱稀粥一升余,以助藥力。溫覆令一時許,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離,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盡劑。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間,半日許,令三服盡。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時觀之。服一劑盡,病證猶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劑。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惡等物。
《醫宗金鑒》云:名曰桂枝湯者,君以桂枝也。桂枝辛溫,辛能發散,溫通衛陽。芍藥酸寒,酸能收斂,寒走陰營。桂枝君芍藥,是于發汗中寓斂汗之旨;芍藥臣桂枝,是于和營中有調衛之功。生姜之辛,佐桂枝以解表。大棗之甘,佐芍藥以和中。甘草甘平,有安內攘外之能,用以和中氣,即以調和表里,且以調和諸藥。以桂芍之相須,姜棗之相得,借甘草之調和,陽表陰里,氣衛血營,并行而不悖,是剛柔相濟,以相和也。而精義在“服后須臾啜稀粥以助藥力”,蓋谷氣內充,不但易為釀汗,更使已入之邪,不能稍留;將來之邪,不得復入也。又妙在“溫覆令一時許,漐漐微似汗”,是授人以微汗之法也。“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是禁人以不可過汗之意也。此方為仲景群方之冠,乃解肌發汗、調利營衛之第一方也。凡中風傷寒,脈浮弱,汗自出而表不解者,皆得而主之。其他但見一二證即是,不必悉具也。此湯倍芍藥、生姜,加人參,名桂枝新加湯,用以治營表虛寒,肢體疼痛;倍芍藥,加飴糖,名小建中湯,用以治里虛心悸,腹中急痛;再加黃芪,名黃芪建中湯,用以治虛損虛熱,自汗盜汗。因知仲景之方,可通治百病也。“若一服汗出病瘥”,謂病輕者,初服一升,病即解也。“停后服,不必盡劑”,謂不可再服第二升,恐其過也。“若不汗,更服依前法”,謂初服不汗出未解,再服一升,依前法也。又“不汗后服”,謂病仍不解,后服第三升也。“小促其間,半日許,令三服盡”,謂服此第三升,當小促其服,亦不可太緩,以半日三時許為度,令三服盡始適中,其服之宜也。若病重者,初服一劑三升盡;病不解,再服一劑;病猶不解,乃更服三劑。以一日一夜,周十二時為度,務期汗出病解而后已。后凡有曰“依服桂枝湯法”者,即此之謂也。
丹波元簡云:方氏謂桂去皮而用枝,張志聰謂用梢尖嫩枝,內外如一而去皮骨。錢潢、《金鑒》刪“去皮”二字,并失考耳。
《玉函·方藥炮制》云:生姜,皆薄切之;大棗劈去核;桂削去皮,用里黑潤有味者佳。陶隱居云:凡用桂心、厚樸、杜仲、秦皮、木蘭之輩,皆削去上虛軟甲錯處,取里有味者秤之。《總病論》云:桂,刮去粗皮。《直格》云:削去皴皮,官桂是也。《元戎》云:去浮皮。陶氏《本草序例》云:?咀者,謂秤畢搗之如大豆。《楞嚴經·五種辛菜注》:五辛者,謂大蒜、茖蔥、慈蔥、蘭蔥、興渠。《本草綱目》:大蒜、小蒜、韭、胡荽、蕓薹。《傷寒附翼》云:此為仲景群方之魁,乃滋陰和陽,調和營衛,解肌發汗之總方也。凡頭痛發熱,惡風惡寒,其脈浮而弱,汗自出者,不拘何經,不論中風傷寒雜病,咸得用此,惟以脈弱自汗為主耳。愚常以此湯治自汗盜汗,虛瘧虛痢,隨手而愈。因知仲景之方,可通治百病。后人分門證類,使人無下手處者,可同年語耶?《總病論》云:凡桂枝湯證,病者常自汗出,小便不數,手足溫和。或手足指梢,露之則微冷,覆之則溫,渾身熱,微煩而又憎寒,始可行之。若病者身無汗,小便數,或手足逆冷,不惡寒,反惡熱,或飲酒后,慎不可行桂枝湯也。
鐵樵按:桂枝湯功用為湯藥之冠,亦為自有湯藥以來之第一方。學者須于古人所說用法,非常注意。古人經驗多,于病理往往多謬誤,其論用藥,則語皆后進師資。吾儕所以能治病者以此,即后此有所發明,亦藉此為基礎,其功不可沒也。仲圣自云“桂枝本為解肌”,方后說明,則繼進與否,當以有汗與否為衡。于以知本論所謂可發汗不可發汗,皆指麻黃而言。凡傷寒禁汗之病,荊防在所不禁,柴胡、桂枝亦非所忌,此不可不知者也。又柯韻伯云,用桂枝湯以脈弱自汗為主,其語甚精。此外,更有一緊要關鍵,凡熱病舌干者,桂枝不可用。所以然之故,熱病津液少者,即是陰虛熱化之證,桂枝雖解肌,其性則溫,凡熱病治以熱藥,例不得汗。況津液已干,更以溫化之品予之,陰液如何能作汗?不得汗則熱無出路,是益之熱也。故誤用往往劫津難救。王叔和謂陰虛陽盛,桂枝下咽即亡,正是指此。此言其淺者。傷寒末傳,少陰危證,津液枯涸,寧用附子,不用桂枝,此言其深者。語詳后附子證中。然無論深淺,凡熱病舌干者,不得用石斛。古人著書,恒用極簡之文字,無論如何,不肯破例,以故恒言之不詳。后之業醫者,苦于無學。如喻嘉言者,又粗豪自喜,且不能無私心,遂不能細心體會;如陳修園者,拘文牽義,更不能領會。致古書無人懂得。桂枝之用既不明了,于是石斛起而代之,今則遍地皆是石斛。鎮日殺人而不自知,則因彼等入手時,皆死醫學,非活醫學,故無進步如此。此不可不知者二也。《千金》云:古稱惟有銖兩而無分名,今則以十黍為一銖,六銖為一分,四分為一兩,十六兩為一斤,此神農之稱也。陸九芝《世補齋醫書》考定古量一兩,合今量七分六厘。準此,則桂枝三兩,合今稱二錢余,分三次服,則每次不過七分六厘。今有用桂枝麻黃至兩許者,自以為較仲景尚少一半,不知其較仲景已多至十四倍。吾曾見過五六次,有誤藥之后,已臨危不可救藥者,有尚能至敝寓門診者,然形與神離,亦終必死。門人有以不遽死為疑者,其理誠不可曉,然亦有說。須知藥當與病相得。藥與病相得,藥中病則病愈,藥反病則病危。故有服藥少許,下咽竟死者,非藥殺之,病殺之也。若多服至于非常,則藥不與病相得。藥不與病相得,病不當藥而正氣當藥,正氣當藥則全身氣脈筋肉均起反射作用,故其人神志斗呈異狀,反得不即死者,以五臟中毒均也。吾曾見誤服大山人參數兩,其人肌膚腴潤,氣色不變,惟雙目失明,頭不得動。中西醫皆窮于應付,呻吟床褥,至八月之久乃死者。可知用藥逾量,雖人參有大毒,何論《本經》中中下品哉!此不可不知者三也。又藥茍中病,無有不應手立效者;若一服不效,至于再服。一劑不效,至用第二劑,此非可以貿然學步者。須知藥既中病而又不效,乃絕對例外之事。須有真知灼見,所謂捏得穩,算得定,然后可以再進、三進。否則,無有不敗事者。吾治陶希丈之女公子,生才四個月,連用麻黃,一夜盡五劑,然后汗出得寐。當時從各方考慮,煞費腦力,故能言之親切如此。此又初學者不可不知者也。
冉雪峰《冉注傷寒論》
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干嘔者,桂枝湯主之。(玉函、脈經、千金翼、陰弱作陰濡弱。千金嗇嗇作濇濇,翕翕作噏噏,康平本,陽浮上有脈字,陽浮者以下十二字系陽浮陰弱句小字旁注。)
金曰:太陽中風,即首二條,合而言之,又詳舉其證,以出其治也。后凡稱太陽中風者,皆指此脈此證也。陰陽指營衛而言。陽浮,即越人曰:三菽之浮,肺之浮也。肺主皮毛,取之而得者,即衛分之浮也。六菽之浮,心之浮也。心主血脈,取之而得者,即營分之浮也。營分之浮,較之衛分之浮,則無力而弱,故日陽浮而陰弱也。衛為風客,則衛邪強而發熱矣,故曰陽浮者熱自發。營受邪蒸,則營不固而汗出矣,故日陰弱者汗自出。營衛不和,則肌表疏緩,故有嗇嗇之惡寒,淅淅之惡風,翕翕之發熱也。然在皮膚之表,非若傷寒之壯熱無汗,惡寒雖烈火而不減,惡風雖處密室之仍畏也。皮毛合于肺,皮毛不固,風邪擾肺,則氣壅而鼻鳴矣。胸中者,陽氣之本,衛陽為風邪所干,不能敷布。則氣上逆而為乾嘔矣。故宜桂枝湯解肌固表,調和營衛也。
程郊倩曰:陰陽以浮沉言,非以尺寸言。觀傷寒條文,只曰脈陰陽俱緊,并不著浮沉可見。惟陽浮同于傷寒,故發熱同于傷寒。惟陰弱異于傷寒。故汗自出異于傷寒,虛實之辨在此。熱自表發。故浮以候之。汗自里出,故沉以候之。得其同與異之源頭,而歷歷諸證,自可不爽。
黃炫曰;傷寒論中一字不茍,觀是書片言只字之間,當求古人之用意處,輕重是非。得其至理,而后可言醫矣。經論有言可與某湯,或言不可與者,此設法御病也。又言宜某湯者,此臨證審決也。言某湯主之者,乃對病施藥也。此三者,即方法之條目也。
唐容川曰:寸脈浮,則主衛陽外越,故熱自發。尺陰弱,則主營血受傷,營為衛之守,營不守衛,則外泄而自汗出。寒當傷衛,風當傷營。況無汗用麻黃,明是治衛氣之藥。有汗用桂枝,明是和營血之藥。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三句是三層。嗇嗇惡寒,是言皮毛一層。自汗皮毛開,故遇寒則欲閉,而作嗇嗇之狀。淅淅惡風,是言肌肉一層。汗既漏出,如淅米之狀,故曰淅淅。翕翕發熱,是言腠理一層。兩肉夾縫中有紋理,故名腠理。邪在肌肉營分之中,而衛氣從腠理透出,與營分合則相并,故曰翕翕發熱。鼻鳴者,腠理之氣不外達,則內壅于鼻而有聲。干嘔者,腠理屬三焦,三焦之氣不能透出腠理,則逆入胃中而嘔,是以干嘔。本少陽證,而桂枝證亦有此者,因亦連及三焦故也。究竟其邪祇在肌肉中,故不必治腠理,亦不必治皮毛。但用桂枝湯解肌,而皮毛腠理之邪自解,注家未能分晰,則于麻桂二證之分別。與少陽干嘔之相同,不能通體透徹,于仲景書一間未達矣。
夏禹甸曰:
(一)陽浮而陰弱,——尺中為陰,寸亡為陽。重按為陰,輕舉為陽。血行之壓力,因舉按之輕重而有不同。今皮膚層微血管收縮,尚未進至脂組織中汗腺絲球體下,其所致充血之變態,亦不甚劇,故其脈之浮,僅能于寸口。或以手舉之乃得,如在尺中。或以手重按之,則見弱象。
(二)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皮膚末梢血管攣縮,體溫不至,故有此象。
(三)翕翕發熱,體內充血,氧化作用加強,自必發熱。惟初起勢微,但翕翕然耳。
(四)鼻鳴,-——休內氧氣,因燃燒而消失,體工為謀救濟,故營深呼吸以增加吸收,同時體內充血,壓上頭部,鼻粘膜亦充血膨脹,故呼吸振作而有聲也。
(五)干嘔,——體內充血,不若傷寒之多,體液之停潴胃中者較少,故其所生惡液質之刺激胃粘膜者,其作用較傷寒略輕。腦部充血不若傷寒之多。迷走神 經所受之刺激不大。故傷寒有嘔吐,而此則僅干嘔耳。
冉雪峰曰:此節承前中風提綱,精辨其脈象,詳摹其證型,辨前提綱所未明。前只言發熱汗出主證,此則補出鼻鳴干嘔兼證。前只言惡風,此則補出惡寒。傷寒中風,同一發熱,此則摹擬出發熱的形態,及惡寒惡風的形態,嗇嗇、淅淅、翕翕,情境宛然。是中風的惡寒;不是傷寒的惡寒;是中風的惡風,不是傷寒的惡風,是中風的發熱,不是傷寒的發熱。較量極精,可謂極辨證能事。且惟其熱發,是以脈浮,惟其汗出,是以脈弱,又于浮弱中分出陰陽來。統而言之曰緩,分而言之曰弱,緩而似弱,緩中寓弱,弱而近緩,弱即是緩。浮緩合言,是從兩個提綱,合成一個脈體。浮弱分言,是由一條脈管,顯出兩個脈型。所以然者,脈行由內而外,至分尺為寸處,部位猶較深較隱,斜行而上,至寸口則較淺較露,故平人脈象,寸口輕按即得,尺中重按乃得。普通一班,寸口俱浮,尺中俱沉,浮陽沉陰,故脈訣云:
關前為陽,關后為陰,平脈可以尺寸分陰陽,則病脈以尺寸分陰陽,其何足怪。傷寒脈浮緊,是初得之,至陰陽俱緊,則緊已達病變構成程度。中風脈浮緩,是初得之,至陽浮陰弱,則緩已達病機構成程度。曰緊、曰緩,昭顯出步驟肯棨,證入脈理的最深層。程注以整個浮沉分陰陽,金鑒以左右營衛分陰陽,其說亦通,俱可融貫。但不若本編統尺寸深淺,陰陽浮沉,分合窮研,較為具體精透。學者猛下一參,玩索有得,則全書脈理精神均可體到,其于脈法乎何有。
冉雪峰曰:此方醫林稱為仲景群方之魁,乃解肌和表總方。桂枝中含揮發油,故外人用為芳香性神經藥。芍藥中含安息香酸,亦為芳香性神經藥,故仲景用藥凡例,腹痛均加芍藥。桂枝剛中寓柔,芍藥柔中寓剛,兩兩配伍,溫潤和煦,如冬日可愛,恰到好處。加甘草以和中,姜棗以和營衛,粥升發以和胃氣,不寧和表里,和氣血,并和諸藥。又以各藥之和者,各各化合而大和之,善用者可以應用無窮。但稍有增損,方制即變,如桂枝加桂、桂枝去桂、桂枝加芍藥、桂枝去芍藥等等,其適應治療,即各各不同,此可悟方劑組織法,方劑加減法,亦可悟方劑隨時裁化,治療活潑法。至無汗不得服桂枝,此是專對麻黃湯說法,桂枝果忌無汗,麻黃湯是汗劑,何以方中又用桂枝。觀本條方注: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是桂枝原可出汗。曰不可令如水淋漓,是桂枝并可多出汗。又曰不汗后服小促其間,又曰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劑,是汗不出,桂枝更可令其出。不過桂枝解表則有余,開表則不足,輔助麻黃發表則有余,單獨發表則不足,學者須面面透徹,務體會其所以然。再麻黃湯中用桂枝,桂枝湯中不用麻黃,蓋麻黃用桂枝,可以助其氤氳鼓蕩外出之力。桂枝原為解肌,無事用麻黃開外,即令風寒兩傷,二證并見,亦只用桂枝麻黃各半湯、桂技二麻黃一湯,此表證有汗無汗的分界,亦即麻桂二方方制的分界。至太陽中風病用此,和而不烈,剛而不躁,溫煦暖營,興奮體工,可發汗,可止汗,可祛邪,可扶正,并可醒靈竅以回蘇,柔神經而止痙,顧用之者體會到如何程度耳。
胡希恕《胡希恕傷寒論講座》
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干嘔者,桂枝湯主之。
這一條就是承太陽中風那條,開始不是太陽中風嘛,就是承那一條而申明其證和治的。太陽中風咱們前面有一個概要的認識了,那么關于它的詳細證候和治療,這一節我是接著那(已講過的太陽中風)來談的。
“陽浮而陰弱”,是指脈說的。外為陽,內為陰。陽浮而陰弱,就是指脈有浮于外而弱于內的形狀,實際上就是浮弱。脈,輕按浮,再使勁一按,不禁按,弱,非常軟弱無力。仲景論脈之陰陽,有的指上下尺寸說的,上為陽,下為陰;也有的指浮沉說的,就是外為陽,內為陰,指脈的外內上說的。這一節說的“陽浮陰弱”就是外和內。脈是浮出在外,但不禁按,軟弱無力。這個弱脈同弦脈是對待的,比如說我們把琴弦給它上上(擰緊),一按這個弦呢,上下端直,這叫作弦。如果弦上(按:上即擰)得不緊,拿手一按,軟弱無力,這就叫作弱。
“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陽浮之脈,為有熱之應,就是發熱(的癥狀)之應。陰弱之脈,就是汗出之應,由于汗出脈就弱。脈與證是相應的。
“嗇嗇惡寒”,這個嗇就是嗦,嗇嗇就是嗦嗦的意思。冷了,人就拘蜷,就是嗦嗦然而惡寒,形容惡寒這個狀貌。
“淅淅惡風”,淅淅這兩個字,本來是風的聲音,微風的聲音,淅淅然。也有(說法提到)這個淅指著洗米的水,叫作淅。所以淅淅當水講也行,當風聲講也行。那么這一段應該當風聲講,本來沒有風,太陽中風這類的病,老感覺有微風淅淅然來襲,老感覺有微風吹得慌,其實沒有,就是因為出汗,感覺外面有風,有風刺激。
“翕翕發熱”,你看這個“翕”字,一個“合”字,底下擱一個“羽”字,就是合而不開的意思。這個翕當合,當閉,關閉的閉。“翕翕發熱”的意思就是表證這個時候熱,彌漫全身,合而不開,感覺著悶熱的意思,合而不開嘛。
那么總起來,上面(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就是發熱、惡寒和惡風,用了一些形容詞。
“鼻鳴干嘔”,表證啊,氣不得旁達。平時人的皮膚是透氣的,(當然我們可能)感覺不出來透氣,(正因為是透氣的)要不然我們衣服總得清潔,我們老洗澡,衣服要臟嘛,(皮膚)也往外排出廢物,也通透氣息。表證,就是不透(氣),不透則氣不得旁達,就往上壅,逆于上,就鼻鳴干嘔,這都是氣往上壅的一種反映。
那么這一節說的是太陽中風的癥狀,比以前說的太陽中風的證候詳細多了,至于治療呢,它用桂枝湯,桂枝湯主治這種病。
桂枝湯的藥物,桂枝三兩,我們現在不要去皮,這個(原文說的)“去皮”恐怕是個錯誤。現在干脆有的書就把這個“去皮”刪掉不要了。桂枝能夠有點發散作用,就依賴這層皮,這層皮有一種揮發油的成分,把皮去了,光剩一個干木頭,恐怕就沒有這個(發散)的效驗。所以,我們一般應用桂枝現在都不去皮。三兩,是古人的度量衡的名稱,古人的度量衡非常小,一兩合我們“十六兩為一斤的秤”的三錢。三兩不就是九錢嗎?可是古人的一劑藥開的一個單子,它一煎就是三劑藥。我們現在開這個量呢,要拿三除,比如這個三兩,拿三除才一兩,那么一兩不就是三錢嗎,那么現在拿“克”計算就是9克,這也是約略數,古人的一兩合現在的三錢,也是個約略數,也不是絕對準確,但是一般應用都根據這個分量,差不多(就這樣)。有的說是二錢八九這個樣子,也有的說就是三錢,或者還多一點,那么這個也沒有一定的考據。歷來的習慣,就是古人的一兩合現在三錢。我們現在又把它變成公制了,就是克。一兩就是9克。其他的分量也都是一樣。在漢的時候度量衡特別小。芍藥也三兩,甘草二兩,炙。這個三兩,因為它是三劑,都要拿三除的。生姜也是三兩,都要切成片。大棗12枚,把它掰開。
根據桂枝湯方劑的組成,對上面中風證的治療,我們要分析分析它。《內經》上有這么一段說得非常好,能幫助我們更容易理解這個藥。《內經》有個“評熱病論”,這是《素問》里的。首先研究“汗”的問題,“評熱病論”上說:“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意思是人所以出汗,就是由于飲食。古人說的“谷”就是五谷的谷,主要是飲食所化生的。那么谷氣不能直接為汗,它得在胃經過消化之后,變成養人之精氣,這個精就是精氣,所以又說“谷生于精”,就是谷氣變成精氣之后才能為汗。用現在的生理學來解釋,就是我們的飲食經過消化,吸取營養成分,血管吸收進來的營養成分供給周身。那么這種營養成分經過吸收,古人叫作精氣。精氣也是養人的,養人之精氣,就是精真之氣,古人是這樣說的。在“評熱病論”中,它是“陰陽交”頭一節把這個汗(講了),因為陰陽交也出汗。第二節它又說了“夫邪氣交爭于骨肉”,說太陽病這個階段,就是在表的時候這個階段。“邪”就指外邪了,咱們現在說“病邪”也可以。“氣”就指的精氣。“交爭于骨肉”,這個骨肉就是說的體表,這是約略言之。我們體表是由皮膚、肌肉、筋、骨所組成的,外在的軀殼嘛,就是人身的外在軀殼。《內經》上說是“交爭于骨肉”,它是概舉的,意思就是在體表這一塊兒來相交爭,就是在這一塊互相斗爭。那么這就與我們前面講的太陽病是一樣的,太陽病的時候,就是人身上的正與邪老發生斗爭。“汗出者”,干什么呢?怎么個斗爭的方式呢?就是患病的機體,打算要通過出汗把病邪解除于體外,就是為這個(而斗爭)。那么交爭的結果:出汗了。出汗就是“精勝也”,就是精氣勝了,精氣勝了邪就解了,這是根據《內經》上這幾句話。但是“精”要如果勝,起碼這個人能吃東西,為什么呢?它根據前面那句“人之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胃消化水谷,如果精氣能把邪祛除出去,而勝了邪,胃氣一定得旺盛,胃氣旺盛人能吃東西,“當能食”。這個邪要是解除了,“不復熱也”,人應該吃東西而不復熱,不再熱了,也就是機體的機能完全勝利的結果。那么,“陰陽交”不是這樣的。“而復熱者”,又還是發燒,這個是邪盛,發燒還是(由于)邪在那兒呢。那么汗呢,是“精氣也”,這會兒提出精氣來了,外邊出去的汗,是精氣跑到外頭去了。那么如果再不能吃,“不能食者,精無俾也”,如果人再不能吃(東西),精氣的來源也就斷絕了。唯獨通過吃東西,他才能夠化水谷為精氣,如果不能吃東西,只是邪留在人的體內,而邪留著,那人就活不了,“其壽可立而傾也”,這在《內經·評熱病論》有這么一節。
為什么講這個呢?我們看看桂枝湯,桂枝湯證就是中風證,它并不是陰陽交,還能吃嘛,沒到那個(陰陽交的)程度,但是它也是汗出而復熱呀。你看看這一段就看出來了——“翕翕發熱,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桂枝湯證)它也是汗出,一般的說法,汗出就不應該有熱,這個(桂枝湯證)是汗出而還有熱,說明精氣也是打敗仗了,力量不足以祛邪,但是胃可不是衰,還能吃嘛,所以不到陰陽交。那么(為什么)汗出呢?精氣不足以祛邪,所以雖然汗出,而邪不去。是這么一種病。
那么怎么治療呢?我們根據《內經》上的這幾句話就可以理解,第一個,我們必須要促進胃氣,增強精氣,那么再有汗,病就能解了,因為精氣力不足以祛邪嘛,所以它出其微汗,可是邪還留著。那么,這樣咱們研究桂枝湯就好研究了。
你看看這桂枝湯,桂枝湯的發汗,主要在桂枝和生姜這兩味藥,(而且)都是辛溫藥。這兩味藥合起來是足以使人發汗的,可是這兩味藥我們再分析分析,桂枝這個藥,我們后頭也有,它主要治氣上沖,氣往上沖逆,它(桂枝)能治。那么后邊奔豚氣(桂枝)它也能泄奔豚氣。生姜治嘔逆。那么根據這兩個藥,一個治氣沖,一個治嘔逆的性能上看,它們都有下達之性,都有往下的力量,而升發的力量不強。這兩個藥合到一起,固然能使人出汗,但是不至于大出汗。凡是大出汗的藥,往上升發的力量非常強,旁的咱們沒吃過,大蔥就吃過,大蔥往上升發的力量就強,所以容易出汗,而且容易出大汗。麻黃也是,這個藥非常輕,往上升發的力量也非常強。桂枝和生姜它們都有下達之性,往上升發的力量不強。咱們講太陽病也是(這個道理),汗要出全是從上體部,所以越升發的藥就會使汗越容易出。它(桂枝湯)為什么擇取這兩個藥(桂枝、生姜)呢?你看看這個病——“陽浮而陰弱”,就是津液有所損傷了。(此時)你再大發汗,那更損傷津液,所以不要大發汗,采用(桂枝、生姜)這么兩個發汗的藥,而不采取麻黃。
另外,這兩個藥(桂枝、生姜)都有健胃作用。桂枝也是揮發性的藥,味辛,有點稍甘,它刺激胃,也能健胃。生姜也是。咱們都知道,古人食不離姜,姜就是起健胃作用的。這兩個藥啊,都有健胃作用。同時配合甘草、大棗,這都是純甘之品,甜藥,是甜(就)能補脾,補脾就是健胃。所以這個桂枝、生姜,再配合甘草、大棗,它就有補益胃氣的作用。
那么這四個藥(桂枝、生姜、甘草、大棗),甘、溫,甘溫藥擱到一起,他又怕出汗出多了。太陽中風病,已經喪失人的體液了,(因為)它出汗嘛,再出多,人就虛下來,所以他加芍藥。芍藥其實它不是酸,但是這個藥不利于發汗。在《神農本草經》上說它是“味苦,微寒”,桂枝、生姜,它們是辣呀,辛嘛。用苦以制辛,使它(桂枝、生姜)辛散的力量更小;同時苦微寒的藥配上甜藥,還養液。所以一個藥的應用兩方面照顧,一方面制桂、姜之辛,辛散的辛;一方面又助甘草、大棗,甘藥以養液,它(芍藥)寒嘛。
那么,這五個藥擱起來你再看一看,它既是發汗、解熱藥,(因為)發汗就解熱,我們夏天出汗不就散體溫嘛,所以它既是發汗解熱藥,同時又是安中健胃,增加養液,也就是安中養液、滋液的一種藥。所以,對于上面由于精氣虛,力不足以祛邪,雖汗出而邪不去者,用這個(桂枝湯)正好。精氣虛,亢進胃氣,增強精氣,這樣就使邪不得伏留于肌肉,后面要講的,這叫解肌,才能解除這個(中風)疾病,這是根據藥物分析,(來探討)對這個病的治療作用。
那么,我們再來看看這個藥,根據后邊的煎服法,擱七升水,我們現在不要擱這么多水,(古人)那是三付藥,他一堆兒煎,取三升。古人的升也小得多,要是大升,一回吃一升,那還了得。他的一升就是現在一茶杯,你看他每服一升,就像我們現在吃一回藥一樣的量,沒有我們的飯碗大,就像小茶杯那么一杯。他們有考據的,(不知道)是不是現在還有這種東西(古人的度量工具),(好像考據的人)他們以前還有看到的。漢時候的升,就像咱們現在的大酒盅,東北那塊兒的那種酒盅,大,個也是很大,但是沒有碗大。所以現在就是一茶杯。那么,水擱三茶杯就行了。你看他七升煮取三升,我們要擱三杯水煮取一杯那是蠻好的。不過這點我們還是要考據,就是煎藥的問題,古人他用微火煎,微火它慢慢地使藥的成分溶解到水里去。我們現在這個灶不行,都是用汽油、煤氣,所以這火就暴,這樣子水要多擱點。按理說應該要用微火,早些時候用柴火,而且不要讓它大,慢慢煎,所以煎藥與治療的作用有關系啊。你看我們要炒個菜,火候要不對頭還不好吃,你吃這個藥,(效果對比就)更厲害了,要治病啊。我們應該遵照古法,應該用微火,但是現在一般來說生活條件變了,微火也是比較難。要是用蜂窩煤火還行,小一點,慢慢煎,水就可以少擱。否則,水就要多擱。
那么這個藥(桂枝湯),他一回吃一升,就是一小碗。而且吃完這個藥,要喝稀粥,要服稀粥“一升余”,比吃藥的量要大點,藥僅喝一升,這(喝稀粥)要一升余,以助藥力。你看看這個(《傷寒論》)全書呀,只是喝桂枝湯有喝稀粥(的要求),(其他方劑)再沒有喝稀粥的辦法了。什么道理呀?這就是增強精氣。它有了甘溫的藥來鼓舞胃氣,在這期間再喝點稀粥,精氣是要能增益,這都是挺妙挺妙的,這才足以祛邪,再一有汗,邪就解了,不要發大汗。“溫覆令一時許”,溫覆就是要蓋一蓋,不蓋也不會出汗的,雖然這藥是發汗藥,你吃完藥,跑外頭逛去,也不會出汗的。“溫覆”就是多蓋點,差不多“一時許”,就是現在倆鐘頭,古人一時辰合現在倆鐘頭。“遍身漐漐”,“漐漐”就是微汗。“微似有汗者益佳”,最好要出汗而不出汗才好,微似有汗,身上發潮乎乎的,那最好了。“不可令如水流漓”,大汗亡陽那就壞了,病必不除,所以發汗也得告訴患者。“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這也要緊,發汗傷人津液,如果吃一劑,汗出,病也好了,后頭那個藥就不要吃了。“不必盡劑”,盡劑是三劑藥,一劑藥就是吃一回。假若,頭一回藥吃下去,不出汗,“更服依前法”。“更服”,還無汗,方法得變變了。“后服小促其間”,這時候再給他吃呀,時間要縮短。“半日許”,就是半天,要“令三服盡”。那么咱們現在(的時間計算),就是半天內兩個鐘頭吃一回。“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如果這個病比較重,白天晚上一起吃。“周時觀之”,就是24小時,古人是12個時辰,謂之周時。白天晚上一起吃,經過24小時,好好觀察。“服一劑盡”,病沒完全好,“病證猶在者,更作服”,給他吃第二劑,一劑就是(現在的)三劑呀。“若汗不出者,乃服至二三劑”,如果汗還不出,可以吃兩三劑,三劑就是現在的九劑呀。“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惡等物”,這是一般服藥應該戒口的地方,按理說是對的,真要是得熱病呀,他也不想吃東西。尤其五辛、生冷,對于吃藥是有妨礙的。你看這個藥(桂枝湯)吧,不要發大汗,你要真吃辣的東西配合這個藥,就要發大汗了,那就不對了,所以該戒口的還是要戒口。
為什么這一段我要這么詳細地說呢?這就證明桂枝湯不是個(熱得)了不得的藥。因為現在呀,把桂枝看得都是熱得了不得、不得了。就我們這里(的中醫環境)也是,你開桂枝,(有人會說)這個病發燒怎么還吃桂枝呀?你看看,(《傷寒論》)是吃桂枝沒有不發燒的,這個書就這樣,你一看就知道了,而且它非常平穩,不會發大汗的。(桂枝湯法)這是發汗之中講養胃增津液的一種辦法,不傷人,所以這個藥(桂枝湯)最平穩不過了。所以他告訴你,吃了不發汗再吃,不發汗再吃,就是發汗病沒完全好也可以再吃。那么以后,就不是每一個方劑都這么詳細說了。因為對于桂枝湯,現在有些陋習,都不敢用。在陳修園那時候就有過這種情形,陳修園是福建人,福建(的醫生、患者)就怕桂枝,那也是南方。陳修園用過之后,大家一看用桂枝挺好,后來那個地方(桂枝)也用到四錢、五錢,也不怎么的,大家才敢用。陳修園在閩侯,閩侯那個地方要有熟人可以打聽,他們那邊(醫生、患者)對桂枝后來就不怕了。
這是頭一節,太陽中風,發熱汗出,惡寒惡風,那么這類的病,鼻鳴干嘔,這種太陽中風證,可以用桂枝湯,道理咱們都講過了。
任應秋《傷寒論語譯》
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干嘔者,桂枝湯主之。
桂枝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芍藥三兩甘草二兩,炙生姜三兩,切大棗十二枚,擘
上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適寒溫,服一升。服已須臾,熱稀粥一升余,以助藥力。溫覆令一時許,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離,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盡劑;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間。半日許,令三服盡。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時觀之。服一劑盡,病證猶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劑。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惡等物。
【校勘】《玉函經》《脈經》《千金翼方》:“陰弱”均作“陰濡弱”。《千金翼方》:“嗇嗇”作“”;“翕翕”作“噏噏”。
桂枝湯方。《玉函經》:“擘”作“劈”。成無己本:無“三味”兩字;“離”作“漓”;“小促”下有“役”字;“不出”下有“者”字。《金匱要略·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流離”作“淋漓”;《仲景全書》:“遍身”作“通身”;“小促”上有“當”字。《玉函經》:“小促”上亦有“當”字;“周”作“晬”;沒有“禁生冷”以下十五字。“若病重”以下,《千金翼方》為:“重病者,一日一夜乃差,當晬時觀之,服一劑湯,病證猶在,當復作服之,至有不汗出,當服三劑乃解。”《外臺秘要》則為:“若病重者,晝夜服,特須避風,若服一劑,晬時不解,病證不變者,當更服之。”王宇泰云:“小促,宋版作少從容”,但趙復宋本,并不如此,是王氏所見為另一宋本。
【音義】嗇嗇,音色,慳吝怯退貌。淅淅,音錫,微風的音響,謝惠連詩:“淅淅振條風。”翕翕,音吸,輕附淺合貌。桂枝湯方。炙,音治,加熱炮制也。擘,音簸,分裂也。?咀,讀如府舉,碎藥成粗塊之意。滓,音子,淀也,濁也。歠,音啜,飲也。溫復,即服藥后,以衣被覆蓋病人全身,使其出汗。,音直,小雨不輟貌。似,音嗣,續字解,有持續之意,《詩經·周頌》:“以似以續。”兩、升,章太炎云:“以漢錢計算,武帝三銖錢最重,一兩當今之五錢一厘一毫,王莽貨泉最輕,一兩當今之三錢四厘八毫,又以王莽的大泉寸法來計算,漢的一斗,當今之一升八合三勺強。”陸淵雷云:“從章先生所考,而折取其中,則漢之一兩,當今之四錢二厘九毫半,漢之一斗,當今之一升六合五勺也。又《唐新本草》蘇恭曰:古稱皆復,今南秤是也,后漢以來,分一斤為二斤,一兩為二兩,古方惟張仲景而已涉今秤,若用古秤則水為殊少矣。據此,則藥秤又當折半計算,然則桂枝湯桂、芍、姜各三兩,分為三服,今當每服用各二錢,三服之水七升,今分三次煮,則每服用水三合八勺半也。”
【句釋】“陽浮而陰弱”,輕診脈搏,則現浮象,稍重按,則感到脈的搏動不太鼓指。“陽浮者,熱自發”,應解釋為因為充血發熱,所以輕診脈搏則現浮。“陰弱者,汗自出”,應解釋為因為不斷的出汗,所以重按脈搏,則搏動力不足。“嗇嗇”“淅淅”,都是病人怕冷的表現。“翕翕”,即由惡寒而轉變到發熱時的形容。“鼻鳴”,為鼻黏膜充血發炎,呼吸障礙發生的音響。“干嘔”,由發熱刺激嘔吐神經使然,即一般所謂的胃氣上逆。
【串解】程應旄云:“陰陽以浮沉言,非以尺寸言,觀傷寒條,只曰脈陰陽俱緊(按:第3條),并不著浮字可見。惟陽浮同于傷寒,故發熱同于傷寒;惟陰弱異于傷寒,故汗自出異于傷寒,虛實之辨在此。熱自表發,故浮以候之;汗自里出,故沉以候之,得其同與異之源頭,而歷歷諸證,自可不爽。”
即是說太陽中風的桂枝證,表現在癥方面,為熱自發,汗自出;表現在脈方面,為浮而弱,這是與太陽傷寒大不同處。而鼻鳴、干嘔,并不是桂枝湯證的主要癥狀。喻嘉言云:“后人相傳,謂傷風惡風,傷寒惡寒,茍簡率易,誤人多矣。”的確,這里既談“惡風”,又談“惡寒”,可見惡風、惡寒只是主觀感覺上的輕重不同而已。
【語譯】在太陽期的傷風癥狀,脈搏往往是浮而弱,因為發熱,所以脈浮,又因為不斷地出汗,所以浮中見弱。在還沒有發熱之先,常呈顯一番嗇嗇、淅淅的惡寒狀態,一會兒又翕翕然發起熱來了,如熱高時,亦有出現鼻道的呼吸障礙和干嘔癥狀的,但都可以“桂枝湯”為主方進行治療。
【釋方】“桂枝”是發表解肌的必需藥,即是能鼓舞血行,抵抗疾病。“芍藥”,《本草經》稱芍藥除血痹;《名醫別錄》謂通順血脈,散惡血,逐賊血;《本經疏證》說能破陰凝,布陽和。芍藥同樣能亢奮血行,協合桂枝,增加抵抗力,排除病毒。甘草和中助液,大棗培中和血,生姜暖胃,這些作用都能夠補償自汗的消耗。
劉渡舟《傷寒論詮解》
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干嘔者,桂枝湯主之。
桂枝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 芍藥三兩 甘草二兩,炙 生姜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
上五味,?咀。趙本有“三味”二字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適寒溫,服一升。服已須臾,歠熱稀粥一升余,以助藥力,溫復令一時許,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盡劑;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伇其間,半日許,令三服盡;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時觀之。服一劑盡,病證猶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者,乃服至二三劑。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惡等物。
【解析】
本條補充了太陽中風證的脈證并提出治法。
“陽浮而陰弱”,既指脈象,也言病機。從脈象來講,陽指浮取,陰指沉取。風傷衛,表有邪,故其脈輕取見浮;自汗出,為營陰傷,故其脈沉取弛緩而見弱,這正是中風證典型的浮緩脈象。從病機來講,風陽之邪傷于表,衛陽之氣抗邪而盛于外,則發熱在所難免,故曰“陽浮者熱自發”;衛不固營,風性疏泄,使營陰外泄而為汗出,汗出則營陰更弱,故曰“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形容惡風寒怯弱畏縮之貌;“淅淅惡風”,形容惡風寒如凜風冷雨驟然吹淋其身之狀,此皆為風邪傷衛,衛外功能失調的表現。“翕翕發熱”,形容熱在淺表有如著衣覆被之熱,故為表熱的特征,與里熱內出之蒸蒸發熱不同。肺主氣,外合皮毛,開竅于鼻,風邪外束而上壅,致肺氣不利,則鼻道塞而時通,故作鼻鳴,并常伴流清涕、不辨香臭等證。若表氣不和,影響及胃,里氣上爭,胃氣上逆,則又可見“干嘔”之證。鼻鳴、干嘔只是太陽中風的或見證,而本條所列舉之發熱、自汗、畏惡風寒、脈浮緩,才是太陽中風的主要脈證。
太陽中風當治以桂枝湯。所謂“主之”即此證對此方,信任施用,不須顧慮,有非此方不可之意。
桂枝湯由五味藥組成。桂枝與芍藥應等量,若桂枝量大于芍藥,則名桂枝加桂湯;若芍藥量大于桂枝,則名桂枝加芍藥湯,三方主治各不相同,故用藥劑量當審慎,不可違其用藥之宗旨。
方中桂枝辛甘發散,解肌祛風,溫通衛陽,以解衛分之邪。芍藥酸苦微寒,滋陰和營,以固護營陰。二藥相伍,于發汗之中有斂汗之旨,于和營之中又有調衛之功。生姜辛溫,佐桂枝發散風寒以解肌。大棗甘平,據《神農本草經》載,有“安中養脾”、“補少氣、少津,身中不足”的功能,在方中它能佐芍藥補津液而養營陰。甘草甘平,調陰陽,和中州,安內以攘外。配桂姜辛甘合化為陽以助衛氣;配芍棗,甘酸合化為陰以滋榮陰。五藥配合,則具解肌祛風,調和營衛,發汗止汗,發汗而不傷正,止汗而不留邪的功效。
方中桂、姜、棗、草均為食品中之調料,有開胃口,增食欲,健胃氣的作用。因此,桂枝湯確有調和脾胃之功,而且通過調和脾胃以達到滋化源、調氣血、和陰陽、調榮衛的作用。可見本方在外可解肌祛風、調和營衛,在內可調和脾胃、氣血、陰陽,所以無論外感、內傷均可應用。如其可治外感所致之營衛不和,亦可療內傷所致之營衛失調;加芍藥、飴糖可溫中補虛和里緩急,治虛勞腹痛;加龍骨、牡蠣,可交通心腎、交通陰陽,治男子失精,女子夢交;又如加葛根、加厚樸杏子、加人參、加附子、加芍藥、加桂枝、加大黃,以及去桂枝、去芍藥等等,略予加減,則不僅可以治療太陽中風的許多兼證,而且又可主治他經的一些病變,可以說是左右逢源,使用范圍極廣。
凡病不外陰陽失調。其治療原則,總是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本方滋陰和陽,調和營衛氣血,合法度、守原則,無愧仲景將其列于眾方之首,柯韻伯稱之為“群方之魁”,這既體現了作者治病從調和陰陽著手的學術思想,也體現了作者傷寒與雜病同論而不可截然分開的學術觀點。
方后所注之煎服法及禁忌甚詳,也至為重要。本著詳于前略于后的原則,對以后諸方的煎服法均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是用牙咬碎;“咀”,是品嘗滋味。“?咀”在此指將藥破碎,以便于煎出有效成分。煎藥當用微火,以水七升,煎取三升,去藥渣,每次溫服一升。服藥后要大口喝熱稀粥一碗,一則可借谷氣充汗源,一則可借熱力鼓舞衛陽驅邪從汗解,此即所謂“助藥力”之法。然后覆被靜候待汗。發汗的要求是:以“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漐漐,汗出貌。似,嗣字之假借,續也。就是說發汗要發小汗,汗出要周遍和持續,這樣才能達到祛邪的目的。若發大汗,使病人汗出如水流漓,則邪不出而正氣傷,故謂“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解則不需再服藥。若不汗出,依上法服第二次藥。仍不汗,縮短間隔時間再服第三次,在半天內服完三次藥。病重者,還可日夜連續用藥,隨時觀察。一劑服完,病證未去,還可再服,直至服二三劑也沒有什么不可。所忌食物,則多屬生冷、油膩、不易消化或對胃有刺激的食品,因其傷害胃氣,有損清陽之氣故列為禁忌。這也反映了張仲景在臨床治療的各個環節均重視“保胃氣”的學術見解。
倪海廈《傷寒論》
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干嘔者,桂枝湯主之。
傷寒金匱中的方劑,大概有百分之六十的處方都是用桂枝湯做加減,經方家認為桂枝湯是調和陰陽的第一方,這個湯方是古代圣賢歷代相傳的經方,張仲景將它歸經到治療太陽中風來使用。讀傷寒金匱的時候,會遇到三種劑型,有湯劑、散劑、丸劑。什么時候用湯劑、散劑、丸劑?湯者蕩也,就是說掃蕩的力量很強,取它的迅捷之性。當我們要滌蕩五臟六腑的病邪的時候,通關活絡的時候、陰陽不平衡的時候,這些情況都用湯劑。怎么知道陰陽不平衡?白天昏昏沉沉,晚上精神很好,就是陰陽不平衡;或者是你跟大多數人不一樣,也是陰陽不平衡,例如十個人吃蝦子,結果九個人沒事,一個人有事,那一個人就是陰陽不平衡。如果倒過來,吃了蝦子,九個人都拉肚子,一個人沒事,那就是蝦子有問題,或者是那一個人做了什么事。學中醫跟偵探一樣要有common sense。還有,病情沉重的時候、病人有痿癥、肌肉枯槁的時候、皮膚干枯的時候、要增益氣血的時候,都用湯劑。
例如桂枝湯,如果做成桂枝丸,結果桂枝丸吃下去等很久才會發汗,桂枝湯一喝下去就發汗,不一樣的效果。煮湯也有技巧,大火煮取其“氣”,小火煮取其“質”,發表的藥,例如桂枝湯要用大火煮,所有發表的藥方都用大火煮。攻里的藥、溫里的藥用小火煮,取其“質”。
散劑用在久病、或病在四肢,像是風濕的痹癥、或者表里游走的病,都可以用散劑。丸劑最主要的可以逐破積聚,或者不進飲食的人,胃口不好的情況下,可以用丸劑,丸劑藥緩力專,效力緩慢但力量專一,可以集中于一處病灶,所以如果病邪擴散全身的時候,就要用湯劑才有辦法。例如要打蟲的時候,用到烏梅丸,集中攻擊一個定點,引誘蟲來吃,如果做成烏梅湯,烏梅是用醋泡過兩天,烏梅湯又酸又辣又苦,怎么喝?勉強喝下去結果蟲沒吃到,只有你吃到,蟲沒事只有覺得很爽。以后會慢慢介紹方劑的運用,有很多技巧在里面。
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代表病在表,脈浮在表面上就是熱自發,代表身體的免疫系統出來和病毒相抗,陰弱者汗自出,陰弱就是身體素虛的人,本身身體常年不好、瘦瘦的、腸胃不好,身體的固表能力不夠,就不能保持身體的津液,而一直往外散,流出來的就是汗,汗是從血里面的水出來的,血因為有水,可以很容易的在身體里面跑,來供應身體里面的能量,表不固的時候水散出去了,相對的血液循環就會受到影響,病人就感覺到嗇嗇惡寒,一陣一陣的冷,淅淅惡風,風吹得很難過,翕翕發熱,一陣一陣的熱,要發燒也是一陣一陣的熱,鼻鳴、干嘔者,這些副證,桂枝湯主之,張仲景的第一個方劑。
為什么設計這方子?因為仲圣知道病人津液不斷的在喪失,所以桂枝湯證一定有汗,桂枝湯的主證是病人有汗而且惡風,如果無汗,病人感冒發燒高熱且完全沒汗,就不是桂枝湯證,因為有汗,所以體液一直在喪失,要趕快利用紅棗補足,腸胃里面有很多黏液,體液一直在耗散的時候,胃、小腸、大腸的黏液都會跟著出去,紅棗表面是紅的,里面是黃的,火生土,而且紅棗煮出來的湯液黏黏的,所以喝之后,等于是腸胃的津液,舉凡在腸胃的津液快干掉的時候,要趕快用紅棗補足。為什么用甘草?本草里面寫甘草解百毒,但解釋不清楚,病人得到傷寒可能已經一段時間了,在感冒的這段時候里,胃口一定不好,因為本身的能量跑去抵抗外邪,能量減少了,腸胃的蠕動就減緩,有很多食物就會壞死在里面,而甘草可以解百毒,可以把食物分解掉,好的留下來壞的分解掉。為什么用生姜?因為腸胃蠕動的能源都跑到表面了,生姜下去馬上刺激腸胃所以生姜有發陽的功能,陽就是動能,它能讓腸胃馬上蠕動,這三種大棗、甘草、生姜下去,跟感冒沒有關系,只是固本。
桂枝這藥可以壯心陽,所以心臟病的藥一定會用到桂枝,桂枝一下去的時候,心臟的陽,也就是心臟的動能會加速,血一加速,我們的免疫系統就全部出去了,把濾過性病毒趕出去。但是不能光讓動脈加速流動,還要讓靜脈加速回來,所以為什么用白芍,在神農本草經里面說:白芍輕用的時候,可以補血,重用的時候,可以活血、破血,就是破瘀。所以張仲景只要病人有腹痛,肚子痛,婦人的肚子痛,通通用白芍,芍藥重用的時候可以活血化瘀,所以芍藥在靜脈里面走,可以讓靜脈的血加速流回心臟。桂枝、白芍這兩味讓血液循環加速,一加速把免疫系統帶出去,很快的把濾過性病毒趕出去,但是加速產生的后遺癥是排出汗來,為了怕津液喪失掉,后面又加了三味藥同時補足它,并可以同時把腸子中已經壞死的食物分解掉。
因為人身上的動脈和靜脈是等長的,所以桂枝白芍用等量,胖子用五錢,桂枝白芍等量,都用五錢,瘦子用三錢,小孩子可以開半錢。如果陽不足加重桂枝、陰不足加重白芍,所以可以調陰陽。生姜開兩片,不用開三片會太辣了,桂枝已經很辣了,不過辣些也無所謂,辣一下讓腸胃的蠕動加強起來。如果病人得到感冒比較久了,甘草就用重一點,五錢,如果只兩三天,就用二錢,甘草盡量少些,因為甘草會把其它藥的藥性減緩下來,甘草在本草里寫有緩和的作用。所以有時候為了讓藥走的快些,不加甘草,炙甘草就是把甘草用蜂蜜炒過,甘草炙過后性很熱,所以甘草炙過后可以增加發汗的力量,就會進入胸陽,胸是諸陽的通路,所以炙甘草馬上跑到肺上面,馬上把陽氣發散到四肢,如果小孩吃桂枝湯太辣了,紅棗可以加個十枚,讓它甜一點?如果不用紅棗,吃完桂枝湯后容易便秘,因為汗都發掉了,腸胃里的津液不足,所以后面三味完全是為了保持腸胃功能而設計的。
根據清代名醫王樸莊的考證、漢制的八兩約等于現在的六錢,所以漢制三兩約等于現在的2.3錢。漢制的一升王樸莊說是“六杓七杪”,約是現代的五錢。
桂枝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 芍藥三兩 甘草二兩炙 生姜二兩切 大棗十二枚劈
右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適寒溫,服一升。服已須臾,啜熱稀粥一升余,以助藥力。溫覆令一時許,遍身縶縶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盡劑。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服后小促其間,半日許,令三服盡。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時觀之,服一劑盡,病證猶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劑。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惡等物。
用七碗水,用大火煮,古時候升柴火煮湯藥,柴火的“微火”等于現在瓦斯爐的大火、煮成三碗渣拿掉,等溫了再喝,一次服一碗。服了以后,等一下再喝熱稀飯一碗,來幫忙藥力。然后,被子蓋起來,躺一時,差不多二個小時,全身微發汗。最好,把感冒病毒從汗排出來了,但是沒有傷到體內的津液,這樣最剛好。如果藥開太重,一下子大汗出就不好了。汗出了以后,不能當風,也不能烤火,都不好。如果第一碗下去,好了就好了,不要把剩下的藥喝掉。如果不流汗,再喝一碗,還不流汗,服后小促其間,就是縮短服的時間,就是三到四小時。
半日許,令三服盡,十二小時喝三碗,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時觀之,就是每四小時喝一次,日夜都服,服一劑盡,病證猶在者,更作服,再去煮,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劑。喝桂枝湯中間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惡等物,臭惡就是腌制的東西、臭豆腐等,為什么要禁?
桂枝湯是恢復胃陽、脾臟功能的藥,就湯劑來看,桂枝壯心讓動脈的血流出去,白芍讓血流回心臟,所以心臟的力量加強,火生土,土就是脾臟,所以桂枝湯喝下去,脾就充滿了血,脾在胃的下方,脾一充血,胃下面很多血管,一充血,胃就開始收縮,就肚子餓,想吃東西,所以桂枝湯是讓胃口恢復的藥。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惡等物,這些東西都是容易腐敗的。吃了肉類,會有浮熱產生,對病情恢復有影響;如果吃了生冷的東西,會抵消陽藥發汗的效果,因此都要避免。喝完桂枝湯,為什么喝熱稀飯?在中醫的觀念認為稀飯、白飯是最好的營養,腸胃最能吸收的是稀飯。平時吃蕃薯稀飯可以保護脾胃,蕃薯與稀飯各一半,對養生很好。
桂枝湯最明顯的表證就是有汗,代表皮膚毛孔沒病的,是濾過性病毒在肌肉里面,因此桂枝湯是解肌的。如果濾過性病毒在皮膚毛孔,皮膚毛孔就封閉起來了,就會沒有汗。
紅棗:朱雀,就是保護胃的,紅棗的加減很重要,紅棗是甘飴的東西,很甜,平常肚子(中焦)濕熱比較盛的人。如果加了紅棗會增甘加膩、遇到這種情形,把紅棗拿掉。
張勝兵《張勝兵品傷寒》
第12條條文:
第12條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干嘔者,桂枝湯主之。
桂枝湯方:
桂枝三兩;芍藥三兩;甘草二兩,炙;生姜三兩,切;大棗12枚,擘;
上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渣,適寒溫,服一升。服已須臾,啜熱稀粥一升余,以助藥力,溫覆令一時許,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盡劑。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間,半日許令三服盡,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時觀之,服一劑盡,病證猶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者,乃服至二三劑。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惡等物。
以下解讀內容為精選版,詳細解讀請查看:
第十四講:張勝兵品《傷寒》之太陽病(12-13條文·桂枝湯)
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干嘔者,桂枝湯主之。
翻譯過來就是說:太陽中風證,衛陽亢邪而浮盛于外,營陰不能內守而弱于內,衛陽浮盛于外就發熱,營陰不能內守就自己流汗,汗自己就出來了,那么病人,就怕冷怕風,像皮毛覆蓋身上一樣發熱,鼻塞氣息不利,干嘔,用桂枝湯來治療。
桂枝湯的配方包含桂枝、芍藥各三兩,炙甘草二兩,生姜三兩,以及大棗十二枚。制作時,需先將桂枝、芍藥與炙甘草搗碎,再與生姜和大棗混合,加入七升水,用小火慢煮至剩余三升藥液。隨后,濾去藥渣,待藥液溫度適中時,每次服用一升。
服用桂枝湯的方法頗為講究。一日之內需服用三次,每次服藥后,應立即飲用一大碗溫熱的稀粥,以輔助藥效發揮。同時,需加蓋被子保暖約兩小時,通過提高體溫來幫助發汗。發汗的效果應以全身微微濕潤、不流大汗為佳,以免過度出汗損傷陽氣和陰液,影響病情恢復。
若首次服藥后,患者即出汗且病情好轉,則可停止繼續服用剩余藥液。若首次服藥后未見發汗,可按上述方法繼續服用第二次。若第二次仍未發汗,則可適當提前第三次服藥時間,盡量在半天內完成一副藥的服用。對于病情較重的患者,應晝夜不間斷地服藥,并密切觀察病情變化。
若服完一劑藥后病情未見好轉,可繼續服用。若連續服藥后仍未見發汗,可考慮增加服藥劑量至兩三劑。在服藥期間,患者應嚴格忌口,避免食用生冷、油膩、黏膩、辛辣(如大蒜、小蒜、胡椒)、鹵制品以及腐敗變質或氣味不佳的食物。這些禁忌食物可能影響藥效發揮,不利于病情恢復。
關于“陽浮而陰弱”的理解,可以從脈象上進行闡述。陽浮是指脈象浮取時感到有力,而陰弱則是指脈象沉取時顯得虛弱。這是因為陽氣浮盛于外,與邪氣斗爭,而營陰則相對虛弱,不能很好地內守。因此,在脈象上表現為浮取有力、沉取虛弱的特點。
太陽中風證,是指人體在感受風邪后,出現的一種特殊病理狀態。此時,衛陽受到外邪侵襲而亢進,浮盛于外,與此同時,營陰卻相對顯得虛弱,不能很好地內守。
衛陽的浮盛,使得人體出現發熱的現象,這是因為陽氣在肌表與邪氣斗爭時,會產生一定的熱量。而營陰的虛弱,則導致汗液無法被固攝,自行流出體外,這就是“汗自出”的原因。此時,患者會感到惡寒、惡風,這是陽氣外散、肌表不固的表現。同時,由于陽氣與邪氣的斗爭,還會出現翕翕發熱的癥狀,即發熱如皮毛覆蓋般的感覺。
至于鼻鳴和干嘔的癥狀,可以從人體內部陽氣的調動角度進行解釋。當人體感受外邪時,為了抵抗邪氣,會調動體內的陽氣到肌表。如果調動的是保護肺部的陽氣,那么肺氣就會不夠用,導致肺氣不降反升,出現鼻鳴甚至咳嗽的癥狀。而如果調動的是胃部的陽氣,那么胃氣就會不夠用,導致胃失和降,出現干嘔的癥狀。這也是為什么在服用桂枝湯后需要喝稀粥養胃的原因。
綜上所述,太陽中風證是一種特殊的病理狀態,其治療需要調和營衛、解肌發表。桂枝湯作為治療太陽中風證的經典方劑,在臨床上具有廣泛的應用價值。同時,通過對“陽浮而陰弱”、鼻鳴干嘔等癥狀的深入理解,我們可以更加準確地把握太陽中風證的病機特點和證候特征,為臨床診斷和治療提供有力的依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