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樂超怎么也沒想到,自己會因為當正骨師被踢出北大同學群。這個2017年從北大醫學部畢業的年輕人,曾經穿著白大褂在三甲醫院的門診樓里穿梭,如今卻在北京的診所里為客人調整骨骼。最讓他扎心的不是外界的嘲諷,而是同窗那句“以后都沒交集了”的冰冷逐客令——仿佛那張北大的畢業證,成了他必須按部就班活著的賣身契。
事情爆出來后,評論區吵翻了天。有人算賬:“按每次1萬收費,一年才接100多個客戶,年入百萬肯定是騙加盟費的!”也有人現身說法:“能治病還貴什么?家里老人在醫院花十幾萬都沒治好腰痛。”但最刺眼的還是那條“北大畢業干這個,浪費國家資源”的評論,點贊數比支持他的多出三倍。
這場風波背后,竟牽出一樁改變他命運的事件。當年從北大畢業進三甲醫院,兩次腰部手術讓他癱在床上動彈不得,是中醫正骨讓他重新站了起來。這次轉折讓他醒悟到,“名校畢業=人生贏家”是個童話—,醫學教科書救不了自己的腰,反倒是中醫手法讓他重生,中醫正骨很有意義,我何不融入現代醫學理論知識,將其發揚光大?
可這套價值思考在同學群里行不通。那些在頂級醫院、科研院所、跨國藥企工作的同窗們,似乎默認了“體面工作”就該印著金字招牌。就像當年高考填志愿,預防醫學專業被人追問“是不是出來打疫苗的”一樣,如今的正骨師身份又觸動了某根敏感的神經。
那張北大畢業證,成了他最無奈的“防偽標識”。有患者進門先查證書,生怕遇上江湖騙子。更魔幻的是,當美容院里三天速成的所謂“正骨”收費兩三萬無人質疑時,他這個融合現代醫學理論的正骨師一次收1萬,卻被網友罵“割韭菜”,人們計較的似乎不是技術,而是那張證書該掛在什么樣的場所。
這種撕裂在醫學生群體里尤其明顯。三甲醫院的規培醫生拿著8000月薪,吐槽“投入產出比失衡”,鄉鎮衛生院的在編醫師羨慕私立醫院的高薪,而張樂超這種另辟蹊徑的反而成了“叛徒”。就像評論區里吵得最兇的兩派:一派認定“清北畢業生就該搞高精尖”,另一派反問“能治病救人憑啥不算正經工作”——這場罵戰本質上在爭同一個問題:讀書人到底有沒有資格“不體面”地活著?
北大醫學生不在三甲醫院好好發展,轉頭做了正骨師,雖目前每次診費收萬元,依然不被同學認可,這件事本身非常魔幻,這場關于"體面"的爭論,終究只是時代轉型期的一場認知錯位:有人仍用學歷證書丈量人生價值,而有人已學會用骨縫間的微響,傾聽教育最本真的律動。
你怎么看待這件事?歡迎留言討論。
(圖源網絡,圖文不相關,侵聯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