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生中的風景油畫,既非對西方寫實主義的簡單復制,亦非對中國山水畫意境的機械挪移,而是在兩者的碰撞與融合中,探尋自我心跡的藝術坐標。這種創作路徑不僅契合了當代藝術多元化的發展趨勢,更以其對自然與人文的深刻洞察,回應了現代人對精神家園的探尋。
▲劉生中作品《春山圖》
70×200㎝ 木板油畫
▲劉生中作品《春山圖》油畫
劉生中的創作淵源可追溯至對中西藝術傳統的雙向汲取。他的風景油畫在材質與技法上延續了西方油畫的厚重質感與光影表現,卻在構圖與意境營造上巧妙融入中國山水畫的寫意精神。以《山谷無聲》系列為例,畫面中群山的輪廓以粗獷的油畫筆觸勾勒,看似隨意的皴擦間卻蘊含著傳統山水畫的筆墨韻味;而大面積的暗色調處理,則恰似水墨丹青中的“留白”,留給觀者無盡的想象空間。這種“以西潤中”的創作手法,使作品既保留了油畫的視覺沖擊力,又傳遞出東方藝術特有的含蓄與深邃。
▲劉生中作品《山谷無聲》
48×60㎝ 布面油畫
▲劉生中作品《高山流水》
30×55㎝ 布面油畫
劉生中的風景油畫作品在技法上吸收了表現主義手法的精髓。他運用厚重且富有變化的筆觸來塑造景物,比如在《黃河岸邊》中,對沙灘和船體的描繪,通過粗獷的筆觸表現出物體的質感和滄桑感;《古色山村》中對山林的處理也是如此,不同方向和力度的筆觸營造出豐富的視覺層次,樹木的枝葉以密集的短線筆觸層層疊加,形成斑駁陸離的視覺效果,仿佛能感受到微風拂過樹葉的顫動。
▲劉生中作品《古色山村》
32×35㎝ 木板油畫
▲劉生中作品《黃河岸邊》
30×45㎝ 木板油畫
在色彩運用上,并非追求絕對的寫實還原,而是帶有主觀的情感色彩傾向,像《雨后山寨》中整體偏暗的色調,突出雨后的氛圍,以色彩的對比和富有張力的筆觸來表達內心感受,展現景物的神韻。
▲劉生中作品《雨后山寨》
30×45㎝ 布面油畫
▲劉生中作品《窗外》
30×45㎝ 布面油畫
劉生中的作品捕捉了現代人的精神訴求。《窗外》中透過窗欞的斑駁光影,《陽春》那片宛若仙境的春日山林,均以靜謐的畫面語言營造一種令人向往的、寧靜愜意的存在狀態。
▲劉生中作品《陽春》
62×78㎝ 布面油畫
而《去藝術天堂》中那位孤獨的探索者形象,則隱喻了當代藝術家在多元文化語境下的精神追尋,其暗紅巖石與黑暗天空的強烈對比,既是現實困境的映射,更是對理想境界的執著堅守。這種將個人體驗升華為普遍情感的表達,使作品具備了跨越時空的藝術感染力。
▲劉生中作品《去藝術天堂》
116×164㎝ 布面油畫
▲劉生中作品《絕處逢生》
40×60㎝ 布面油畫
從市場反饋來看,劉生中的作品亦展現出良好的適應性與發展潛力。他的作品多次入選國家級美術作品展,并在廣州藝博會等平臺獲得推薦,這既得益于其作品兼具藝術性與觀賞性的特點,也反映出市場對融合中西藝術元素的創新創作的認可。在消費升級與文化自信的時代背景下,他的作品既滿足了大眾對自然之美的視覺享受,又為收藏者提供了深層次的文化解讀空間,這種“雅俗共賞”的特質使其在藝術市場中占據獨特地位。
▲劉生中作品《山村夕照》
30×50㎝ 布面油畫
▲劉生中作品《愛情河》
100×130㎝ 布面油畫
劉生中的藝術探索為當代油畫創作提供了有益啟示:在全球化語境下,藝術家無需刻意追求“開創”,只需扎根傳統、立足當下,以真誠的創作態度與獨特的藝術語言回應時代命題,便能在藝術領域找到屬于自己的位置。他的作品猶如一面鏡子,映照出當代人對自然、對傳統、對精神家園的復雜情感。隨著創作的不斷深化,我們有理由相信,劉生中將在傳統與現代的對話中繼續深耕,貢獻更多精彩之作。
撰文:陳維
廣州藝博會書畫院院長、廣州藝博會藝委會主任
藝術家簡介Profile
劉生中,男,江西人,1971出生。
本人自幼喜歡繪畫,多年來一直堅持油畫創作。2009年油畫創作《去藝術天堂》入選第十三屆江西省美術作品展。2011年油畫創作《思故鄉》榮獲于都縣“大展宏圖”長征源書畫精品展三等獎。2018年 油畫創作《三月》入選大潮起珠江——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全國美術作品展,2020年加入贛州市美術家協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