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場“意外誕生”的聊天機器人,到一場席卷全球的人工智能(AI)革命,OpenAI 的每一步都踩在技術與商業的鋒刃之上。
近日,在與科技分析師、作家 Ben Thompson 進行的深度對話中,OpenAI 首席執行官 Sam Altman 罕見地袒露了公司的野心與困惑 :
為何一家以研究為初衷的非營利實驗室,最終成為擁有億級用戶的消費科技巨頭?當 ChatGPT 的瘋狂傳播超出所有人預期,OpenAI 如何在技術理想與商業現實中找到平衡?
從 GPT-5 的免費開放計劃,到對開源戰略的曖昧暗示,再到與微軟的競合博弈,Altman 的每一個回答都“暗藏玄機” 。
“Deepseek 的模型能力并不是他們瘋狂傳播的關鍵……這讓我重新思考免費層級的內容設置,屆時免費用戶將能使用 GPT-5。”
Altman 認為, DeepSeek 等競爭對手的出現,部分原因是 OpenAI (主動)隱藏了一些功能,為其他產品留下了市場空間 。OpenAI 從中吸取教訓,重新思考免費層級提供的內容。
此外,他希望未來 ChatGPT 能夠成為少數幾個擁有數 「十億用戶」 的產品,用戶可以使用 OpenAI 賬戶登錄其他集成 API 的服務,形成一個強大的平臺生態系統。
他還認為,AI 將逐步向智能體(agent)方向發展,成為未來 AI 應用的關鍵 。
學術頭條在不改變原文大意的情況下,對整體內容做了精編,節選了關于「競賽」、「人工智能的展望」、「通往 OpenAI 的道路」、「ChatGPT 的起源故事」等內容。 (點擊文末「閱讀原文」,查看完整中文版訪談。)
來自對手的競賽
不久前,Deepseek 迅速傳播,引發了 Altman 對 OpenAI 的重新思考。
“Deepseek 推出了免費前沿模型 ,并展示了思維鏈(CoT),人們會覺得‘哇,AI 真的在試圖幫助我!’”
有人認為,人們之所以不為美國公司狂歡,其背后可能隱藏著對 OpenAI 的反感情緒,但 Altman 并不這么認為。他認為 Deepseek 的成功歸功于兩件事——免費提供前沿模型,以及他們展示了思維鏈。
面對 DeepSeek 這樣的競爭者,OpenAI 也開始重新思考是否應該讓自己的模型免費開放。 “我認為我們應該這么做” ,Altman 說。
早期,OpenAI 對 AI 發布持相對保守的態度,擔心潛在風險。但如今,AI 的發展勢不可擋,Altman 意識到 AI 無論如何都會擴散, 過度控制已無太大意義 。
另一個值得關注的競爭對手是 Grok。一些用戶表示他們更喜歡 Grok,因為它不會隨機“教訓”用戶,而是更加自由化。Altman 也承認,ChatGPT 過去在內容審查上可能有些過度,但他們已經改善很久了。
關于 AI 的未來
“個人電腦的第一波浪潮是那些真正想使用個人電腦的人”,主持人 Ben 談道,要讓諸如電腦這類新科技成為大眾生活的默認工具,需要一代人的轉變,慢慢滲透到各個領域。
Altman 認為,這種早期局限性其實是其他科技發展的常態,雖然目前 AI 的應用可能也僅限于那些迫切需要或有能力嘗試新技術的人,但 這只是階段性現象 。
現在的 AI 發展讓 AGI(通用人工智能)的定義變得模糊,“ 我認為 AGI 這個術語已經完全貶值了 。”但他并沒有明確區分 AGI 和 ASI,而是認為 AGI 本身可能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并不一定是某個清晰的單一目標。
“我認為模型還不夠智能。”Altman 認為,基于 transformer 架構難以創造出新的事物,它僅僅能輸出互聯網上的中等水平的內容。
目前 AI 在許多公司已經能夠自動完成 50% 以上的代碼編寫工作,但“代理編碼(Agentic Coding)”尚未實現。在 Altman 看來,主要問題在于模型能力,而非產品設計。
agent 是能夠自主運行,為你完成實際工作內容的程序。Altman 認為 AI 將逐步向 agent 方向發展,成為未來 AI 應用的關鍵, agent 將逐步承擔更多任務,影響社會和經濟結構,人們可能需要重新定義“智能”與“自動化”的界限 。
“我的基本假設是,每個軟件工程師在一段時間內會做更多的事情。然后到了某個時候,也許我們確實需要更少的軟件工程師。”
再談早期 OpenAI
在創立 OpenAI 之前,Altman 經過了 從一名技術愛好者,到創業者、投資人、科研人的多重身份轉變 ,最終推動 OpenAI 邁向全球領先的 AI 公司。
“我一直是個瘋狂的極客。” Altman 很小便對計算機產生濃厚興趣,熱衷于編程、數學和科幻小說。
從斯坦福大學輟學后,他在 19 歲時創辦了 Loopt,一家社交定位的初創公司。運行七年后,Loopt 被以 4340 萬美元的價格收購,而這個出售價格幾乎接近于 Loopt 的累計融資額,可以說 這并不是一個成功的創業經歷,但為 Altman 積累了創業經驗 。
此后,他接管了知名創業孵化公司 YC Combinator(YC)。在擔任 YC 總裁期間,Altman 幫助孵化了許多知名的科技公司,比如 Airbnb、Reddit。
早期的 OpenAI 僅是 YC 旗下多個研究項目之一,并未設想其商業化潛力,目標是推動“對人類有益的、廣泛分布的 AI”,建立一個非營利的 AI 研究實驗室。
“ 現在回想起來,我完全后悔發布 GPT-2 時,我們使用的一些言辭 。”2019 年對 OpenAI 而言意義重大,這一年,OpenAI 發布了GPT-2,但卻未立即開源,引發了外界的質疑和猜測。Altman 強調這并非他們的本意,做出那些決策的人出發點是好的,只是現在理解了為什么會被誤解。
他還創建營利結構并接受微軟投資,這些舉動似乎與 OpenAI 最初強調的非營利、開放的愿景相悖。
對于從微軟等進行融資這件事,他解釋是因為發現確實需要擴大規模,而且已經弄清楚了 scaling laws,所以必須找到一個合適的結構來實現大規模發展。
“如果最初我能預見到現在的情況,我會在是否做非營利組織上,做出不一樣的選擇。”
把名字改成「ChatGPT」
“這聽起來現在很荒謬,但 GPT-3 最成功的應用居然是文案寫作,只有這一類用戶真正建立了可行的商業模式。”
最初,OpenAI 只是推出了 GPT-3 的 API,發現它在文案寫作領域找到了市場契合點,但整體表現并不算特別驚艷。當時,AI 主要是開發者在使用,普通用戶接觸較少。
在 GPT-3 時代,團隊內部曾多次討論過打造聊天機器人 ,但一直覺得技術還不夠強大,無法提供真正自然的對話體驗。“我們很早就在考慮做一個聊天機器人,甚至在 API 之前就有這個想法,只是當時覺得模型還不夠好。”
“我們在(當年)8 月完成了 GPT-4 的訓練,我們知道這是一項奇跡。” GPT-4 的出現讓他們看到 AI 在日常對話中的巨大潛力,推動了 ChatGPT 計劃的加速實施。
但是團隊內部對發布時機存在分歧,有人認為 GPT-3.5 的效果可能無法吸引用戶,但最終 Altman 還是決定先用 GPT-3.5 進行測試,推遲 GPT-4 的發布。 “他們本來要叫‘Chat with GPT-3.5’,我當時立刻說:‘絕對不行!’”于是臨時決定將名字改為“ChatGPT”。
產品發布后,ChatGPT 迅速引爆市場。由于 ChatGPT-3.5 已經引發病毒式傳播,Altman 認為,如果當時直接發布 GPT-4,可能會導致更難以控制的爆炸性增長。
“6 個月內,我們從幾乎不存在的公司,變成了一家真正的大公司。”
One more thing
此外,Altman 還對即將畢業的高中生給出了一些職業建議。
他表示, 首先要做的事就是要熟練掌握 AI 工具 。“就像我高中畢業時,顯而易見的建議是熟練掌握編程。而現在的 AI 是一個新的(必備技能)。”
他還建議,人們可以培養韌性和適應能力,以及弄清楚別人想要什么以及如何對他人有用。
“無論你學什么,細節可能并不那么重要......就像我在學校學到的最有價值的東西是學習能力,而不是任何具體的東西。所以...... 學習那些隨著世界經歷這種轉變而顯得重要的通用技能 。”
作者:錦鯉
如需轉載或投稿,請直接在公眾號內留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