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報道專業性體現在兩個層面:邏輯鏈和證據鏈
每年3.15一到,”幸福大家庭“的微信群里就特別熱鬧,不少親朋好友都在艾特我看一條新聞,我看挺值得聊聊。
嘛事呢?其實就是電商行業為了促銷,搞了“百億補貼”活動,本來的目的是給一些熱門的電子產品優惠,然后吸引大家下平臺引流。
然而某知名媒體在315發表了一則《翻新機流向百億補貼》的新聞,引起了熱議。
大致經過是,一個記者去華強北調查,發現當地有人將翻新機重新包裝,然后流向市場。在記者推測和某些商販口頭表述中,這部分機器很多去了“百億補貼”的平臺。
看完真是讓我虎軀一震,作為一個薅羊毛大戶,我的兩部蘋果手機、一個ipad和筆記本電腦都是挑補貼最狠的時候買的,嚇得我拿著家里人的手機連夜去驗了真偽。
但最終結果讓我松了一口氣,家里十多部電子產品一律是真貨。問了問朋友,只要是在正規資質的網店,也沒有聽說買到假貨的,所以大家還是不要太過擔心。
但我也思考了一下,“百億補貼”和“翻新手機”這兩件事真的有關聯么?難道說“百億補貼”的手機就更容易買到假貨?沒有補貼的就大概率是真貨?
首先我們得搞清“補貼”的商業模式,補貼的本質是平臺給消費者的優惠券,而平臺入住的商家是不需要承擔優惠所帶來的成本的。從動機上看,有沒有補貼和造假沒有任何關系。
我從一個專業記者的角度來說,如果你要將百億補貼和翻新機進行關聯,兩者之間必須有因果關系!邏輯鏈是這樣的:因為平臺搞了補貼,導致企業造假,給消費者賣翻新機。
且證據鏈必須確鑿,前者是后者的動機,這個報道的邏輯才成立。否則你把這兩個事放在一起就犯了新聞專業最基本的一個錯誤:用議程設置來誤導讀者。
所以我的經驗是,百億補貼的羊毛一定要薅,但是選擇商家時,要根據店面的點評、銷量、時長來判斷好壞,并在第一時間對收到的產品進行查驗。
1
說完如何不掉坑,我們再來談談這篇報道。首先我覺得做深度調查的態度可嘉,但是呈現新聞時的邏輯性、嚴謹性有很大瑕疵。
再次證明了我之前的那個觀點,傳統媒體真是油盡燈枯了,也開始流量為王了,這種報道的質量在我入行那個時代絕對是不合格的。
首先呢,視頻中卻缺乏任何可靠證據來表明“翻新機”和“百億補貼”有直接關聯,能作證的只有小檔口攤販的一家之言。這就沒有任何說服力了,本來就是個騙子,怎么他說話你還選擇性相信么?
如果讓我做這個選題,我會拿到這條線索,繼續調查。直接從小販那里問流向了哪些門店,然后看這些門店的網上銷售是否有“百億補貼”。
即使我把這一切證據鏈都做成了,我也只能得出一個結論:華強北存在翻新手機,而這些手機流入了網上門店,有些門店享受著平臺給予的百億補貼,這才是嚴謹的新聞表達。
而不是像該媒體和其他更low的自媒體平臺一樣,把“百億補貼”和“翻新機”強行扯上關系,讓消費者誤認為有補貼就意味著更大概率買到假貨。
其實剛好相反,有補貼的商家往往是平臺信譽到較高的駐戶,否則平臺憑啥把福利發給這些人?而公眾恐懼補貼會買到翻新機,也是因為被報道誤導,產生了價格低就容易有假貨的心態,其實價格的優惠來自于平臺,和商家沒關系。
調查專訪視頻中所謂的消費者購買百億補貼手機翻車的案例,比如小米手機的用戶案例,也并沒有證據能夠證明這是來自“百億補貼”的商品。
視頻中給出的消費者案例,大多屬于個案的新機開機瑕疵或故障、而且缺乏真人出鏡。別說翻新機,就是蘋果、華為、小米原廠的手機能保證合格率100%嗎?視頻中沒有任何證據顯示有問題的手機是翻新機。
調查專訪中提到的小米手機存在瑕疵,卻給出了蘋果售后官方的報告,前后邏輯混亂,關鍵證據缺失。
調查視頻頻繁提及“翻新機流入百億補貼”,未提及查驗蘋果序列號,不合常理。其實蘋果的翻新機,只要很簡單查一下序列號就能驗證,這也是我所使用的方法。而在媒體調查視頻中,竟然毫無查驗的動作。
2
再說,消費者購買的蘋果iPhone 16系列,距首發僅幾個月時間,按照電子產品換代周期,不大可能存在大規模翻新機流入,反而是遇到新機故障率的可能性更大。
深度調查稿件中提及的6位消費者,其中4人購買的產品均為iPhone 16 系列,但該系列產品首發于2024年9月,距離消費者購買時均在6個月以內。這么短的時間內,不可能有大規模的翻新機流入市場。
一般而言,當一個手機新系列換代完成后,才有可能有大量舊手機流入市場,給翻新機提供貨源。否則成本也差不了多少,有那個動力去折騰嗎?
最后,在視頻的結尾,該調查報道采訪了消費者協會,但是消費者協會方面,并沒有表明是何種消費糾紛,是否涉及百億補貼,放在結尾存在明顯誤導。
他表示,如果本身采訪詢問的是開機故障的相關問題,這個是所有新產品(不僅是手機,還包括家電、汽車等消費品)共性問題,這與“百億補貼”毫無任何關系。
真有啥問題找售后退貨或者換貨就行了,網購只要消費者拍好開箱視頻就能獲得賠償,并不需要承擔新機故障的風險。
總結一下,這篇調查報道努力可嘉、嚴謹極差,搞得我親戚朋友人心惶惶的,而且更關鍵的是那些兢兢業業的從業者,靠口碑獲得了平臺補貼,卻要背上銷售“翻新機”的罵名,這一切都是由于這篇報道證據和邏輯鏈的不嚴謹引起的。
媒體,既然公器在手,就要有對輿論負責的態度,不能含糊其辭。“百億補貼”和“翻新機”的確是流量熱詞,這無疑會給報道帶來巨大的關注度,但為了流量強行將毫無因果關聯的兩件事拼湊到一起來吸引眼球,實屬同行恥辱!
只能說黃鐘毀棄,瓦釜雷鳴,曾經那個屬于調查記者的年代一去不復返了。現在的所謂調查記者,也就是逮著軟柿子亂捏,既猥瑣、又懦弱,說不定還在那沾沾自喜,真以為自己當了回青天大老爺,為民請愿呢。
關于作者
仝麟閣,前財經記者,發表文章累計超過400萬字。千萬+報道作者,全網百萬讀者、網易年度影響力創作者。研究領域為政治、歷史、經濟和社會問題,在多家咨詢和教育機構任兼職講師,現居奧地利維也納。
(我的小號,歡迎關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