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圖片▲立即收聽
“2025年,貴州抹茶首次大規模出口日本,標志著中國產品正式與日本展開直接競爭。”
文 / 巴九靈(微信公眾號:吳曉波頻道)
前些年,“屈原”“孔子”“端午節”被韓國垂涎,讓中文網友們又好氣又好笑。
然而最近,類似的故事,又開始在中國和日本的“抹茶之爭”上演。
近年來,抹茶風潮席卷全球。在TikTok、小紅書等全球社媒上,除了抹茶粉,流行的還有各種抹茶相關的烘焙、甜品、零食、飲品。海內外博主,或測評,或探店,或DIY經驗分享,幾乎萬物皆可“混搭”。
圖源:小紅書
“抹茶麻糬,糯嘰嘰,一口下去,滿滿的幸福感!”
“外層抹茶脆殼包裹威士忌酒心,咬破瞬間酒香茶香一起炸開!”
獨特的香氣和口味,清新鮮亮的“治愈系綠”,讓抹茶成了飲食時尚的象征。
在流行初期,抹茶產品多以日式風味為核心。不過,此刻的日本卻出現了嚴重的供貨不足——日本農林水產省數據顯示,2024年包括抹茶在內的綠茶出口額達2.4億美元,同比增長25%,需求井噴,但產能卻出現了短缺,一些企業不得不對國內消費者限購。
與此同時,中國抹茶卻在迅速崛起。預計2025年,總產量將超過5000噸,穩居全球最大生產國。其中貴州的產量已經占到全國的四分之一,遠銷海外40多個國家。
貴州江口抹茶產業
2025年初,貴州抹茶首次大規模出口日本,標志著中國產品正式與日本展開直接競爭。
一進一出的產業動態,折射出現代消費趨勢、文化認同與國際產業鏈博弈的多重交織。看似不起眼的“一抹清綠”,更是全球化資源分配和產業競爭的縮影。
健康、視覺、文化三重優勢
通俗來說,抹茶就是茶葉經過特別工藝處理后形成的粉末狀茶品,最早起源于中國隋唐時期,當時被稱為“末茶”,即“粉末”“碎末”的意思。宋代發展達到鼎盛,成為文人雅士的社交標配。
但到了明朝,老百姓發現泡散茶更香更方便,朱元璋便下令廢除了費時費力的團茶工藝,加上炒青技術興起,茶葉不用碾碎也能泡出香氣,“末茶”就這么被“卷”下去了。
然而一海之隔的日本,訪唐時由僧侶將茶樹傳入,后長期模仿唐宋時期的茶藝,經過多年工藝改良,最終發展出了自己的茶道。
不過實際上,中日兩國其實都已經淘汰了舊的抹茶工藝——今天的抹茶,也就只剩“做成末”這一點相同了,而且流行的還不是“喝茶”本身,而是“抹茶制品”。
簡而言之,日本抹茶源于中國末茶,是特色化適應性改造的結果,而現代抹茶,則是日本抹茶的現代化應用。
近年來,抹茶人氣飆升,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疫情以來,人們對保健關注度的不斷提高。抹茶富含茶多酚、氨基酸、抗氧化劑等成分,既不會像咖啡那樣引發部分人群的焦躁感,也不會像奶油、焦糖那樣甜膩。這種“微苦回甘”的健康感,更符合年輕消費者“想吃甜又不想有負罪感”的需求。
用抹茶粉制作的甜品
數據顯示,2024年全球抹茶市場規模達到33億美元,預計到2029年將增至70億美元,年均增長率接近10%。
除了健康,抹茶還非常“好用”——作為跨品類應用的超級食材,它能融入飲品、烘焙、冰淇淋乃至護膚、保健品領域。清新的翠綠色調自帶新鮮感與純凈感,容易成為短視頻和照片中的“視覺系流量擔當”。這種多場景滲透性,讓消費者和商家趨之若鶩。
此外,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對健康食品的需求已經從“功能性”轉向“身份認同”。選擇抹茶,不只是為了健康,而是為了表達一種生活方式——精致、環保、可持續。這一消費心理的升級,也是抹茶市場爆發的核心驅動力。
總的來說,“健康、視覺沖擊、文化認同”三重優勢,讓抹茶具備了長久的市場生命力。
當下,抹茶在非洲和中東市場的批發訂單顯著增長,阿聯酋已成為主要消費國之一;英美市場,有零售店平均四秒賣出一杯抹茶飲品;全球范圍內,抹茶主題的文旅活動、文化體驗館,甚至抹茶馬拉松,都讓其文化價值不斷升溫。
轉型尷尬的日本
盡管日本是傳統抹茶強國,但它的供應鏈卻在需求激增面前顯得捉襟見肘。
一方面,日本本國對傳統茶葉的需求逐漸下降,消費者習慣已轉向即飲茶品等,傳統的茶壺沖泡市場持續萎縮。
供給上,茶園面積有限、茶樹品種老化、勞動力短缺等問題,讓日本的抹茶產能接近天花板。而近些年的異常天氣和緊張國際關系帶來的供應鏈波動,進一步加劇了短缺問題。
另一方面,雖然爆紅全球,但抹茶的擴產卻并非易事。它的生產有兩個關鍵環節:種植碾茶葉和研磨成粉,而這兩個環節的產能均受到制約:
——種植上,日本還不至于缺少增產空間,可以隨時擴田,但問題在于,茶樹生長成熟需要長達5年時間,即便現在擴種,也無法立即緩解供應短缺問題。
——研磨環節,茶葉易氧化變質,需現磨現用,難以一次性規模化成品,設備效率低。為了維持抹茶品質標準(粒徑約10微米),同時避免研磨高溫破壞品質,當前產業仍需依賴大量石磨。而能制作優質茶品的石磨不僅稀缺,還需要特殊方式刻制,單臺制作周期至少一個月——可謂是現實版的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更尷尬的是,日本農業因人口老齡化深陷勞動力危機,茶農數量從2000年的5.3萬銳減至2020年的1.2萬。隨著老茶農退休、年輕一代接班意愿降低,茶園大面積棄置問題日益凸顯。到2023年,日本抹茶產量已降至2008年的78%。
日本靜岡老茶農正在采茶
此外,日元貶值,推動了他國赴日旅游熱潮。數據顯示,去年有3700萬人次入境日本,較2023年增長47%,這與抹茶的全球社媒熱度形成了共振,進一步加劇了失衡。
從今年開始,日本官方考慮調整核心政策,提供更多的補貼和資金支持,以支持茶農從傳統散葉茶生產向碾茶生產轉型,確保穩定與可持續發展。
但對于仍在經營的日本茶農而言,轉向抹茶生產需承擔高昂的轉型成本及市場不確定性風險。有業內人士表示:“擴種不僅需要適應新品種,還要投資昂貴的加工設備。如果全球抹茶熱潮只是短暫現象,茶農可能會在轉型失敗后遭受巨大損失。”
抹茶的故事,也是日本傳統產業在全球化競爭中的困境——當全球化讓各國消費者有了共同追逐的商品,會推動市場規模的快速擴張,但本地化的生產限制讓日本這樣的傳統生產國有心無力。這種矛盾不僅體現在抹茶上,也出現在高端芯片、稀有金屬等其他高需求、高門檻的產業中。
這也再次驗證了一個簡單的道理——高度依賴特定區域的供應鏈,一旦某個環節出現問題,整個系統就會失衡。
后來居上的中國
與日本抹茶短缺相對應的是,中國常年來是全球抹茶生產增長最快的國家。2020年,中國抹茶產量3916噸,占全球56%,消費3966噸,也占全球56%——光從量上來說,這又變成了一個“一個是中國,另一個是外國”的產業。
2020年,工人在抹茶生產線忙碌
在起步階段,中國抹茶產業因積累不足,核心技術多來自日本的“反哺”。
從1972年開始,中國陸續從日本引進多條蒸青綠茶生產線,布置在浙江、江西、安徽、福建等地,最初雖以普通綠茶為目標,但為后期抹茶生產奠定了基礎。
經過30多年的發展,隨著海內外需求日漸暢旺,中國涌現出多個抹茶“黃金產區”。
——浙江是生產第一大省,產量占據全國“半壁江山”,主要集中在紹興、杭州、金華三市,年產值突破6億元。
——貴州銅仁,是近些年來的“黑馬”產區,擁有高標準的原料基地和生產線,出口量全國第一、全球第二,是名副其實的“中國抹茶之都”“中國高品質抹茶基地”。
——幾乎與“貴茶”同步,地處大別山茶區的湖北孝感,亦是產業的“后起之秀”,除了出口,還供應茶顏悅色、霸王茶姬、星巴克等茶飲咖啡品牌,占據了全國50%的抹茶飲品市場。
相比于日本在轉型中的諸多制約,中國自帶的“大市場”,能快速感知和響應供需的冷暖變化。依托占全球產量60%以上的豐富綠茶資源,廣袤的中國茶區多點開花、優勢互補,更能以成本優勢加速搶占抹茶的市場份額,在從無到有上反超日本。
浙江,茶園迎接豐收季
未來:中日之爭,從產品到生態
盡管中日抹茶在產量上已經易勢,但日本嚴苛的品質標準(如農殘與重金屬檢測標準)、文化品牌溢價和技術優勢,仍使其在高端領域保持競爭力。
對中國而言,優質茶園依舊稀缺,高端進口抹茶粉市場仍被日本占據70%份額。同時,中小品牌跟風模仿,缺乏差異化創新,加之行業尚無統一質量分級體系等,容易讓消費者認知混亂,干擾市場健康發展。
機遇當下,國產抹茶若想全面破局,多維戰略已逐漸明晰:
政策層面,國家推動茶產業升級,并將抹茶納入“鄉村振興”特色農產品名錄,地方亦協同發力——如銅仁市出臺多項獎補措施,協調資金助力產業發展。
資本層面,2024年行業融資超50億元,供應鏈整合與品牌孵化成投資熱點。
文化賦能方面,熱播劇的傳播,抹茶與文旅深度融合,“抹茶小鎮”“茶園研學”等IP遍地開花——銅仁市連續多年舉辦國際抹茶文化節,貴州抹茶更借勢“村超”“村BA”及貴陽馬拉松等體育賽事觸達千萬消費者,有效提升了品牌知名度和認同感覺醒。
銅仁:生產抹茶月餅,供應中秋市場
未來,全球抹茶產業很可能會朝著“中日技術合作+全球產能承接”模式演進,品質與文化價值將成角逐核心。
說到這里,茶葉雖小,但它體現了國際產業鏈競爭的本質——誰能夠利用本國優勢,打造一套可持續發展的健康生態,誰就能脫穎而出。
參考資料:
1.《日媒:日本努力應對抹茶短缺》,環球網
2.《說個冷知識,世界上最大抹茶生產國竟然是……》,新福建
3.《抹茶成“新寵” 貴州抹茶最大潛力是實現“抹茶+”》,中國新聞網
4.《我國成為世界最大的抹茶生產消費國》,經濟日報客戶端
本篇作者|袁一音|責任編輯|何夢飛
主編|何夢飛|圖源|VCG
非暴力溝通領教營 4月9日正式開課
四個步驟教你跳出二元對立思維
點擊圖片▼立即加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