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天使支教并“設為星標 ★ ”一起探尋適合兒童的教育!
談到AI教育的相關話題,李卓老師是一個難得的寫作者。
首先,他是AI的資深從業者。從2016年起,他作為核心參與者,在某人工智能頭部公司運營教育業務板塊。AI在教育上如何落地,如何發揮價值,李卓老師能從技術原理出發,又用淺顯易懂的方式進行解釋。
其次,他也是一個擁有人文情懷的教育工作者。未來之星講師、芥末堆首席外賣官、北師大國家級智慧教育實驗室分享嘉賓,知智教育創始人/CEO ,李卓老師在教育行業享有諸多聲譽,但是他卻始終想強調自己一個簡單的身份:我只是一個堅守常識的教育人。用他的話說,“腦科學、心理學、教育學,都為教育提供了諸多解釋。但是它不是談資,而是我們從心出發,陪伴孩子的腳手架”。
本文的不同之處在于,這篇文章是寫給家長的,如果您剛好從事教育也有孩子,不妨從家長的視角直接來看。而對于教育從業者來說,這更是一個“溝通媒介”,幫助我們和家長一同,達成AI教育的共識。
希望他的思考與建議,能為家長在面對AI教育的選擇與困惑時,提供一個穩定、持續、可落地的行動方案。
作者:李卓
我在朋友圈中,看到了哪些家長面對AI的焦慮?
當孩子用上AI時,您是否也有這樣的疑慮?
1. “作業全對但一問三不知”
看到孩子用AI秒解作業題目時,我的手指不自覺地捏緊了水杯——上周群里另一個家長抱怨的場景突然閃現:她家娃寒假用智能作文助手寫出滿分范文,可真到開學小測時,連主題都審不準。
這像極了健身房代跑業務,“看似成績光鮮,實則肌肉萎縮”。
2. “選擇恐懼癥”的持續循環
我相信許多家長和我一樣,面對現在各類AI培訓的糾結,堪比打開外賣軟件時,要從200家奶茶店選擇的窒息感:
英語啟蒙選AI外教還是真人老師?
思維訓練用游戲化APP還是傳統練習冊?
AI學習機、“拍照搜題”App,誰是真AI?誰又能起效?
當大量營銷文案,一邊制造“用不好”AI就淘汰的焦慮,一邊允諾“用了AI這個工具孩子一定行”的預期,這樣如跑馬燈一般密集而持續的信息轟炸,讓我們很難保持理性思考的空間。
3. “失控家長”的深層恐慌
即使你認真做了產品研究,又聽了不少家長的使用建議,最終開始讓孩子開始用上你選的AI工具,但真的看到,那個“AI建議優先提升空間想象能力”的提示,又讓你莫名煩躁——這感覺就像自動駕駛突然搶過方向盤,你知道該信任科技,可握著方向盤的掌心空落落的,像極了孩子第一次甩開你手過馬路時的悵然若失。
其實,你擔心的從來不是AI多強大,而是發現在孩子的成長宇宙里,自己正從「導航員」降級成「充電樁」。就像發現孩子把心事告訴AI陪伴機器人而不是你時,那種被技術列車拋下的刺痛感。
我把我觀察到、訪談到的家長面對AI的焦慮,做了一個整理。也找朋友中有豐富青少年咨詢經驗的心理專家,對這些家長心理做了定位。
但一定會掛一漏萬——我一向提倡家長解決AI焦慮的最快途徑,就是自己先用上AI。趁著這個機會,家長可以閱讀完本文后,把這些心理效應的詞匯發給AI工具,讓它幫您做具體的梳理。
接下來,我的任務是,基于自己在AI領域從業10多年的實踐(從算法識別到極其推薦,以及如今的大模型應用),以及對教育持續堅持的“常識”性思考,給到一些您具體的,能讓孩子用好AI、掌控AI的具體建議。
但首先,我想告訴屏幕前的家長的是:
如果我說,懂得為AI焦慮的家長,
恰恰是最不會被時代淘汰的家長
——因為你們正在經歷
人類史上最特別的「數字育兒」覺醒運動,
你會不會松一口氣?
不要把孩子直接交給AI
我首先希望家長建立的一個防火墻——AI時代,孩子成長依然要堅持“安全第一”的原則。
如果把AI假設為一個威風凜凜的牧羊犬,它智商很高,既可能守護孩子,又有突然暴怒,傷害孩子的風險。這時候家長就特別容易理解:即使有1%的風險,我們也不能讓它直接面對孩子。
是的,AI很強大,但是綜合來看,AI的三個致命的bug ,卻在不斷挑戰孩子使用AI時的安全邊界。
Bug 1:AI是好壞不分的內容吞吐機
AI的本質是“算力貪吃蛇”,它會吞噬全網數據(包括成人級/爭議性內容),卻沒有內置的“家長鎖”機制。
就像抱著手機刷視頻的孩子,可能前一秒在看恐龍百科,下一秒就彈出暴力游戲廣告——算法機制只在乎數據結果,但不關注受眾。
7-12歲孩子的前額葉皮層(大腦的剎車系統)需要真實世界的碰撞才能發育。當AI隨時隨地滿足所有好奇心時,就像給剛學騎車的人裝上自動平衡儀,一方面,可能會讓孩子淺浮于信息獲?。篈I生成的信息看似直接,但會破壞深度思考的大腦回路。
同時,AI生成的信息看似又快又多,但也會擠占孩子的認知資源,當大腦內存被AI生成快餐信息塞滿,孩子愿意主動記憶的能力也會下降。
Bug 2:AI是無法關掉的數字水閘
AI每分鐘可生成上千字,相當于同時打開100本百科全書對著孩子噴吐信息。但腦科學證實,7歲兒童的工作記憶容量只有成人的50%-70%,強行注入超量信息就像往魚缸倒海水,鹽度失衡直接影響認知生態。
筆者因為工作原因,每天使用AI的時間要超過5個小時。但是這其中的感受卻是相當不愉快——AI看似給了很多信息,幫助我進行信息梳理和工作決策,但核查這些信息是否準確、達成目的,以及核查信息的真實性,卻讓我十分疲憊。
尤其是在長時間使用AI的過程中,面對一個“能說會道”的AI,常常會讓人有沮喪感和失控感,傷害底層的心理穩定性。
Bug 3:AI是“真假莫辨”的聰明魔鏡
AI大語言模型本質是「高級概率游戲」,它們最恐怖的技能不是創造真理,而是“把錯誤包裝成正確答案的樣子”。雖然不同領域AI錯誤率也有不同,但是在筆者熟悉的學科知識、學術研究的角度,AI的信息錯誤率在 30%左右。尤其是DeepSeek引用相關數據時,筆者都會選擇無視,它99%的情況下都是胡編的。但是配上AI的權威口吻,這對缺乏辨偽能力的孩子而言,無異于在大腦植入木馬病毒。
認知發展理論早已警示這一問題:12歲以下兒童一旦接受錯誤知識,糾錯所需時間是掌握正確知識的多倍。( 錯誤概念固化)
這意味著:依賴AI學習的孩子,可能正在建立扭曲版的世界認知坐標系。
尤其要提醒家長的是,身為一個AI教育工作者,我當然也看到了一些廠商,在資本與增長的焦慮下,不問好壞,只要數據的AI產品。這樣的現象讓我痛心,作為一個教育人,我實名反對這些針對青少年的產品無邊界地使用。
面對大廠的兇猛,恕我不能“勇敢”地寫下這些產品的名稱,但還請家長提高警惕,如果您的孩子每天都沉浸在這些AI產品中,還請您在心中亮起紅燈:
當然,因為長期關注“親子關系”,我也知道家長面對孩子使用這些工具時,第一個難題不是“讓孩子學會使用”,而是“當孩子在用這些產品,我該如何與孩子溝通?”
因文章主題所限,這些問題不便一一展開,接下來幾天,我將邀請幾位教育行業最有優秀實踐經驗的專家,與家長們更為全面地討論AI教育的問題。
讓孩子用好AI ,家長最重要的原則:知情并同意
雖然上文說明了AI工具的種種風險,但我并不是建議家長拒絕AI,而是讓AI成為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配樂”,而家長則始終是孩子的“領舞者”。以下我們通過三步,幫助家長學會如何成為一個優秀的領舞者:
第一步:了解AI工具的運作方式
首先,我們必須理解AI工具是如何工作的,以及它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如果把AI比作一個機械,我們就像是操控者,必須知道它的“思考方式”以及它背后的“運作系統”。想象你給孩子準備營養餐:絕不會把成分不明的預制菜塞進飯盒。同理,使用AI前需了解以下幾點:
角色設置:所有基于大模型的AI工具,其底層都會內置一個基礎“角色”。它到底是一個老師身份?還是一個答案生成器?這一點就像超市售賣的食品都會在外包裝上寫著“生產商”一樣,如果一個AI工具本身并沒有說清自己是誰,而是一味強調能解決什么問題,家長則需要提高警惕。
能力與數據:不同的角色也會有不同的“技能設置”,例如一個作文寫作的AI工具,其能力到底是一個范文生成,還是一個寫作框架引導?包括其源數據,有無對應的詞庫、評分規則,也是需要家長關注的點。
工作流程:是直接給到答案,還是逐步設問、層層引導?這一點最方便識別,家長一上手即可看出。
工具邊界:仍以作文寫作工具為例,這個AI工具的溝通,到底是僅以完成作文輔助寫作為邊界,還是內置了無限聊天的功能?孩子問無關問題時候,是否會拉回主題?
第二步:判斷一個教育工具的核心目的
以拍照搜題為例,如果該工具僅僅提供答案和詳細講解,孩子可能會僅僅依賴它來完成作業,缺乏主動思考和分析的機會。這種方式雖然可以在短期內快速完成任務,但并沒有真正幫助孩子理解問題的內涵。
好的AI教育工具應該鼓勵孩子思考,而不是直接給出答案。例如,在面對一個數學問題時,工具應該引導孩子思考:“這個題有沒有讓你想起相關的知識點?”或者“你在哪一步遇到了困難?”
從教育學的角度看,表層目的是任務完成,但深層次的目標,應該是在學習過程中,幫助孩子提升能力和素養。
批判性思維的養成,是家長近些年關注比較多的一個概念。我們以“閱讀理解”為例,如果一個“以完成任務為目的”的AI工具,其生成結果就直接是題目的解析與答案。
但如果AI工具內置了“批判性思維”養成目標,AI首先會提出開放式問題,例如:“文章中作者是如何表達自己的觀點的?你同意這種看法嗎?為什么?”這種方法能激發孩子的好奇心,并鼓勵他們從一開始就以批判性的眼光來閱讀文章。
之后會進入文本分析的環節,帶領孩子逐段分析文章的結構、邏輯和論據。例如,提問:“這個段落的主要觀點是什么?作者用哪些事實或論據支持這個觀點?這些論據是否充分、有力?”
通過文本的細致分析,孩子可以更清楚地識別文章的立場和背后的邏輯,開始比較和多角度分析,就是批判性思維養成的重要一步。
好的批判性思維養成,會超越文本。AI也會引導孩子分享自己的理解與觀點,并給出對應的反饋。例如“你是否發現作者在某些地方沒有充分闡述?如果說你,你會如何改進這個觀點?”
從技術開發來說,基于當前AI的開發能力,設計這樣的教學過程并不難。重要的是產品設計者,是希望自己的工具滿足孩子的表層需求(完成任務),還是堅持了一個教育者的基本原則。
好的工具設計,同樣洞悉人性的弱點,卻始終面向孩子成長的陽光。
第三步:別撒手,陪著孩子一起用AI
觀察那些用AI查單詞的孩子,初級家長看到“查詢成功”便安心離開,善用 AI的家長則會主動提問:
“這個單詞在昨天的作業里出現過嗎?”(提取記憶)
“AI給出的三個例句里,哪個你最喜歡?”(興趣激發)
“如果把這個詞替換成近義詞,AI的翻譯會發生什么變化?”(批判思維)
或是寫作文時,即使發現孩子把AI生成的作文直接復制時,也有繼續深入探討的可能:
“你最喜歡AI寫的哪個段落?為什么?”(接納并反思)
“如果你是語文老師,你覺得她會建議修改哪個詞?”(優化引導)
“這篇作文如果讓比你年齡還小的小朋友讀,需要在哪個部分增加解釋?”(責任激發)
閱讀至此,許多家長面對實際落地,不免會生出新的焦慮:
工作忙,時間不夠,很難這么逐步檢查AI工具怎么辦?
孩子青春期有逆反心理,一溝通情緒就激動該怎么辦?
方法很好,但是我的專業度不夠,有時候我也判斷不準怎么辦?
如果我們在文末要給出一個簡單的建議,我希望家長記住一句話:AI時代,你永遠是孩子成長的第一責任人。能扛起這份責任的,不是學校、不是老師,更不是AI工具的開發者。
但我也希望你能看到,中國教育領域依然有心懷敬畏、深度思考與認真做教育的人。因此,我邀請到下方圖片針對這些問題能給出你合適的建議,且能陪伴我們一步一步探明AI教育前路的教育人,一同通過直播的方式,直面我們的挑戰。多數時候,家長需要的不是“指明燈”,而是“在一起”。
歡迎作為孩子家長的你來到我們的直播間,和我們一起奔赴AI時代一場溫暖、智慧而真誠的旅程。
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兒童的未來在教育
未來是一個需要創造力的時代
有沒有一種教育能讓孩子
當下環境下培養出應有的創造力?
有沒有一種教育能讓孩子
在老師陪伴下建立屬于自己文化的歸屬?
有沒有一種教育能讓老師
與孩子一起適應未來社會發展的需要?
尋找有緣家庭,一起探尋適合兒童的教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