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關注,每天都有名人故事感動您!
(李喜華《秦雪梅》劇照)
李喜華是深受戲迷喜愛的豫劇名家,是中國豫劇十大名旦之一,被譽為“荊襄美玉”。
李喜華常演的豫劇劇目有《朝陽溝》《杜鵑山》《秦雪梅》《蝴蝶杯》《大祭樁》《楊玉環》《兒女春秋》《血濺鴛鴦鏡》等,是中國戲劇梅花獎得主,戲迷將她稱為“漢江邊上的唱破天”。
李喜華出身農村,父母都是農民,她是如何走上豫劇之路的呢?李喜華與恩師——豫劇大家閻立品之間,有著怎樣感人催淚的故事?
1998年4月,李喜華意外遭遇車禍身亡,這朵豫劇之花過早凋謝讓人心痛。李喜華走后,她的丈夫和女兒后來怎樣了?
01
(青年李喜華)
李喜華1952年出生于湖北省襄陽縣黑龍集,父母都是地道的農民。黑龍集有500戶人家,與河南鄧縣交界。
李喜華上面有個姐姐,她是家里的小女兒,有一副珠圓玉潤的好嗓子,從小愛唱愛跳。
1964年,李喜華考入襄陽縣豫劇團。12歲的農家女一躍捧上了鐵飯碗,在家鄉引起轟動。
李喜華的父母先是喜得合不攏嘴,接著哭了,他們沒想到女兒能靠唱戲跳出農門。
然而李喜華進團才3個月,就被退回了黑龍集老家。原因是團長張文博受到沖擊,有人認為李喜華是憑張文博的關系進來的,堅決將她退回去。
回家路上,李喜華的淚水一直沒有停過,她不知該怎么面對父母和鄉親。
父母心里很難過,但還是安慰女兒:咱們農村人,別有過高的想法,就認命吧。
李喜華不服輸,一心要唱豫劇。她回農村后,襄陽縣豫劇團也停止排練演出,團里有個叫崔玉善的男演員,他的妻子在黑龍集縫紉社上班,他也回到了黑龍集。
黑龍集宣傳隊請崔玉善去做藝術指導,他知道李喜華是棵好苗子,教她唱、念、做、打功夫。
1970年,襄陽縣組織業余文藝調演,李喜華代表黑龍集參賽,在豫劇《紅燈記》中飾演“李鐵梅”。
她的唱腔、表演、扮相讓人刮目相看。這時老團長張文博重新回到了團里,他認定李喜華是難得的豫劇人才,再次將她招了進來,從此李喜華正式走上了豫劇之路。
李喜華個人條件出眾,很快成了縣豫劇團的臺柱子,先后在《朝陽溝》中飾演“銀環”,在《杜鵑山》中飾演“柯香”,在《紅云崗》里飾演“英嫂”。
(李喜華)
李喜華隨團赴全省各地演出,所到之處掌聲雷動。戲迷喜愛李喜華,將她譽為“漢江邊上唱破天”。
李喜華20歲時,與團里的演員蘇鵬程戀愛了。蘇鵬程也是湖北人,兩人年齡相仿,小伙子業務出眾,一表人才。
1974年,李喜華決定與蘇鵬程結婚,由于兩人要參加次年的湖北省文藝匯演,只得推遲婚期。
1975年,李喜華與蘇鵬程隨襄陽縣豫劇團赴武漢參加湖北省文藝匯演。李喜華在《杜鵑山》中扮演的“柯香”引起轟動,她的唱段“家住安源”被很多人學唱。
02
匯演大獲成功后,李喜華隨劇團赴全省巡演,又兩次推遲婚期。
李喜華一化妝皮膚就過敏,臉上起皰化膿。蘇鵬程用注射器幫她將膿液抽出來,再在傷口上貼上膠布,李喜華化好妝后繼續登臺演出。
(李喜華)
由于練功、演出強度太大,李喜華的白血球減少,血小板只有正常人的三分之一。一次在隨州演出,李喜華突然流鼻血,她的戲裝都被染紅了,但堅持把戲演完。
演出結束后,李喜華害怕自己身體不好拖累蘇鵬程,向他提出分手。蘇鵬程生氣了:你說什么呢?正因為你身體不好,我更要與你在一起,好好照顧你。李喜華感動得落淚了。
1977年,李喜華與蘇鵬程在襄陽縣結婚了。婚后不久她懷孕了,依然堅持練功、演出。
當時團里正在排演《朝陽溝》,李喜華飾演“銀環”。她每天要演兩到三場,經常累得筋疲力盡,胎兒7個月時李喜華還在臺上演出。她的戲服遮不住隆起的肚子,只得重新做戲服。
豫劇《朝陽溝》劇照
李喜華每天消耗很大,肚里的寶寶更需要營養,然而她每月工資只有36塊錢,丈夫的工資比她還低點,夫妻倆根本沒有錢增加營養。
1977年冬天,李喜華夫婦的女兒降生了。然而讓他們心碎的是,孩子是先天性智力障礙。
醫生以為李喜華與蘇鵬程是近親結婚,可兩家往上查8代也沒有血緣關系。
得知李喜華懷孕期間的點點滴滴,醫生終于找到了原因,原來是李喜華懷孕期間勞累過度,營養不良,導致女兒先天性智力殘疾。
漢劇大師陳伯華與李喜華、蘇鵬程
李喜華的心在滴血,覺得是自己害了女兒。她將全部的愛給予女兒,但1979年女兒剛兩歲還是不幸離世了。這給李喜華帶來了巨大的創痛,丈夫理解她,沒有半句怨言。
這年李喜華已經27歲了,到了這個年紀,她格外渴望做媽媽。兩邊父母也催她和丈夫盡快再生個寶寶,于是大女兒去世不久,李喜華再次懷孕了。
1980年,襄陽縣豫劇團恢復排演傳統戲,第一個劇目就是《秦雪梅》,李喜華在劇中飾演“秦雪梅”。
《秦雪梅》在襄陽演出后引起轟動,秦雪梅與同事連演80場,場場爆滿。
胎兒6個月時,李喜華還在臺上演出。劇中有一場跪戲,李喜華竟起不來了。
丈夫非常擔心妻子和肚里的寶寶,害怕再出問題,為此承受巨大的壓力。李喜華在臺上演出時,蘇鵬程的心是懸著的。
為了解寶寶的發育情況,蘇鵬程多次陪妻子去醫院做胎檢。雖然胎兒發育良好,但醫生每次都提醒李喜華:你不能這么拼,要替肚里的寶寶著想。
(李喜華夫婦與女兒蘇芷)
然而李喜華是團里的臺柱子,她不挑大梁誰挑大梁?在夫妻倆的提心吊膽中,1980年冬天,他們的第二個女兒蘇芷降生了。
幸運的是,蘇芷的身體和智力都很健康,李喜華和丈夫喜極而泣。
03
1981年12月,湖北省舉行首屆全省戲曲青年演員比賽,李喜華憑借《秦雪梅》中的“秦雪梅”一角,斬獲第一名。
不久,李喜華先后三次隨團赴河南省南陽演出,共演出380多場,在南陽引起轟動。李喜華的風格頗似豫劇大家閻立品,很多戲迷從她身上看到了閻立品的影子,格外喜愛李喜華。
(李喜華《秦雪梅·觀文》劇照)
(李喜華《秦雪梅》劇照)
1982年3月,文化部藝術局局長張野來武漢指導工作。湖北省文化系統的領導將李喜華做了介紹,張野提出去襄陽看李喜華的演出。可他們趕到襄陽時,李喜華于前一天去河南唐河演出了。
于是張野一行又趕到了唐河。看了李喜華主演的《秦雪梅》后,張野局長說:果然名不虛傳,她的風格酷似閻立品,我準備向閻老師推薦她。
張野回北京后,湖北省文化廳藝術處處長劉恩顯將李喜華的演出資料寄給了他。
1982年9月,張野將這些資料轉交給河南省文化廳藝術處處長劉懷遠,請他轉交給閻立品。
(閻立品)
閻立品(右)與京劇大師梅蘭芳
閻立品1921年出生于河南新鄉,是豫劇閻派的創始人,與常香玉、馬金鳳、陳素真、崔蘭田并稱“豫劇五大名旦”。
閻立品人生坎坷,終生沒有結婚,與豫劇相伴。她個性鮮明,對上級領導推薦來拜師的人一律拒絕。
遠在湖北的李喜華一直在盼閻立品的回音,可遲遲沒有收到只言片語。
于是她冒昧給閻立品寫了一封信,表達了自己拜師的迫切愿望。閻立品給李喜華回了一封信,只是讓她來學習,沒有提拜師的事。
李喜華(左)與京劇名家杜近芳、孫毓敏
這讓李喜華看到了希望,她和丈夫都很高興。蘇鵬程幫妻子打點行李后,李喜華第二天就去了鄭州。
李喜華在閻立品家里住了半個月,每天跟著閻老師學戲。閻立品當年學戲是口傳心授,她唱的戲沒有劇本,也沒有曲譜。李喜華在得到閻老師的同意后,便讓自己的同事李天生趕到鄭州。
李天生是襄陽縣豫劇團樂隊隊長,他將閻立品的所有唱詞和曲譜都記了下來。
李喜華天賦出眾,基本功扎實,學戲刻苦認真,一練就是一身汗,閻立本老師看在眼里,喜在心頭。
(師徒情深)
不久,李喜華和李天生回到襄陽,收到了閻立品的來信。她在信里透露,愿意收李喜華為徒,但河南有些人不同意。他們說閻立品從來沒有收過徒弟,第一次收徒就收了個湖北演員,心里這道坎過不去。
閻立品提出在湖北襄陽舉辦收徒儀式,李喜華滿心歡喜。
04
李喜華趕到鄭州,將老師接到了襄陽。拜師儀式定于1982年11月26日舉行。
(閻立品劇照)
但25日,河南相關部門發來電報:拜師儀式不能舉行。
26日一大早,閻立品又收到河南發來同樣內容的電報,心理壓力很大。
當時的湖北省委宣傳部副部長李曉明出面與河南省相關部門溝通,當天拜師儀式如期舉行。
新鳳霞、常香玉、馬金鳳、梅葆玖等戲曲大家都發來了賀電,拜師皆大歡喜。
閻立品一直在襄陽住了兩個多月,李喜華每天跟著老師學戲,她系統地學習了《蝴蝶杯》《大祭樁》《秦雪梅》等閻派名劇。
閻立品回到鄭州后,李喜華經常給老師寫信,閻立品在信里指點李喜華。
跟著閻立品老師學戲兩年多后,李喜華的表演技藝突飛猛進。
1984年10月至1985年1月,李喜華隨襄陽縣豫劇團從南陽一直演到鄭州,一票難求,票價一漲再漲,最后漲到了8毛錢一張。
(舞臺上的李喜華)
李喜華在鄭州的演出結束后,河南省廣播電臺特意錄制了她主演的《秦雪梅》《蝴蝶杯》《大祭樁》三出全本大戲。
1987年9月,湖北省電視臺將李喜華主演的《秦雪梅》《蝴蝶杯》《大祭樁》拍成戲曲故事片,在全省播放,后來中央電視臺也播放了。
李喜華是湖北人,可她唱的豫劇影響力超過了河南很多本土演員,深受河南戲迷喜愛。
(李喜華生活照)
1988年10月,全國首屆豫劇中青年演員電視大獎賽在河南鄭州舉行,共有208個專業劇團參賽,競爭相當激烈。
李喜華憑借《秦雪梅·吊孝》獲得中年組的最佳演員獎。閻立品本來應邀擔任評委,由于自己的弟子李喜華參賽,她為了避嫌主動辭去評委職務。
李喜華成長為豫劇名家,最感到高興的是恩師閻立品,師徒倆情同母女,在戲曲界傳為佳話。
1991年,李喜華與全國幾十個劇團的160多名演員,競爭第8屆中國戲劇梅花獎。
李喜華的藝術特色鮮明,她的表演既有北派豫劇的粗獷奔赴,又有南派豫劇的委婉細膩,形成了自己典雅、清新、俏麗、細膩的藝術風格。
經過初賽、復賽、決賽的殘酷比拼,李喜華脫穎而出,喜獲第8屆中國戲劇梅花獎。
李喜華榮獲第八屆中國戲劇梅花獎
河南的戲迷由衷贊嘆:豫劇一枝花,花開在楚地。
05
北方昆曲院院長、著名戲曲理論家叢肇桓在《人民日報》發文,提出李喜華是南派豫劇的領軍人物,這一觀點得到了全國戲曲界的認同。
鑒于李喜華的巨大影響力,1994年,襄陽縣豫劇團破格升級為湖北省豫劇團。
農村出身的李喜華善良感恩,她知道沒有恩師的培養,就沒有自己的今天,因此李喜華將閻立品當母親孝順。
閻立品一生未婚,無兒無女,李喜華多次去鄭州看望恩師,還將恩師接到襄陽過年。
1996年8月11日,閻立品不幸在鄭州離世,享年75歲。在恩師重病期間,李喜華在醫院照顧。
恩師離世后,李喜華和丈夫以女兒女婿的身份披麻戴孝,為恩師料理后事。
李喜華能有今天,與丈夫的理解支持分不開。蘇鵬程原是團里的演員,人到中年后從事行政工作,擔任劇團的黨委書記,李喜華是團長。但她演出多,蘇鵬程和兩個副團長負責團里的日常工作,讓李喜華安心演出。
(李喜華與京劇大師張君秋)
女兒蘇芷遺傳了父母優良的基因,長相漂亮,天資聰穎。1997年,蘇芷高中畢業后考入武漢一所大學。
1998年3月18日,李喜華臨時要去北京參加重要會議,赴河南省鄧州退還演出定金。上午10點多,司機為避讓一輛疾馳的摩托車,汽車撞到了路邊的大樹上。
巨大撞擊下,李喜華與司機不幸遇難,她年僅46歲。同車的蘇鵬程、崔玉善都身受重傷,經急救脫離了生命危險。
而李喜華沒有任何外傷,也沒有流血,卻不幸遇難。噩耗傳開,無數戲迷心痛落淚。
(蘇鵬程近照)
李喜華悲情早逝,將丈夫和女兒推入巨大的悲痛中,父女倆久久走不出陰影。
妻子離世時,蘇鵬程才40多歲,正是一個男人年富力強的時候。有好心人給他介紹對象,也有異性主動追求他,但蘇鵬程深愛妻子李喜華,再也接受不了其他異性,一一婉拒了。
2025年3月,李喜華已經離世27年了,蘇鵬程也單身了27年,步入老年的他一個人生活。
李喜華和蘇鵬程的女兒蘇芷已人到中年,早已結婚做媽媽了,現擔任襄樊市襄州區文聯主席。
斯人已逝,余韻長存。李喜華雖然離我們而去了,但她優美的唱腔,俊俏的扮相永遠不死,永遠留在戲迷的記憶里。
首發作品,抄襲必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