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3月21日,美國總統特朗普高調宣布波音公司贏得美國空軍第六代戰斗機F-47的合同,宣稱這架“史上最致命”的戰機已秘密試飛五年,單機造價3億美元,總開發成本至少200億美元。果然不出所料,特朗普為了挽救波音,居然把第六代戰斗機的合同給了波音??蛇@一聲明迅速引發全球關注,那么,特朗普說的到底是真是假呢?
特朗普多次強調F-47的實驗機已進行五年試飛,并稱其能力“遠超其他國家現役戰機”。從技術角度看,第六代戰機的研發周期通常需要10-15年,而美國軍方此前透露NGAD(下一代空中優勢)項目原計劃于2035年服役。若特朗普所稱的“五年試飛”屬實,則意味著該項目可能早在2020年(即其第一任期)已啟動,這與此前拜登時期暫停NGAD審查的報道相呼應。
不過,隱身技術、無人機協同(F-47被描述為“指揮中樞”引領無人機群)、以及人工智能整合等尖端功能是否能在短期內實現,仍存疑問。例如,馬斯克曾批評美國國防項目效率低下,并主張優先發展無人機,而F-47的設計恰恰試圖融合兩種技術路徑,其技術成熟度可能被政治宣傳夸大。畢竟美國在技術上如果能夠獲得突破,那么拜登時期就沒有必要停掉NGAD項目了。
顯然,特朗普把合同給了波音,大有挽救播音的架勢。波音擊敗老牌軍工巨頭洛克希德·馬丁(洛馬)中標,這一結果引發市場震動:波音股價暴漲,洛馬則暴跌。盡管特朗普聲稱“經過激烈競爭”,但波音近年因737 MAX危機和商業航空業務萎縮陷入困境,其國防業務被視為救命稻草。洛馬作為F-35的生產商,雖因項目超支和性能爭議受詬病,但其技術積累深厚。
有分析指出,特朗普可能傾向于扶持波音以兌現“重振美國制造業”的承諾。畢竟,美國可不想讓波音公司倒閉,那么美國就必須要扶持這樣一個競爭對手,從而讓美國在戰斗機研制領域依然保持著兩家以上公司之間的競爭。此外,合同金額200億美元僅為“種子資金”,未來總成本或達數千億美元,這種“贏家通吃”的合同模式可能加劇行業壟斷,而非純粹基于技術優勢。
那么特朗普如此宣傳的意圖與戰略目標又是什么呢?
首先,特朗普強化“強人領袖”形象!特朗普將戰機命名為F-47,與其作為美國第47任總統的任期編號一致,這種個人化命名意在將國家軍事成就與自身政治遺產綁定。他宣稱F-47“向盟友和敵人發出明確信號”,意在塑造“捍衛美國霸權”的強硬形象,迎合保守派選民。
其次,特朗普要進一步攻擊拜登時期的錯誤政策。特朗普多次提及拜登時期曾暫停NGAD項目審查,暗示民主黨“軟弱”延誤國防建設。通過重啟并加速項目,特朗普試圖凸顯自己“果斷決策”與“戰略遠見”,與拜登形成對比。通過這樣的操作,可以進一步凸顯出拜登時期的錯誤決策,進而證明特朗普上臺是美國選民的英明之舉。
最后,特朗普要實現經濟與地緣戰略布局,對準三大目標:波音中標可帶動就業和軍工產業鏈,符合特朗普“美國優先”口號。
特朗普透露計劃向盟友出口“低配版”F-47,意在鞏固北約及印太盟友關系,同時搶占六代機國際市場。
F-47被宣傳為“隱身性能遠超F-35”“速度讓敵人無法察覺”,直指中俄五代機優勢,試圖重新確立美國空中霸權。
那么問題就來了,F-47是現實還是泡沫? 盡管特朗普的宣言充滿雄心,但F-47項目面臨多重挑戰:
1. 技術風險:六代機需整合AI、無人機群協同、高能武器等顛覆性技術,目前尚無成熟案例。若急于求成,可能重蹈F-35“過度設計、成本失控”的覆轍。
2. 預算壓力:美國2025財年國防預算趨緊,而F-47的總成本可能高達數千億美元,擠占其他軍事項目資源。
3. 政策不確定性:若特朗普未能連任,項目可能再次被民主黨政府調整甚至擱置。
因此,特朗普的F-47宣言既是技術躍進的口號,也是精心設計的敘事。其核心目標在于:通過“六代機神話”鞏固國內支持、威懾戰略對手,并為波音注入強心劑。然而,項目的真實進展可能遠未達到宣傳水平,技術、資金和政策變數仍可能使其淪為“紙上談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