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得志出生于1911年,湖南人,出生于一個鐵匠家庭,自幼跟隨父親學習打鐵,后進入江西安源煤礦做工,小小年紀就飽嘗生活的艱辛。大革命時期,伴隨著革命的春風吹到安源煤礦,楊得志也受進步思想影響,積極參加各種反帝反封建愛國運動,探索拯救國家與民族的道路。
1928年,17歲的楊得志參加了工農革命軍,此后他隨部上了井岡山,10月,楊得志光榮地加入了我黨,此后他參加了井岡山根據地的反“圍剿”作戰,并在1929年跟隨紅四軍離開了井岡山。離開井岡山后,楊得志轉戰贛南與閩西,參加了中央蘇區的歷次反“圍剿”作戰,他也在戰斗中得到充分鍛煉,擔任了紅1軍團第7師20團團長、第1師1團團長。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后,楊得志參加了長征。長征期間,1團主要擔負前衛與先遣任務,楊得志不僅指揮1團強渡天險烏江,而且還組織十七勇士強渡大渡河,為主力部隊前進鋪平了道路,進而為長征的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935年10月,楊得志隨軍到達陜北,此后他馬不停蹄地參加了東征、西征以及山城堡戰役,建設與鞏固了陜北根據地。1937年,楊得志進入抗日軍政大學學習,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他擔任了八路軍第115師343旅685團團長,率部參加了平型關戰役,打擊了日本侵略者的囂張氣焰。
1938年,楊得志帶領100多人翻越了太行山,前往平漢路東、漳河以南、衛河兩岸開辟了抗日根據地,并帶領根據地的軍民以游擊戰的方式抵抗日偽軍,壯大了抗日根據地。1940年2月,為統一太行山南部地區抗日武裝的作戰指揮,八路軍第二縱隊成立,左權擔任了第一任司令員。
僅僅兩個月后,也就是1940年4月,八路軍第二縱隊與冀魯豫支隊等部合編,楊得志改任第二縱隊司令員,他也成為八路軍第二縱隊第二任司令員。此后楊得志率部活躍在冀魯豫一帶,開展平原游擊戰與生產自救運動,不僅多次挫敗日軍的“掃蕩”,而且還建設與發展了根據地,促進了抗戰的勝利。
抗戰勝利后,楊得志擔任了晉冀魯豫軍區第1縱隊司令員、晉察冀軍區第1與第2縱隊司令員等職務,率部參加了邯鄲戰役、正太戰役、保北戰役、清風店戰役、太原戰役、平津戰役等華北戰場的主要戰斗。華北解放后,他又率部挺進西北,參加了蘭州戰役、寧夏戰役,立下赫赫戰功。
新中國成立后,楊得志留在西北,擔任了陜西省軍區司令員。1951年,他奔赴朝鮮戰場,擔任了志愿軍第二副司令員、志愿軍司令員等職務,在抗美援朝期間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從朝鮮戰場回國后,楊得志進入軍事學院學習,1955年畢業后,他調到濟南軍區,擔任了濟南軍區司令員。
也是1955年,44歲的楊得志被授予上將軍銜,成為開國上將。授銜之后,楊得志繼續在濟南軍區任職,山東省革委會成立之后,他擔任了省革委會副主任,1969年,楊得志開始以副主任的身份主持省革委會的工作。1971年,他改任山東省革委會主任,同年,山東省委恢復,60歲的楊得志擔任了山東省委第一書記(相當于今天的山東省委書記)。
1973年年底,八大軍區司令員對調時,楊得志擔任了武漢軍區司令員。1979年1月,他又調任昆明軍區司令員,主要負責指揮對越自衛反擊戰的西線作戰。此后楊得志又擔任了總參謀長以及中顧委常委等職務,致力于我軍的革命化、現代化與正規化建設,并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晚年的楊得志主要生活在北京,于1994年因病去世,享年83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