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文驊出生于1910年,廣西南寧人,出生于一個殷實的家庭,從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在讀中學期間,他廣泛閱讀各種進步書籍,例如《向導》、《新青年》、《少年先鋒》等,接受了進步思想熏陶,他也由此開始積極參加各種反帝反封建愛國運動,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1926年年底,莫文驊加入了共青團,次年,轟轟烈烈的大革命運動失敗,國民黨反動派開始大肆迫害進步人士。受此影響,莫文驊不幸被捕,并被關入獄中。在獄中,莫文驊始終堅貞不屈,沒有暴露自己的身份,因此,敵人把他關押一段時間后就釋放了他。
出獄之后,莫文驊返回家鄉,1929年,在組織的安排下,他進入廣西陸軍軍官學校學習。年底,莫文驊參加了百色地區武裝反抗國民黨的斗爭,此后他加入了紅七軍,成為紅七軍軍部機要參謀,參加了守衛百色、激戰隆安等戰斗。
1930年11月,莫文驊轉為正式黨員,此后紅七軍北上,到達中央根據地,莫文驊擔任了紅五軍團政治部宣傳部長、紅五軍團第三十四師政治部主任等職務,隨軍參加了中央根據地的反“圍剿”作戰。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后,他參加了長征,于1935年10月到達陜北。
到達陜北后,莫文驊主動申請進入紅軍大學學習,成為紅軍大學一期學員。1937年1月,他與劉亞樓等人前往延安,奉命籌辦紅軍大學第二期,4月,紅軍大學第二期改為抗日軍政大學第一期,莫文驊進入抗大政治部任職,擔任了政治部副主任、主任等職務,為我軍培養了大量優秀的軍事人才。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莫文驊擔任了八路軍留守兵團政治部主任,負責留守陜甘寧邊區,擔負著保衛邊區、建設邊區、保衛毛主席的重任。莫文驊也在整訓生產、政治保衛等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貢獻,促進了抗日戰爭的勝利。
抗戰勝利后,莫文驊前往東北。到東北之后,他迅速投身戰斗當中,在剿匪反霸、基層組織建立與恢復、干部培養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期間,他擔任了遼東軍區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東北野戰軍第四縱隊政委、第四野戰軍四十一軍政委等職務,參與指揮了著名的塔山阻擊戰,成功阻擊了前往錦州支援的敵人,促進了錦州的解放。
1949年4月28日,根據上級命令,以東北軍區所屬熱河整訓司令部為基礎,組成四野第14兵團,其中莫文驊擔任了14兵團第一任政委,后續他又擔任了13兵團政委,并繼續進軍中南,參加了衡寶、湘西、廣西戰役,立下赫赫戰功,見證了新中國的誕生。
新中國成立后,莫文驊留在廣西剿匪,致力于掃除國民黨殘余勢力,鞏固新生政權,穩定社會秩序。1951年,莫文驊被調到東北軍區,擔任了東北軍區政治部主任,1955年授銜時,45歲的莫文驊被授予中將軍銜,成為開國中將。授銜之后,莫文驊繼續投身我軍的各項建設,擔任了政治學院副院長、院長,福州軍區副政委,裝甲兵政委等職務。
1988年,經過中央批準后,78歲的莫文驊離職休養,離休之后,他依然關心我軍的正規化與現代化建設,并為此傾注了大量心血。晚年的莫文驊主要生活在北京,于2000年因病去世,享年90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